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爱网,已悄然铺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09:30 解放日报

  你注意到了吗?我们身边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

  4月份发布的“上海市2005年老年人口信息”显示:截止到2005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60岁以上老人已达266.3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9.58%。从今年起直到2020年,上海将逐步迎来老龄化高速增长期,2020年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数将超过30%。

  老人安,天下安;老人乐,天下乐。

  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迫近,在保障收入、医疗的基础上,一张关爱老人的服务网络正在本市悄然铺开,而首先惠及的是那些最困难的独居老人。走进社区,记者倾听……

  洗澡一洗两小时

  据民政局统计,目前上海有16.6万独居老人,他们是关爱的重中之重。

  临沂路100弄18号201室,一室半的房间干净整洁,朝南的阳光下,86岁的独居老人王福波,躺在床上神清气爽。真难相信,她卧病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已近半年。老人口讷,只一个劲直夸:“多亏了街道的新服务。”正说着,门开了,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的为老服务员顾山英来了,今天,她要给老人洗澡。

  洗澡,只是王福波老人说的“新服务”之一。这是根据正在浦东新区、徐汇区试点的《上海市养老需求评估》提供的急需对口服务。

  关严门窗,铺好床上的垫单,灌好热水袋,钟点工帮忙抱起无法坐起的老人,顾山英开始帮老人洗澡了。为了保暖,从下往上擦洗,小心翼翼擦拭完骨折的双腿,赶紧盖上被子;脱掉左肩膀衣服,擦洗,然后右半身;最后洗头。盆里的热水不停地更换着,洗完,2个小时过去了。

  顾山英说:“除了洗澡,老人还享受个人康复服务。街道的康复医生每周3次定期来量血压,监督吃药;保健方案已经制定好了,等她的骨折恢复得差不多了,就会来为她做双腿按摩等功能性锻炼,以免长期卧床肌肉萎缩。”

  王福波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已3年了。以前,儿子请来钟点工烧饭,街道的为老服务员为其打扫居室。去年11月,老人摔倒大腿骨折,正赶上新的《上海市养老需求评估》试点,街道上门,问寒问暖。

  根据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行为、视觉能力、社会生活环境、重大疾病诊断六个方面的新评估,新服务细分为四大项:个人生活照顾服务(送饭、洗衣、洗澡、理发、剪指甲、擦身等),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室内打扫、晾晒被褥、代购物品),个人康复服务(陪医、量血压、推拿理疗),家居维修照顾服务(家电维修、下水道疏通)等。逐一比对,王福波老人最需要的是个人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

  目前,根据新评估,仅试点的塘桥街道,就已有66位老人享受到了对口的特色服务。浦建居委的奚小妹等6位老人享受到了烧饭送餐服务;茂兴居委的忧郁的张庆信老人,在康复小组的心理疏导之下,笑容爬上了脸庞……对新评估、新服务,老人们脱口而出的,就一个字“好!”

  “在新的评估基础上,提供急需、特色的对口服务,既保证了服务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有限的资源服务更多的老人,为探索持续照料机制奠定了基础。”浦东新区福利事业管理所副所长李传福说。

  “熟人说我口福好”

  中午11点,由远渐近,熟悉的脚步声传来,徐汇区康健街道桂林西街47弄,84岁的康丽娟和隔壁82岁的李雪莹,几乎同时打开了家门———街道配餐中心的周师傅送饭来了。

  打开三层保温杯,康奶奶今天的午餐是西红柿炒蛋、百叶丝、青菜小排汤和米饭。与康奶奶的A套菜单不同,李奶奶的则是熏鱼、卷心菜、紫菜蛋汤。

  呷了一口热汤,康奶奶说,“儿女住得远,我年纪大了,下楼买菜也不方便。就算买了,我也愁洗菜愁烧。现在午饭晚饭,街道配餐中心两顿饭才七块八,省了多少事啊!”

