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穿越生死线的英雄列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1:57 今晚报

  2006年4月12日20时,一列一侧的车体没有了外表喷漆,所有冲风方向的双层钢化玻璃全部被击碎,车厢里到处是黄沙,车窗被人们用棉被堵住后再用木板封死,最后用铁丝、绳子和胶布缠牢的列车,晚点了33个小时后驶进北京西站三站台。

  这就是4月9日至10日在兰新铁路百里风区遭受风沙袭击的乌鲁木齐至北京西的T70次旅客列车。

  有人形容:这趟列车像个头缠绷带、臂带夹板刚下战场的伤兵。

  从乌鲁木齐乘这趟车回到北京经商的叶建新,下车后走到蜂拥前来采访的众多记者中,坚定地说:“这不是伤兵!这是一趟英雄列车!我为自己能有这次经历而感到自豪!”

  铁道部关注着T70次旅客列车

  4月9日下午2点19分,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客运段T70次旅客列车车队4组,在车长李玉新的带领下,像往常一样开始了向北京输送旅客的任务。

  “当天天气预报说新疆地区有强沙尘天气,其实从乌鲁木齐走的时候,天空的颜色已经很黄了,”李玉新说,“4月9日晚上到鄯善站时风沙已经很大了,能见度只有十几米。列车继续行进,随后就到了传说中的‘十里风区’。”

  19时22分,当T70次列车运行至兰新铁路小草湖站时遭遇12级大风,沙尘暴突然袭来,列车被迫停留。李玉新站在车厢过道里,隔着车窗玻璃看见外面飞沙走石,天空一片昏暗。

  这是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风沙,当时兰新铁路“百里风区”鄯善至了墩站和南疆铁路线部分区段风力达到12级以上,并伴有强沙尘暴。20公里的线路多处被积沙掩埋近40厘米,挡风墙附近的积沙高达1.6米。

  10分钟后,T70列车餐车迎风面的一扇窗户的双层钢化玻璃被风沙击穿,餐车里顿时沙尘弥漫。

  李玉新接到报告后,立即疏散了正在就餐的旅客,通知检车人员进行抢修,并让餐车厨师紧急熄灭后台炉火。随后,他将情况及时通报给了上级部门。

  不一会儿,软卧车厢乘务员再次向李玉新报告:迎风面左侧有一块玻璃被风沙击碎。之后,14、15、16、17号车厢乘务员陆续报告,迎风面的玻璃被风沙击穿。

  李玉新和另外一个列车长赵晓峰沉着地指挥着,要求乘务员安抚好旅客,将旅客的大件行李从行李架上取下放在车厢坐席下和地板上,并提醒旅客随身携带贵重物品、小件物品和食品。

  此时,T70次旅客列车的险境也牵动了铁道部领导的心,他们不时地给乌鲁木齐局领导打电话,要求想方设法“救”出T70次旅客列车,一定要确保全体旅客的安全。

  团结一心抗风沙开展自救

  地处千里戈壁之中的小草湖站,对列车的困难爱莫能助。T70次旅客列车的处境,牵动着乌鲁木齐局领导的心,他们希望列车能尽快安全驶出百里风区。

  22时05分,列车由小草湖站开出。车外12级的狂风在呼啸,沙石击打车体的声音尖锐刺耳,让人毛骨悚然!

  10日1时,全列车迎风面的车窗双层钢化玻璃,全部被风沙击穿。狂风卷着沙土一个劲地往车厢里灌,有的石子大得有乒乓球那么大,最严重时车厢里的黄土没到脚脖子。

  李玉新、赵晓峰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迅速指挥乘务员将全车650多名旅客一个不落地转移到4、5、6、7、8、9号车厢。大家利用棉被、毛毯、铺套等物品封堵窗口,乘务员与旅客一起组成人墙,用身体扛压着、用后背顶着棉被,对抗着肆虐的狂风的冲击。

  “沙尘暴越来越大,当时的风力达到了40米每秒,单靠棉被当窗帘根本抵挡不住。”李玉新回忆说:“人到生存的危机时刻,已经顾不得什么了,4号卧铺车厢几个小伙子开始拆卸卧铺板,遮挡窗户。尽管看着心疼,但没有办法,因为车上实在是没有其它更为有效的东西抵挡大风!”

