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访建国初期老劳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00:00 新晚报

  本报记者 任清海

  他们是新中国最早的全国劳动模范;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新中国工人阶级的楷模;他们是新中国劳动者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现在在哪里?他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探访了部分建国初期的全国老劳模。

  孙茂松:“神刀手”

  孙茂松是全国闻名的“刀具大王”,他先后创造了80多种、1000多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刀具,被誉为“神刀手”。1994年,孙茂松因病去世。

  在“一五”期间,孙茂松完成了12年半的工作量。从1958年到1972年,他完成了34年的工作量。特别是他研制的“快速强力挑蜗杆”刀具,推广到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获得效益数以亿计。他的专著《快速强力挑蜗杆》一书,发行数万册,被评为国务院优秀科普读物。他先后6次见过毛主席,多次见到周总理。

  1979年,年过半百的孙茂松身患疾病,但工作热情不减当年。在工厂党委和车间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先后研制成功了11种先进工具,其中3种结构简单,装夹方便,提高工作效率两三倍。他在技术服务中,坚持革新,先后帮助60多个工厂研究和解决生产关键和技术疑难问题90多项。他先后收了21名徒弟,接待外厂来学习技术人员400多人次。

  孙茂松:1928年生人。1941年在哈尔滨制氧机厂学徒,后历任工人工程师、车间主任、厂职工技协办主任,哈尔滨职工技协副主任。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至1986年,他5次被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省劳动英雄和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和1979年,他先后在全国“群英会”和全国劳模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粱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提起梁军,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想起当年那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即使对这个名字很陌生的年轻人,也一定会熟悉1962年4月我国发行的一元人民币上的那位“女拖拉机手”,她的原型就是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她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

  虽已年过古稀,梁军仍然精神矍铄,再次回忆起那些峥嵘岁月……梁军出生在明水县一个贫苦家庭。17岁那年,她说服家人来到当地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学习,在这所半耕半读的学校里,她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1948年,省委在北安开办拖拉机手培训班,梁军第一个报名学习开拖拉机。两个月后,梁军真开上了苏式“纳齐”拖拉机。受梁军的影响,又有11名女同学参加了学习。1950年6月,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以梁军的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正式成立。从此,梁军带领她的拖拉机队驰骋在北大荒的原野上。梁军永远忘不了开发北大荒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她们在荒山野岭垦荒,渴了喝阴沟里的水,饿了烧火煮大碴子,吃水煮土豆,困了就睡在自己搭的草窝棚里,一天劳作十四五个小时,既要忍受被蚊虫叮咬的痛苦,还要防备时常出没的狼。两年里,她和伙伴们一共开垦出1500垧荒地。梁军说,那时大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从来没想过要什么名和利。

  1950年9月26日,梁军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作为农业代表,梁军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1952年,梁军进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习,毕业后被分到省农机研究所工作。1959年,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拖拉机在哈尔滨举办田间作业仪式,当时就是由梁军驾驶的。后来,梁军被调到哈市,从事农业机械化的技术管理工作,直到1990年离休。

  梁军说,回顾自己的一生,自己把青春献给了北大荒建设,把后半生献给了祖国的农机事业。如果让她再选择一次人生,她还会做一名拖拉机手,为祖国耕耘、拓荒,她对此无怨无悔。梁 军1930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农机学院,后任哈尔滨市农机公司副处长、高级工程师。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从事农机工作40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1950年,在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她还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魏兴政:白石山铁人魏兴政是哈尔滨水泥厂小岭分厂采石工人,工人助理工程师。从1956年起,他就常年在荒山野岭采石,为发展水泥工业无私奉献,被群众誉为“白石山上的铁人”。

