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发展模式新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5:49 深圳商报

  深圳的发展引擎,眼下注入了新的动力。

  比肩自主创新,循环经济成为深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俨如这座城市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深圳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确立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与其相对应的是一系列“硬指标”,比如万元GDP能耗要累计下降10%、万元GDP水耗要累计下降20%。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成为深圳今年的八件大事。创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深圳正积极争取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一

  做循环经济的探路先锋,深圳当之无愧,不当有愧。

  特区的使命,就是要先走一步,为全国的发展探路。这是深圳与生俱来的责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深圳发展路径的一次跨越,它的成败都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第一手的样本。

  发展循环经济,这是深圳下一步发展的生死之路、命运之途。

  对于紧约束条件,深圳看得很清楚。土地、空间有限,能源、水资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四个“难以为继”已经敲响警钟。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简单推算,深圳GDP要达到1万亿,需要占用全市土地面积的90%,耗用3倍于目前的水电和环境资源。刚刚结束的“十五”,深圳保持着GDP年均增长16.3%的高速,经济总量已经逼近5000亿大关。

  对于深圳而言,选择循环经济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问题,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资源问题,要确立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飞跃,深圳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统筹发展。

  二

  破题循环经济,深圳在行动。作为第一推动力,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展循环经济不遗余力。

  在对经济发展的量化考核中,深圳明确强调要突出“绿色GDP”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付出的成本纳入GDP核算的范畴,更加强调环境友好,更加强调资源节约,更加强调循环经济。

  即将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则是制度设计的重头戏。这部国内首个循环经济法规,规定了循环经济的绩效考核、长期规划、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示范推广等十多个重要制度。

  运用经济杠杆,政府的主导力量在企业、在家庭产生了作用。比如生活垃圾收费,这就将绿色消费引入了家庭。再比如深圳的能源基金,在2001年至2005年间,1217万元的贴息贷款带动了近5亿元社会资金,极大地推动了各类节能改造以及节能产品的开发。

  政府同样也在力争成为循环经济的范本。比如市民中心,节能现在已经变成了“抠能”,50多个温度计适时监测着室温,每月6000吨省水、45万度省电便是一份“成绩单”。

  三

  发展循环经济,深圳的企业在行动。

  由绿色消费倒逼出的绿色生产、绿色设计,在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决定着具体企业的生与死。深圳的企业很清醒,循环经济是责任,更是发展的选择。

  除了清洁生产、节能减耗,绿色利润、绿色税收这些新概念也已经融入深圳企业的经营理念。在环境保护与创造财富之间,富有创造力的深圳企业涌现出不少财富新标本。比如格林美公司,这家专门回收工业废料的公司,不仅实现了无害化处理,而且还将金属回收率提高到98%。所有的废料都是把有用的原料以错误的数量在错误的时间放在了错误的地方。去年,这家公司处理了2000吨废水废料,环保部门处理要花费5000万元,而这家公司却“点废成金”创造了1.5亿的产值。能够把握循环经济的商机,格林美所依靠的是技术优势,他们拥有20多项核心专利。事实上,类似格林美的深圳企业还有很多。比如在节能产品领域,不少深圳企业已经开始领跑。

  科技创新,正在给循环经济加力;而循环经济,正在给深圳企业助跑。

  四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环境和道德理念。深圳市民有着强烈的家园意识,更容易接受循环经济所要求的新型的大众文化。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些原则都能在深圳人的家庭生活中找到切实的落脚点。

  在深圳,富裕而不浪费,正在形成风气。深圳人是吃不完兜着走的倡导者,深圳人是节能产品的拥护者……比如节能灯,比如节水马桶,普通人的购买选择,已经将那些不节能的产品赶出了市场。在很多深圳人的生活中,垃圾分类已是常态,废纸放成一叠,饮料瓶收在一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这样推动着资源的大循环。

  有这样的文化环境,我们就会更有力量。

  对于“深圳”的解释,直译无非是“田野里的水沟”,而在热爱家园的深圳市民眼里,“深圳”却蕴含着许多美好的事物:流水、蓝天、草坪、绿树……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城市”,是我们共同的行动、共同的纲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