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红塔区:工业化浪潮托起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9:39 云南日报

  

红塔区:工业化浪潮托起新农村

  崭新的民居,美好的生活。【胡晓蓉 摄】

  

红塔区:工业化浪潮托起新农村

  农村姑娘做了化检员。

  在红塔区采访,无论是城郊镇还是山区乡,乡镇干部谈及破解“三农”难题,见解都惊人地一致:工业化。谈及工业化,每个乡镇干部都充满热情。红塔区何以形成这样的共识?云烟之乡又何以有这样高涨的热情?

  “有钱才能办得好事情”

  红塔区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但区委、区政府仍然很早就开始了长远的谋划和思考。

  红塔区人均耕地不足0.45亩,通过农业产业化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后,红塔区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走工业化道路,以城镇经济为中心,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纳入城镇经济的产业轨道,带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乡镇企业为载体,发展壮大乡镇经济,让产业向乡镇群集,带动农业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并反过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三农”问题也在“良性循环”中破解。

  这是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之下,红塔区早已形成的上下一致的共识,并且早已付诸了行动。

  “去年,北城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0.67亿元,而这其中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就占到了95%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了24.9亿元。”北城镇党委副书记桂荣华介绍说。二、三产业的突飞猛进,挑起了北城乡镇经济的大梁,去年北城镇本级财政收入达到了2308万元,比上年增加了492万元。对于工业化的统一认识,让红塔区各个乡镇发展工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热情化作实践中的强大动力,一个个工业项目、产业集群在乡镇积聚,并不断发展壮大。

  北城镇玉昆钢铁集团刚刚建起的投资1.8亿元的3万吨不锈钢生产线一期工程今年上半年即可投产。

  投资1000余万元的环宇铸造厂去年正式投入生产,当年就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

  丰宇铸造有限公司投入专项资金,加大、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

  走在北城乡间,黄生生的油菜花海在微微春风中泛着波澜,成片的新房在“海面”那一端拔地而起。大路小路两边,餐馆、汽车修配店、旅馆一家紧挨着一家,抢占着最佳的掘金位置。

  2005年,北城镇按照建设铸造基地的规划,集中力量,抓住龙头企业,培育钢铁产业集群,规划了梅园、莲池、古城、北城四个铸造生产片区,现在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此外,北城境内两家高科技企业玉溪蓝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玉溪维和制药有限公司都正在努力进行技术突破和创新。蓝晶解决了生产技术上的色差问题;维和研制开发的抗癌药、牛皮癣药膏等,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如今的红塔区,乡乡镇镇都有工业项目在建设、发展、壮大,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人们在热烈地谈论工业发展的问题。在烟厂带动下已经形成的卷烟配套工业集群之后,钢铁成为目前红塔区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产业集群,打造延长钢铁后续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推动乡镇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还有利于改变乡镇企业高分散点、高工业污染排放、低价值利用资源、低效益占用耕地的粗放经营模式,做大规模经济和循环经济,节约成本,促进科技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强化、良性循环。

  为了鼓励各乡镇积极发展工业,红塔区委、区政府尝试把管理权限下放,让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担当发展工业的第一责任人,强化了乡镇一级的经济管理职能,让乡镇有了发展工业的动力和相应的职权。同时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中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激励措施,实行“核定收支范围、超收分成”的财政管理政策,使发展工业经济、培育税源能够直接壮大乡镇的财力。

  “有了钱才能办得好事情。”谈起发展工业经济的好处,桂荣华说得实在,“乡镇机构运转依靠转移支付连自身运转可能都满足不了,更别说加大投入支援农村建设了。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论基础设施、道路、水利设施、民房改造,还是教育、文化、卫生建设,哪一个不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只有靠工业强乡、工业强镇,培植支柱财源,才能增加财政增收,才能做到反哺农业,投入更多的财力支援农村的各项建设。”在红塔区的8个乡镇中,除了刚刚开始办工业的小石桥外,其余财政收入全都超过了1000万元。

  红塔区的乡乡镇镇,早就认识到了自己面临的形势和机遇,走在每个乡镇,都可以感受到发展工业的热情和气魄,而工业化的推进,也渐渐地改变着这片在古老的高古楼注视下的土地。

  在莲池村委会,投资近1000万元进行的道路建设、房屋拆迁、人畜饮水、图书馆等工程大部分已经完工。修葺一新的村道、规划整齐的新建房屋、方便实惠的“百信农家店”、还有图书馆、健身房等文体设施也出现在了农民家门口。

  在北城、研和、春和,在我们走过的红塔区每一个乡镇,发展工业,壮大乡镇经济的声音到处都能听到。有了财政体制的激励,各个乡镇都努力改善环境招商引资,同时积极培育自己本土的有实力的企业,乡镇之间还形成了竞争的态势,大家比优势、争机遇,唯恐在百舸争流向工业进发的途中落后。