  之后,全车的乘客纷纷行动起来。大家纷纷挡棉被拆床板,手拉手在列车的一侧排成人墙。除了孩子,几乎能动的人都动了。男人站中间用肩膀顶住,女人站在旁边摁住被子角,很多年轻人一直用身体抵在窗户上,用被子捂着车窗玻璃,窗户内外夹上床板,再找来棍子顶住。

  乘务员与旅客手拉着手,个个蓬头垢面。他们像一排排黄泥塑像,与狂风顽强地抗争着。大家一站就是一个钟头。累了,就下来歇十多分钟,然后回去接着顶,就这样坚持了十多个小时。

  此时,列车广播也没有停止工作。列车广播员将风害的相关情况及时通报给旅客,并代表列车长和铁路部门向旅客道歉,安抚旅客情绪,同时反复做好禁烟、禁明火、节水等相关宣传工作。

  由于列车前方20公里的线路多处被积沙掩埋近40厘米,挡风墙附近的积沙高达1.6米。灾情发生后,乌鲁木齐铁路局迅速组织5000多名干部职工奋战在风沙现场,全力清理线路积沙。

  军人为列车点播《爱的奉献》

  在抗击风沙的同时,乘务员对重点旅客的照顾一刻也没有停止。

  11号车厢有一位刚做完手术的维吾尔族妇女,李玉新将其安置在广播室里休息。15号车厢有个出生才3个月的婴儿,17号车厢有位70多岁的脑溢血患者,4号车厢有位哮喘病患者,8号车厢有位孕妇。李玉新将他们安置在软卧车厢,并指定专人照顾。

  发生在列车上生死旅程里的团结互助精神,同样感染了来自加拿大的一位游客。

  在5号硬卧车厢,所有的乘客在沙尘暴袭击之际都在紧急抢险,这时,一位躺在下铺的外国人还在呼呼大睡,有乘客忍不住对他喊叫:“喂!快起来!”但他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个劲地:“NO!NO!”这时,一位稍懂英语的乘客和他简单说了几句,才知道他是加拿大人,从新疆旅游完毕返回北京,今年45岁,当他知道了车上发生的事后,便一骨碌爬起来,用高大的身躯扛住堵在窗户上的被子,在窗户前整整站了3个多小时。其间,有乘客想替换他,他却说:“NO!NO!”。

  因为怕大风引发火灾不敢再供暖,车内异常寒冷,乘务员将堵窗户剩余的棉被、毛毯分发给老人、孩子和妇女。在近21个小时的时间里,很多旅客都是两三个人挤在一起,裹着一床棉被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度过了这个不眠之夜。

  4月10日凌晨,沙尘暴逐渐减小,车内秩序初步恢复正常。这时,一名妇女抱着两个月的婴儿在乘务员的带领下,被安排在12号软卧车厢里。李玉新的第一感觉是,“看着小孩冻红的小脸,顿时被一种生命的力量所感动!”由于疏散期间无法进行更为仔细的工作,这位在新疆打工、准备返回河南的母亲和丈夫一起全力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小孩感冒,尿布没有了,卫生纸没有了,乘客们纷纷拿出东西,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小孩不时发出啼哭,车厢内荡漾着阵阵暖意!

  10日17时,冒着被狂风掀翻的危险赶来的救援列车到达T70被困的红层站。在救援车的帮助下,T70次再次前进。到达下一站哈密已经是10日21时10分了。进站后,哈密站工作人员全线上阵,把所有破损的窗户都用薄木板和三合板钉好,并将车上的被子都换了被套以后,旅客们才上车重新开车。经过整备和补充餐料后,11日4时,T70次旅客列车由哈密站开出继续东行。

  12日19时,T70次旅客列车奔驰在石家庄至北京西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某部的3名官兵来到列车广播室,郑重地点播了一首歌曲——《爱的奉献》,献给这趟英雄列车。

  “到了北京,看见站台才觉得我们这一车人真正是挺过来了,现在想起来,都好像一场梦一样……”李玉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T70次列车共有21节车厢,18节客车,1节邮车,1节行李车和1节发电车。全车全路停靠了20次,途经了洛阳、石家庄、邯郸等地。在78个小时的旅途中,列车上没有一名旅客受伤,没有一名旅客丢失物品。”

  后记:在肆虐的大自然面前,人作为个体或许永远是渺小的,但T70的历险却让人看到了同舟共济共渡劫难的精神所能产生的力量。在通往和谐社会的征程中,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4月15日上午10时,记者致电乌鲁木齐铁路局获悉,历尽劫难的T70次列车已于当日凌晨顺利抵达乌鲁木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