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2年 夫妻教师坚守窝棚小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08:53 东亚经贸新闻

  这些年屯里30岁以下100多人接受过夫妻俩的教育,无一人中途辍学,7人考上大学

  100年前,一个姓袁的渔民在白城市西牛河下游扎下窝棚安顿下来。100年来,60多户逃难、放牧居民先后定居在这里;22年前,他们没有贫富概念,没有文化:“小子够个了,放羊去!”;如今,窝棚屯里有了两户砖瓦房,走出了7名大学生,他们说:“孙子,学好了,爷给买饽饽吃!”说起屯里变化,村民竖起大拇指:“多亏了李老师那两口子。”

  回忆篇

  1985年 屯里女高中生“招”回骨干男老师

  赵晓红是窝棚屯里首个知识分子。1985年,22岁的赵晓红高中毕业参加了选拔民办教师考试,她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了。“你们屯里十几个孩子,没有老师不行,你就回去建个教学点吧。”叉干中心校老校长和赵晓红商量,赵晓红毫不犹豫答应了,拿了一套课本回了家。这年,屯里仅有20多户居民,赵晓红月工资18块钱。

  赵晓红挨家挨户去说服,终于,十几个20岁以下的孩子成了窝棚屯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是村里的一间快塌倒的土坯房里,两块土坯上搭块木板就是凳子。屯里买不到纸笔,赵晓红就带着他们用枯树枝在沙地上写。赵晓红捧起一把沙子:“这是沙,水少就变成了沙……”

  不久,赵晓红与校长的儿子李彦书处上对象。结婚第10天,当时的建国小学骨干老师李彦书就卷铺盖卷进了窝棚屯。“屯里已经有30多个学生了,她一个人忙不过来,镇里又派不来老师,我就过来的。”李彦书说,自己当时有些不情愿。

  因为5块钱杂费 村民围攻学校

  李彦书,这个城里飞来的金凤凰并未得到屯里人的优待,相反,他们普遍认为:左右念几年得回家种地,还花钱上学干啥?他们不相信老师能让他们下一代出人头地,不再受风沙蚕食。

  李彦书把村里100来口人都召集在一起,承诺:“你们的孩子考试成绩肯定和镇里孩子一样好!”“凭啥要俺们5块钱!不交!”到了交学杂费时候,窝棚人又不干了,几十人围住学校,一个叫李凤桐的村民扛着锄头喊着要打死李彦书夫妻。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头几年,李彦书夫妻每月共计38元的工资从没拿回家,替孩子们垫付了书费、学费,两人的生活时常要靠赵晓红的父母接济。

  现状篇

  大安、洮南、通榆三市(县)交界处,是沙丘和荒草的结合地,在这个距城镇30多公里的荒漠中,60多个低矮的土坯房和流动沙丘混为一色,唯有一面崭新的、红艳艳的国旗让人感觉到这里还有人烟存在。国旗下边的窝棚是大安市叉干镇庆安村袁家窝棚小学赵晓红、李彦书老师的家,“鹅、鹅、鹅,曲项向天歌……”10个孩子稚嫩的童声从这里飞出,听了这美妙的音符,窝棚屯里老老少少都开心地笑了。

  窝棚屯难找 因为根本没有路

  没有屯里人带路,外人肯定找不到袁家窝棚,因为根本没有路。

  叉干镇南侧,一望无垠的荒漠,滚滚黄沙里夹着杂草在白色盐碱地上呼啸而过。4月18日11时,按村民“太阳方向”的指引,采访车在荒漠中奔驰了2个多小时后进入了袁家窝棚:一圈3米、4米高的沙丘中间,60多个低矮的土坯房一行行整齐排列着,1米土院墙下也堆积了半米多高的细沙,除了“呼呼”的风声,看不到一个生物,这里像座无人发现的遗址!忽然,屯西头一面红旗冉冉升起,随风跳跃着,小屯里顿时有了一丝生气。“那是我们的窝棚小学!”带路的村民跳起来告诉记者。

  袁家窝棚小学没有院墙,没有牌子,却是村里唯有的两户砖瓦房罩面的房子之一。“客人好!”4个六七岁的孩子正躲在房后风沙小的地方跳绳,见到陌生人,他们高兴地跑进屋去叫老师,出来的一对中年夫妇拘谨地笑了。“这就是赵晓红、李彦书老师,女的是高级教师、男的是市里师德标兵,他们在这22年了。”叉干镇中心小学张副校长介绍。

  不下雨怕旱 下雨怕发洪水

  袁家窝棚屯人最盼的是下雨,最怕的也是下雨,他们最厌恶的是春天。“春天?不好!风大,沙子都吹饭碗里去了。”7岁的赵连雨这样回答记者。老人们说,春天返浆,到镇里的60多里盐碱地变成泥潭,出不去,进不来。再下点雨,那里就变成了湿地,窝棚屯就是个孤岛;不下雨更遭:土地寸草不生,糊口都成问题。70多岁的赵老汉说,1998年发洪水,屯子整整困了8个月,大水还冲垮了小学。

