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问题:能源垄断暴利全民埋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09:59 金羊网-新快报 | |||||||||||||||
2006年3月25日,重庆开县。三年前,230多位罹难者墓草初返青,同一地点、同一口井又发生重大井漏事故,虽然所幸无人伤亡,但仍使上万人被迫紧急迁移。 讽刺的是,中石油刚刚无限风光地荣获“香港最赚钱的上市公司”、“亚洲最赚钱的公司”称号。到过开县的人不难觉察中石油给当地留下何物:石油公司每产出一吨油,有的只给当地只留下一两块钱。
今年全国“两会”,垄断利润、集团利益影响立法等话题成为热点,让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安全生产事故、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是社会公众为垄断暴利“埋单”的一种形式:不仅“埋单”,经常还要名副其实地“埋人”。不解决“谁受益、谁受损”这个核心问题,一切大词统统都是隔靴搔痒。 《十一五规划》第七部分不厌其烦地两次提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人们拭目以待。 中国的石油利益集团: 标王还是标靶? 沙漠黄沙漫天,“中石油”员工守望者般在红色加油站大厅外耐心等待着过路车辆———“不仅着眼于企业利益”,这是最近中国中央电视台晚7点《新闻联播》后的绝对黄金时段的“形象广告”。 这就是传媒界有名的“标王”,然而中石油成为“标王”乃是因它已成海内外舆论的“标靶”。 2005年11月,中石油所属的吉林石化双苯车间发生爆炸,污染物顺江而下,不仅污染了哈尔滨等城市,还直接威胁到了俄罗斯边境城市饮水安全。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为此引咎辞职。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中石油原总经理马富才正是在开县天然气井喷事件惨剧后引咎辞职的。马还是中央2003年开始“高官问责”后,第一个主动引咎而退的官员。 对行业垄断的指责,在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达到高峰。当时各团分组讨论中,“垄断巨头”可以说成为最集中的攻击目标。 除石化企业外,能源产业中成为舆论“标靶”的,还有“审计风暴”的“老主顾”电力企业。说实话,在滚滚巨额财富与财源地区贫困的鲜明对比上,唯有电力企业能与石油企业“争一日之短长”。
■2005年底,广东地区闹油荒,汽车排起长龙等候加油。 “亚洲最赚钱的公司”: “财神爷”还是“吸血鬼” 2006年3月底赶到重庆开县的媒体记者中,很多人第一次来,却从当地人生活情况上,马上理解了何以两年前井喷时,海外媒体最吃惊的是“财源地的贫困”。 真是绝大的讽刺。日前,中石油在香港召开的财报发布会上宣布,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石油营业额5522.3亿元人民币,力压2005年盈利1230亿元的汇丰控股,成为“香港最赚钱的上市公司”,并“一举摘得亚洲最赚钱公司的桂冠”。 凡到过开县的人,都不难直觉“财神”中石油给当地留下何物,也许用国土资源部一位朋友的话最为准确:“石油公司每产出一吨油,只给当地留下一两块钱。” 其实,在两大石油集团每年上千亿暴利背后,还隐藏着全国成千上万的民营石油企业的牺牲,包含着全国各行各业“在下游”为此付出的高昂代价。“如果吉化爆炸事件发生在西方能源巨头身上,足以对埃克森、美孚或壳牌产生毁灭打击。”全球第六大律师事务所路伟国际北京代表处主任吕立山博士以壳牌为例说,2004年1月9日壳牌公司宣布石油储量降低20%,这也就是承认以前发布的信息不完全准确。在宣布这个消息一周内,股票价格下降了10%以上,市场资本总值下跌60多亿美元,罚金1.5亿余美元。支出近1亿美元,解决股东的集体诉讼问题。约18亿美元的股东索赔事项依旧未绝。“中国企业如面临这么大的股价损失可能承担不住。”然而,截至目前,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在中石油身上。 超级国企出国: 不缺钱就缺新理念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所主任王志乐举过一个案例:2005年4月26日,在赞比亚中国投资一家工厂发生爆炸,炸死51个非洲工人,但是当班记录只有36个人,这起事件在当地引起非常大的反弹。联想到西班牙鞋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投资采取抵制态度? 王志乐说:“中国公司在全球化时代把国内一些不太负责任的做法,延伸到国外去了,而当今世界,市场竞争规则实际上已变了。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球跨国公司有一个新动向,纷纷强化公司责任,他们不但强调股东责任,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强调生态、环境责任。这意味着进入21世纪现代工商文明发展新时期,出现了新动向,市场竞争规则出现调整,过去企业惟利是图,现在不光要为股东赚钱,还要为社会,为环境的和谐发展着想。这是个新的规则。” 所以说,超级国企走出去不缺钱,不缺管理,缺的是新的理念。然而,在全球化时代,本土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不能指望一家大企业能在“双重标准”间左右逢源,在自己家里都不冲马桶的人,不可能改变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的恶习。 国资委主任: 石油电力不存在垄断? “实际上石油、电信、电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竞争的格局,这些企业主要资产都在上市公司,他们的股权已经多元化、社会化。” 信不信由你,这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针对中央国企垄断指责的反驳。他说,我们这些行业当中几乎没有哪一家是垄断的。 对这种说法不必争论。最近两年,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公布的中国企业1000大数据表明,数量较多且排名靠前的主要是垄断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如石油、电信等企业。而且显而易见:其规模优势和高额利润得益于体制和政策而非市场竞争。 数据表明:在服务业、商业、消费品业、高新技术业、制造业等竞争较充分的行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1000大”里亦不占据数量优势。这与全球2000家领先企业,甚至印度的“1000大”结构相比,雄辩地表明中国行业结构面临进一步优化的艰巨挑战。 行政垄断: 国家利益还是集团利益? 垄断巨头挂在嘴边上的话是“国家利益”,然而真相是什么呢?原来是油价上涨增加的收入进入了垄断企业,而非按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模式进入国库。 按照1994年国家实施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3年以前注册的多数国有全资老企业税后利润不上缴。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根本不可能将垄断利润用做国民的公共开支,其资产收益堂而皇之地企业化、部门化。 2006年,从中央政府到社会各界,几乎没人否认一个重要思路:应当让石油公司利润进入国家财政进行再分配,以使立法机构有效监督其资金流向和企业绩效。 但《反垄断法》迄今“12年难产”!阻力何在?圈里人士都知道。用个不大准确的比方,在《反垄断法》上也有“朗咸平VS张五常”。显而易见的是,前者反垄断目标是“非公非内”,也就是外资或民营企业,后者认为垄断当然首先要针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这点甚至在中央部委的立场上就能看出来,国资委的人士随时都要警告“狼来了”,说麦当劳、肯德基正在搞垄断;商务部人士则一再重申:外企在中国决非多了,而是少了,“绝对没有形成垄断”。到底谁在搞垄断,你我也许说不明白,但是只要《反垄断法》一出来,土垄断、洋垄断都难逃法眼。(本文出自今天出版的第三期《市民》杂志)
■2003年12月25日,开县井喷造成243人死亡。两名儿童眼睛受到有毒气体伤害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2006年4月1日,因井漏而疏散的开县居民陆续返乡。 (Robby/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