  李奶奶更是开心,“现在熟人一碰到我,都说我气色好多了。这是饭菜营养均衡了嘛。以前一个人做饭吃,我也只做一个菜,烧多了吃不完。现在,花色天天变,口福好。”

  和康奶奶一样,今天在徐汇区康健街道,已有100多位老人享受了这种统一送餐服务。2005年4月,康健社区为老服务配餐服务中心成立,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形式,重点为无法外出的高龄独居老人做饭,免费送饭上门。饭菜由徐汇区第一福利院的营养师专门为老年人所配,每天都不重样,由老人自己选择。

  临走,经过福利院食堂,30多个老人正在“堂吃”。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主任黄玉兰告诉,“要求送饭的老人越来越多了,原来的两条送饭路线也增加到了三条,还新设了健康老人到配膳中心堂吃的项目,75岁以下的老人来福利院食堂吃饭,已经有30多人了。”

  “现在的问题是,做饭场地、人手都有限,我们正在想办法,力争让更多的老人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黄玉兰说。

  “告状大户”不告了

  “别忘了我放存折的地方。”临上救护车,80岁的朱爱珍拉住“外人”周燕瀚,塞给她一串钥匙。这份信任,不为别的,就为这个长宁区北新泾街道“谈心解闷队”的成员,陪她足足聊了两年天。

  常年独居,朱爱珍成了有名的“告状大户”,不是去居委会、派出所里“喊冤”,就是狂打110,非要“举报”楼上开地下工厂,机器噪音吵得她整天睡不成觉。其实呢,楼上就是普通居民,老人有些老年痴呆,那些噪音纯属幻听幻觉。针对这些孤单的独居老人,街道成立了“谈心解闷队”,周燕瀚与朱爱珍结对聊天。

  “她有心结。”周燕瀚说,“养女在日本,老人太孤单了,觉得大家不重视她。我要帮她解开这个结,让她开心。”聊着聊着,周燕瀚就把老人“聊”到了楼上,实地去看到底有没有地下工厂,还告诉她,大家都很关心她,女儿很快就会回来看她了。

  慢慢的,老人心结打开了,两人开始无话不谈,就连家里存折放在哪里,都告诉老周。

  胡阿婆也是周燕瀚的聊天对象,老人天生胆子小,看到莲蓬头哗哗出水就害怕,于是老周从陪聊发展到陪浴,小年夜这天,老周丢下家务,挤出时间陪她去浴室,胡阿婆高兴地说:“过个干净的开心年!”

  今天,街道的“谈心解闷队”规模越发壮大,“陪聊员”从去年10月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街道居委、老年协会的退休人员齐上阵,共120多人,600多位独居老人,多了能说“掏心窝子话的人”。聊着聊着,结成了帮困对子,从聊天,扩展到了陪老人洗澡、去医院看病,组织中小学生去打扫卫生等,言语行动间带来太多慰藉。

  消除独居老人精神寂寞,目前这种陪聊模式,正星火燎原,得到全市更多社区的响应。

  拿着新衣落泪了

  上周四早晨7点30分,雨。郭英揣上病历卡,骑车匆匆直奔瑞金医院。不过,不是给自己看病,她是徐家汇街道的特需服务员,替晚期癌症的独居老人沈慧娟看病取药,已近一年了。

  10点整,记者与郭英一起,拿着配好的药,来到了广元西路50弄的沈慧娟家。一进门,老人就拉住郭英的手说:“太辛苦你了。”癌细胞的扩散,让老人一说话就呕吐,但她还是坚持向记者倾诉:“生命已经在倒计时了,但是周围的人都关心我,我很感激。我对女儿说,有这些亲人关心我,你在国外安心学习,等放假了再回来看我不迟……”

  去年7月1日,徐家汇街道首批45名“特需服务员”正式上岗,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区老年人进行个性服务。街道出资为每位服务员配备了小灵通,每天24小时与社区内的老人保持不间断联系,依托社区服务网点的各种为民服务项目,提供就餐、洗衣、洗澡、求医、购物、维权及聊天等服务。