  “有了钱才能办得好事情”,这句话未必绝对正确,但是却道出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从何而来,光靠国家投入或是外界扶持远远不够。红塔区正用发展壮大乡镇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方式实践着壮大工业、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2005年,红塔区全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达到3.45亿元。全区安排7915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兴农工作。

  “在家门口上班心情真好”

  红塔区研和镇。

  午间下班时间,玉溪新兴钢铁集团气派的厂区渐渐热闹了起来,三五成群的工人轻快地走出了厂房。

  “在家门口上班心情真好。”记者询问在这里上班的感受,一位叫刘凤的姑娘脱口而出。刘凤家就住在研和镇铁厂附近的村子里,去年7月铁厂建成开工,她通过镇里的职业介绍所来到了这里。

  在家门口就能像城里人一样按时上下班,爽朗的笑声,明媚的笑靥,注解着刘凤灿烂的心情。

  研和镇可官村委会村民薛家仁两个孩子都在新兴钢铁厂上班,下班和周末的时间还帮着老两口盘盘田;北城镇莲池村委会中莲池村的金绍勇父子三人都在家门口的维和制药有限公司上班,工厂就在油菜花飘香的田边,一家人打工种田两不误。

  放下裤脚进工厂,卷起裤脚下田来。背着米口袋的产业工人在研和镇、在整个红塔区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成为亦工亦农、两栖就业的群体,从事非农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单是去年建成投产的新兴钢铁集团,就吸纳了700多名农民到厂里就业,其中大部分是研和镇当地人。非农产业的迅速成长,许许多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转向二、三产业就业。研和镇还专门成立第一家乡镇职业介绍所——研兴职业介绍所,为企业和农民服务,目前已介绍1000多人进入镇里的各个企业工作。

  工业化的洗礼,不只是发展了乡镇经济,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也改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在新兴钢铁厂,每一位工人面对记者都是充满热情地侃侃而谈。家乡建起了一个100万吨的大钢铁企业,自己还成为了这个企业中的一员,他们的确有理由充满自豪,有理由热情洋溢。

  在春和镇新兴仁恒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我们遇到了两位当年两脚泥进厂、而今已进入管理层的企业中层干部。生产副厂长景竹芬是春和镇桂井村人,在厂里已经干了十多年,如今已是一位干练的企业管理人员。

  “是工厂给了我学技术学管理的机会。”景竹芬感慨,“进工厂工作,可以说是改变了我的命运。”

  新兴钢铁厂对从农村招聘的新员工都会进行系统的培训,采用老带新的办法,提高这些农家子弟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现在全厂有七八十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而这些人大部分也是从田野里走出来的农民。财务经理马黎是北城镇大营村人,同样是厂里培养起来的中层干部。他同样感慨地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还有机会被派到外面去接受培训,发展提高的机会很多。现在我们厂里的中层干部基本上都是从农民工中培养出来的。”

  2005年,红塔区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达到了87900人,占到全区农村从业人员的48.9%,已是“半数农民不稼穑”。离开土地,走出农村,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其在三次产业中比重的减小,必然有许许多多的农民要转向其他产业就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将会进一步减少。让农民接受大工业的洗礼,使他们完成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型,这是农村工业化过程中重要的课题。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农民亦工亦农的能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都是非常重要的。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农民也需完成对自身的建设。而接触工业生产、商业运营等领域的过程中,农民就能够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接受新生活方式的熏陶。

  采访感言

  在红塔区的城乡间穿行,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城市和乡村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一路走来,同样是笔直宽阔的通衢大道,同样是鳞次栉比的店铺商户,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造就了乡镇经济的活跃与繁荣。

  作为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红塔区在农业生产上的精耕细作的水平已相当高,除非有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否则农业的增产增收空间已经很有限。只有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有效培育税源,壮大区乡财政,才有新农村建设必须的“真金白银”。而这一点,早已成为红塔区上下一致的共识。走到每一个乡镇,过去只知道农业生产的干部们如今都在谈论着工业经济,各个乡镇都已经有了自己各种规模的工业项目,许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向企业就业,工业还带动餐饮、旅馆、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也成为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一位乡镇的领导说,这几年是镇里财政增加最快的几年,也是投入支农资金增加最快的几年。有了“真金白银”的投入,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道路、水利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企业老总们,在发家致富之后,许多人谋求回报社会,担任起“村官”的职务,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成为了建设新农村极具活力的基层领导力量。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红塔区已经成为具体的实践,乡野间崛起的座座厂房、高速运转着的现代化生产线、“背着米口袋的产业工人”让农村和农民的定义有了新的注解,工业化的推进托起了一个个富裕文明的村镇,向着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快步前进!

  本报记者杨 猛刘 流贾云巍(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