  魏兴政工作中任劳任怨。每个月全厂十几个采石小组一共采3万吨石灰石,刚满20岁的魏兴政带领他的小组完成5000吨,且质量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魏兴政给自己制定了“八让八留”的规定:出活多的好道让给别人,出活少的次道留给自己;挣钱多的计件活让给别人,挣钱少的计时活留给自己;容易超额的生产条件让给别人,定额高的生产条件留给自己;新的、好的劳动保护用品让给别人,旧的次的留给自己……

  二次破碎机的入料口有时会被黄泥糊住,要想排除故障就得钻进入料口,在只有一尺见方的小洞里抠黄泥,躲闪不及,就有被轧成肉泥的危险。魏兴政曾3次冒着生命危险在被人称为“老虎口”的地方排除故障。他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不管是工人还是家属,谁家有病人,他都前往探望,对有困难的同志他更是解囊相助。1973年后,他当上了小岭分厂党总支书记,厂党委副书记,但他当官不像官,仍在采石场一线参加劳动。

  如今,魏老退休在家,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年过70身体非常硬朗。早晨起床和晚饭后,他都到小区内散步,平时则在家里看电视,读报纸,了解天下大事。谈起当年,魏老依然十分感慨:那时候,大家都为建设祖国拼命地工作,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发扬当年的那种精神,那种劲头。遗憾的是,因为一次事故,魏老过去的照片都被水泡了,记者没有拿到当年“拼命三郎”的照片。

  魏兴政1936年出生,山东泰安人,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哈尔滨水泥厂小岭分厂采石工人,工人助理工程师。1964年至1978年,他4次被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标兵、省劳动英雄称号。1977年、1979年,他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被选为全国第四届人代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苏广铭:“时间的主人”苏广铭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最著名的优秀机械工人,是全国工人学习的榜样,是一面旗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广铭在哈尔滨车辆厂的车间里、机床旁为年轻的共和国完成了300多项技术革新,最多一项革新可以使工效提高88倍。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为儿童公园制造了一列新型的儿童火车。去年12月19日,92岁的苏广铭因病去世……

  可以说,技术改革、发明创新伴随着苏广铭的一生。“一五”期间,他利用两年零三个月完成5年的工作量;“二五”期间他提前4年半完成5年工作量;他发明了“玉米铣刀”、“错齿片铣刀”。1965年,他创下的4分钟加工一块轴瓦的全国最高纪录。他被人们称为足智多谋的技术能手,被誉为“时间的主人”。当时,反映他技术革新先进事迹的新闻纪录片《时间的主人》在全国放映,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1959年11月8日,苏广铭迎来了自己铭记终生的一天。这天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设国宴招待参加全国群英会的功臣们,苏广铭有幸与周恩来总理同桌就餐。周总理对苏广铭说:“哈尔滨车辆厂是个老厂,你回去要带头搞设备改造啊。”总理的期望成了苏广铭奋斗终生的信念。

  1973年,苏广铭同志调任省总工会副主席。1986年离休后,他率先在全省组织起一支技术服务队伍,并带领队伍深入到五常、双城、绥滨等地,为基层的中小企业排忧解难,先后为150多个工厂解决了100余项技术难题。1990年,年近80岁的苏广铭又担任起了老劳模技术攻关队的名誉队长,以他的技术和经验为基层企业提供无偿服务,直到眼睛看不清图纸。

  苏老生前始终保着那份对工作的狂热,他整天想的就是如何使面条机、除雪机、切肉机等生产设备提高效率……直到双目失明,倔强的他仍坚持由自己叙述,让别人画图。老人家说,那些革新如果应用,能提高效率,也能让更多的人重新上岗。

  苏广铭1913年11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46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哈尔滨车辆厂工人、工程师,黑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黑龙江省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等职。1956年、1959年,他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被选为中共黑龙江省第四、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3次见到毛泽东主席。

  新闻链接

  记者从市总工会了解到,“文革”前,国家一共评选了四届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分别是1950年、1956年、1959年和1960年,之后全国劳模评选工作一度中断。哈尔滨市“文革”前的全国劳模一共有120人,其中53人健在,67人故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