  得知记者来采访,82岁的吴蔚南老人,拿出服务员张福宝买的新衣服,落泪了,“我眼睛不好,只能看到一丝模糊的光线,平时的生活用品都由她去买。她体贴我,就像亲女儿一样……”

  目前,街道近900位老人享受到了各种特需服务。沈瑞兴和施福宝老两口,多种疾病缠身、不能出门。他们告诉记者:“什么时候需配药、请医生来会诊,何时该交水费、电费,根本不用我们操心,都由服务员来办。多亏了老年特需服务队,使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探索“5+X”

  记者:上海的养老工作,现在情况怎么样?

  王振华(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副处长):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特色的养老模式,在发挥家庭养老优势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形成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格局,逐步满足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在养老保障制度、老年设施完善的同时,上海市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生活照料困难得到初步缓解。

  记者:社区为老服务网络,目前建设情况如何?

  王振华:社区是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问题最基础、最直接的平台。目前,全市各区县、街道(乡镇)均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95%的街道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全年为5.5万老人提供服务。其中3.9万困难老人,还享受到了政府买单的特色服务。

  记者:关爱老人,今后还有哪些服务?

  王振华:在老人整体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继续以16.6万独居老人为重点,完善对纯老家庭和高龄、困难老人的结对关爱。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提供“5+X”结对关爱服务,“5”,即广泛告知、经常问候、热线咨询、安全检查、应急求助;X是其他社区服务。目前,已建立关爱服务联系卡12万张,参与志愿者达15万人。

  此外,今年将继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面,今年新增5万名服务对象,“十一五”末争取达到20万人。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十一五”末将达到10万张。在已安装紧急援助呼叫装置的4万名老年人拓展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今年再为2万名老人安装该装置。

  期待通过3—5年的努力,更进一步完善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为老服务体系,“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添和谐春风。

  

关爱网,已悄然铺开……

  

关爱网,已悄然铺开……

  本报记者刘旻实习生 李小翠 董国璋

  你注意到了吗?我们身边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

  4月份发布的“上海市2005年老年人口信息”显示:截止到2005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60岁以上老人已达266.3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9.58%。从今年起直到2020年,上海将逐步迎来老龄化高速增长期,2020年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数将超过30%。

  老人安,天下安;老人乐,天下乐。

  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迫近,在保障收入、医疗的基础上,一张关爱老人的服务网络正在本市悄然铺开,而首先惠及的是那些最困难的独居老人。走进社区,记者倾听……

  洗澡一洗两小时

  据民政局统计,目前上海有16.6万独居老人,他们是关爱的重中之重。

  临沂路100弄18号201室,一室半的房间干净整洁,朝南的阳光下,86岁的独居老人王福波,躺在床上神清气爽。真难相信,她卧病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已近半年。老人口讷,只一个劲直夸:“多亏了街道的新服务。”正说着,门开了,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的为老服务员顾山英来了,今天,她要给老人洗澡。

  洗澡,只是王福波老人说的“新服务”之一。这是根据正在浦东新区、徐汇区试点的《上海市养老需求评估》提供的急需对口服务。

  关严门窗,铺好床上的垫单,灌好热水袋,钟点工帮忙抱起无法坐起的老人,顾山英开始帮老人洗澡了。为了保暖,从下往上擦洗,小心翼翼擦拭完骨折的双腿,赶紧盖上被子;脱掉左肩膀衣服,擦洗,然后右半身;最后洗头。盆里的热水不停地更换着,洗完,2个小时过去了。

  顾山英说:“除了洗澡,老人还享受个人康复服务。街道的康复医生每周3次定期来量血压,监督吃药;保健方案已经制定好了,等她的骨折恢复得差不多了,就会来为她做双腿按摩等功能性锻炼,以免长期卧床肌肉萎缩。”