  刚到窝棚屯时,李彦书低估了季节对这里的影响。一年春天,家里断了口粮,李彦书到镇里去买米。去时,他穿着靴子扛着自行车走过50多里沼泽地,回来时,面粉将自行车压进泥潭里,李彦书扔下自行车,扛起面粉走回家,面粉被泥水泡透了一半。从此,李彦书在冬天就置办齐全,做好了半年不出门的准备。

  希望篇

  仅有的10名学生被分成俩班

  新学校是三间平房,东边两间宽敞的房间是教室,西侧是李彦书夫妻的家。教室的棚顶露着芦草,取暖的地炉上扣着一口大锅增加散热面积。低年级教室前面贴着鲜艳的字母和动物图画,高年级的教室小黑板边挂着两个新条幅“成功”、“努力”,教室后边是小学生守则。

  早8时30分,孩子们背着书包来上学了。4个1年级孩子在中间的教室里背诵前一天李老师布置的课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6个不满8岁的学生在另一间教室上学前班,赵晓红教他们1位数的加减法,几个小家伙一边写着“1+1”,一边低头喊着:“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下课了,李彦书夫妻领着孩子玩“老鹰抓小鸡”,欢乐的笑声传遍了整个窝棚屯。

  窝棚里走出7名大学生

  孩子们分大小班,李彦书夫妇也有分工。为了将孩子们教得更好,40岁的李彦书夫妇重新学起了英语、学校园童谣、诗歌,学写谜语。

  22年里,屯里30岁以下的100多人都接受过李彦书夫妻的教育,无一中途辍学,所有学生成绩在镇里都是名列前茅,已有7名学生考上大学,两人的双胞胎女儿在大安市重点高中,今年高考都报了吉林大学。孩子们更不会忘记两位老师,每年教师节、春节,夫妻俩都会收到厚厚一沓贺卡。

  情感篇

  全体村民同意给老师分地

  满怀期望来到袁家窝棚屯的时候,李彦书正值事业发展的好年华。困守在窝棚十几年后,村里人现在已经舍不得他们走了,想方设法让他们留下来。2000年,安庆村重新分地,村里王主任把大伙叫到一起商量:“李彦书夫妇工资不高,在咱这教得好,这两口子行!咱要让他们扎根在这里,就给他们也分点地吧。”所有村民齐刷刷举起手。

  李彦书满足地说,大水冲毁原来的小学后,10天时间,村民们一砖一瓦砌起了新小学,虽然只罩了个砖面,但已是村里最好的房子。

  最怕学生放假夫妻俩不知干啥

  “静得受不了,耳膜往里压得心慌。”曾在窝棚屯采访3天的大安电视台记者姜英华说。

  李彦书夫妻说,他们最害怕的是孩子们放假,两个人在一起,不知道说啥,一天都不说一句话。“电线是2005年才扯过来的,电视只有一个台,几本书都翻烂了,憋的慌。”2005年,李彦书在体检时查出心脏病,他说这个病就是因为寂寞得上的。

  村民:李老师那两口子 好人

  下午5点,6岁的张可心还不想回家,赖在赵老师怀里要学跳绳,他的爷爷张凤桐来接他回家。

  说起李老师两口子,张凤桐竖起大拇指:“那两口子,好人!有能耐!大伙相信(他们)!”“现在几个中年校长都来和我谈要袁家窝棚屯的学生了!”叉干中心小学副校长张喜华高兴地告诉记者。“李彦书夫妇现在就是我们的教学标兵,他们放在民情复杂的窝棚屯里放心:和村民关系好,教出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作业完成得最棒,每次考试都是镇里的前几名!”

  女儿:父母固执的有些奇怪

  赵晓红说,这么多年,最对不起的是两个女儿。20年前,生下女儿时,丈夫一看是双胞胎,就想送人一个: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两个孩子,而且经济条件不好也养不起她们俩。后来,还是赵晓红的母亲帮助他们带大了其中一个。

  如今,20岁的李雪和李雨已经是大安市一中高三学生,她俩的成绩都是班里前五名。说起父母,孩子们仍有些不理解:“我爸妈可奇怪了,替别人家孩子垫了几百元学费,却没钱养我俩。”

  学生:俩老师比父母还亲

  孟凡玲在白城师范学院毕业后,刚刚也做了老师。说起恩师,孟凡玲说:“俩老师比我的父母都亲。”父母都没有文化,不赞成女孩读书,小学6年的学杂费,都是老师帮助交的。离开了窝棚屯十几年,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两位老师。“现在也成了一名老师,更觉得老师的不容易。他们不但教给了我知识,更教会我以全部身心都交给学生,不求任何回报,这样才是称职的老师。”(记者 曹光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