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杭州“畅通工程”要上央视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4:40 杭州日报

  这是对杭州交通的一次考验,本月24日—3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将在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高峰体验”。昨天,摄制组已经来到杭州。届时,杭州的交通状况将通过央视直播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

  此次央视选了北京、上海、杭州、青岛、广州、武汉、成都7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摄制组。摄制组将每天在各城市选择重点路口进行交通情况的现场直播。

  直播中,检验的是杭州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特色措施;管理指挥城市交通的先进理念;交管部门和交通警察在管理和值勤执法中的工作情况;市民的交通观念和素质等。

  对于这次考验,杭州很有信心,“畅通工程”建设以来,杭州的城市交通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一纵三横”整治

  道路通行有效面积提升20%-30%

  杭州老城区机动车目前已突破30万辆,远远超过道路增长速度;杭州的中心城区功能集中,交通出行的向心性特征十分明显;“三面云山一面湖”的城市地理特征,城市路网呈南窄北宽的漏斗状布局;杭州又是省会城市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

  这些使得杭州交通行路难、停车难问题日益凸现。正是这种“倒逼”,让杭州更清醒地认识到实施畅通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杭州市依托美国施伟拔公司等国内外著名的规划咨询机构,对“轨道交通线网”、“主城中心区近期停车场布局”、“绕城公路入城口货运停车场布点”、“城市大容量快速公交”等内容做了多个交通规划,编制了《杭州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方案》,实现了“一张图”管理。

  目前已建成以杭州为枢纽的全省四小时交通圈。同时,建设“一绕、十射、二连、一通道”的市域快速交通体系,构筑一小时半交通圈,全面提升市域交通区位条件。

  在市区,已启动以快速道路网络为主体的城市道路系统建设“258”计划。继“33929”工程、“三口五路”等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主攻项目顺利竣工后,“一纵三横”综合整治和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也于近日完工。

  保俶路、曙光路、体育场路、凤起路、庆春路“一纵三横”,是我市交通最为繁忙和拥堵的区域,其综合整治工程被形容为“心脏搭桥手术”。经整治,道路通行的有效面积提升了20%-30%,增设了6个人行过街地道和人行二次过街设施,交通的人性化、智能化程度也大大提高。“一纵三横”集成了先进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违法监测系统、道路交通监视系统和区域交通诱导系统等智能交通系统,尤其是步行诱导指示系统的运用,是一大“亮点”。

  “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是另一件事关百姓家门口的实事。2005年实际建设改善完成背街小巷363条,平均每天改善一条。这项措施,使得城市路网的交通微循环确保了畅通。今年,杭州还计划改善654条“背街小巷”。

  道路管理精耕细作

  公交优先保障市民出行

  杭州一方面在盘活道路存量,在道路资源上精耕细作,另外在控制和均衡交通流,在削减无效出行方面下功夫,以此求得交通的动态平衡。

  去年,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指出,要“以公交优秀来保证公交优先”、要“以公交优先为重点,解决‘行路难、停车难’问题”。

  市政府从2005年起,每年专门安排两亿城管资金扶持公交事业。我市公交场站、车辆等硬件设施建设已得到跨越式发展,公交服务水平也显著提高。

  4月24日,杭州还将开通第一条城市快速公交线。

  与“畅通工程”有关的部门,还以“道路资源精耕细作、信号配时分秒必夺,路口渠化寸土必争”为指导思想,优化完善畅通工程建设。

  走在杭州市区,你会发现,不少路段的道路指向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比如左转车道在道路中间、左转弯待转区、二次过街人行道等等,都是交通管理部门在抢资源方面动的脑筋。

  据悉,杭州已组织实施单行线88条,开辟掉头区域45个,调整实施“禁左”路口路段102个;增设左转弯待转区64个,二次过街路口11个,人行横道线前移路口37个;清理调整96条道路的限速标志,限速平均提高10-20公里。对47个交通堵点、乱点进行了交通工程改造,今年初均已竣工投入使用。

  每年有3500万国内外游客到杭州旅游观光。为此,杭州从绕城公路起逐级建立交通诱导系统,实行多点入城的交通组织方式,并在景区外围分南北建立了2个旅游集散换乘中心,实行免费换乘。交警部门还进一步完善假日交通组织预案并作出效益评估,强化单行交通、换乘、交通诱导等交通组织和管理措施,突出西湖景区和市中心繁华区等重点区域管理。

  在停车场建设方面,新增小区泊位2348个,并开通小区巴士,缩短居民出行半径。

  杭州市政府投入近亿元,在2005年上半年治理完成全市348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和隐患点段;下半年又治理完成19处省级“黑点”段。

  经过“十五”期间长期不懈的努力,杭州的畅通工程建设在创建层次、规模、举措、影响和效益等方面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出行创造了一个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通讯员张谆见习记者俞连明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