  王福波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已3年了。以前,儿子请来钟点工烧饭,街道的为老服务员为其打扫居室。去年11月,老人摔倒大腿骨折,正赶上新的《上海市养老需求评估》试点,街道上门,问寒问暖。

  根据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行为、视觉能力、社会生活环境、重大疾病诊断六个方面的新评估,新服务细分为四大项:个人生活照顾服务(送饭、洗衣、洗澡、理发、剪指甲、擦身等),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室内打扫、晾晒被褥、代购物品),个人康复服务(陪医、量血压、推拿理疗),家居维修照顾服务(家电维修、下水道疏通)等。逐一比对,王福波老人最需要的是个人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

  目前,根据新评估,仅试点的塘桥街道,就已有66位老人享受到了对口的特色服务。浦建居委的奚小妹等6位老人享受到了烧饭送餐服务;茂兴居委的忧郁的张庆信老人,在康复小组的心理疏导之下,笑容爬上了脸庞……对新评估、新服务,老人们脱口而出的,就一个字“好!”

  “在新的评估基础上,提供急需、特色的对口服务,既保证了服务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有限的资源服务更多的老人,为探索持续照料机制奠定了基础。”浦东新区福利事业管理所副所长李传福说。

  “熟人说我口福好”

  中午11点,由远渐近,熟悉的脚步声传来,徐汇区康健街道桂林西街47弄,84岁的康丽娟和隔壁82岁的李雪莹,几乎同时打开了家门———街道配餐中心的周师傅送饭来了。

  打开三层保温杯,康奶奶今天的午餐是西红柿炒蛋、百叶丝、青菜小排汤和米饭。与康奶奶的A套菜单不同,李奶奶的则是熏鱼、卷心菜、紫菜蛋汤。

  呷了一口热汤,康奶奶说,“儿女住得远,我年纪大了,下楼买菜也不方便。就算买了,我也愁洗菜愁烧。现在午饭晚饭,街道配餐中心两顿饭才七块八,省了多少事啊!”

  李奶奶更是开心,“现在熟人一碰到我,都说我气色好多了。这是饭菜营养均衡了嘛。以前一个人做饭吃,我也只做一个菜,烧多了吃不完。现在,花色天天变,口福好。”

  和康奶奶一样,今天在徐汇区康健街道,已有100多位老人享受了这种统一送餐服务。2005年4月,康健社区为老服务配餐服务中心成立,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形式,重点为无法外出的高龄独居老人做饭,免费送饭上门。饭菜由徐汇区第一福利院的营养师专门为老年人所配,每天都不重样,由老人自己选择。

  临走,经过福利院食堂,30多个老人正在“堂吃”。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主任黄玉兰告诉,“要求送饭的老人越来越多了,原来的两条送饭路线也增加到了三条,还新设了健康老人到配膳中心堂吃的项目,75岁以下的老人来福利院食堂吃饭,已经有30多人了。”

  “现在的问题是,做饭场地、人手都有限,我们正在想办法,力争让更多的老人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黄玉兰说。

  “告状大户”不告了

  “别忘了我放存折的地方。”临上救护车,80岁的朱爱珍拉住“外人”周燕瀚,塞给她一串钥匙。这份信任,不为别的,就为这个长宁区北新泾街道“谈心解闷队”的成员,陪她足足聊了两年天。

  常年独居,朱爱珍成了有名的“告状大户”,不是去居委会、派出所里“喊冤”,就是狂打110,非要“举报”楼上开地下工厂,机器噪音吵得她整天睡不成觉。其实呢,楼上就是普通居民,老人有些老年痴呆,那些噪音纯属幻听幻觉。针对这些孤单的独居老人,街道成立了“谈心解闷队”,周燕瀚与朱爱珍结对聊天。

  “她有心结。”周燕瀚说,“养女在日本,老人太孤单了,觉得大家不重视她。我要帮她解开这个结,让她开心。”聊着聊着,周燕瀚就把老人“聊”到了楼上,实地去看到底有没有地下工厂,还告诉她,大家都很关心她,女儿很快就会回来看她了。

  慢慢的,老人心结打开了,两人开始无话不谈,就连家里存折放在哪里,都告诉老周。

  胡阿婆也是周燕瀚的聊天对象,老人天生胆子小,看到莲蓬头哗哗出水就害怕,于是老周从陪聊发展到陪浴,小年夜这天,老周丢下家务,挤出时间陪她去浴室,胡阿婆高兴地说:“过个干净的开心年!”

  今天,街道的“谈心解闷队”规模越发壮大,“陪聊员”从去年10月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街道居委、老年协会的退休人员齐上阵,共120多人,600多位独居老人,多了能说“掏心窝子话的人”。聊着聊着,结成了帮困对子,从聊天,扩展到了陪老人洗澡、去医院看病,组织中小学生去打扫卫生等,言语行动间带来太多慰藉。

  消除独居老人精神寂寞,目前这种陪聊模式,正星火燎原,得到全市更多社区的响应。

  拿着新衣落泪了

  上周四早晨7点30分,雨。郭英揣上病历卡,骑车匆匆直奔瑞金医院。不过,不是给自己看病,她是徐家汇街道的特需服务员,替晚期癌症的独居老人沈慧娟看病取药,已近一年了。

  10点整,记者与郭英一起,拿着配好的药,来到了广元西路50弄的沈慧娟家。一进门,老人就拉住郭英的手说:“太辛苦你了。”癌细胞的扩散,让老人一说话就呕吐,但她还是坚持向记者倾诉:“生命已经在倒计时了,但是周围的人都关心我,我很感激。我对女儿说,有这些亲人关心我,你在国外安心学习,等放假了再回来看我不迟……”

  去年7月1日,徐家汇街道首批45名“特需服务员”正式上岗,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区老年人进行个性服务。街道出资为每位服务员配备了小灵通,每天24小时与社区内的老人保持不间断联系,依托社区服务网点的各种为民服务项目,提供就餐、洗衣、洗澡、求医、购物、维权及聊天等服务。

  得知记者来采访,82岁的吴蔚南老人,拿出服务员张福宝买的新衣服,落泪了,“我眼睛不好,只能看到一丝模糊的光线,平时的生活用品都由她去买。她体贴我,就像亲女儿一样……”

  目前,街道近900位老人享受到了各种特需服务。沈瑞兴和施福宝老两口,多种疾病缠身、不能出门。他们告诉记者:“什么时候需配药、请医生来会诊,何时该交水费、电费,根本不用我们操心,都由服务员来办。多亏了老年特需服务队,使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探索“5+X”

  记者:上海的养老工作,现在情况怎么样?

  王振华(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副处长):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特色的养老模式,在发挥家庭养老优势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形成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格局,逐步满足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在养老保障制度、老年设施完善的同时,上海市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生活照料困难得到初步缓解。

  记者:社区为老服务网络,目前建设情况如何?

  王振华:社区是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问题最基础、最直接的平台。目前,全市各区县、街道(乡镇)均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95%的街道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全年为5.5万老人提供服务。其中3.9万困难老人,还享受到了政府买单的特色服务。

  记者:关爱老人,今后还有哪些服务?

  王振华:在老人整体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继续以16.6万独居老人为重点,完善对纯老家庭和高龄、困难老人的结对关爱。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提供“5+X”结对关爱服务,“5”,即广泛告知、经常问候、热线咨询、安全检查、应急求助;X是其他社区服务。目前,已建立关爱服务联系卡12万张,参与志愿者达15万人。

  此外,今年将继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面,今年新增5万名服务对象,“十一五”末争取达到20万人。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十一五”末将达到10万张。在已安装紧急援助呼叫装置的4万名老年人拓展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今年再为2万名老人安装该装置。

  期待通过3—5年的努力,更进一步完善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为老服务体系,“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添和谐春风。

  

关爱网,已悄然铺开……

  

关爱网,已悄然铺开……
' name=brief>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