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假医生”陈晓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9:01 解放日报

  

“打假医生”陈晓兰

  “作为一名医生,我必须维护生命价值的尊贵!”陈晓兰字字掷地有声。

  上周三,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上海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给与会人员讲述“打假医生”陈晓兰的故事,字字句句发人深省。相关新闻见报后,社会
反响强烈。

  陈晓兰的故事是怎样的曲曲折折?如今的她又在想些什么?

  本周一,我们走进“打假医生”陈晓兰的家,也走进了她9年来的艰辛历程……

  上周四,她捧着报纸,独自躲进卫生间,泪水长流

  打开家门迎接我们的瞬间,陈晓兰腼腆地笑着,言谈之中流露出上海女性特有的温存。很难想像,这样一位柔弱、温婉的女子,竟能单枪匹马,北上、南下数十次,为了让她视野中的假劣医疗器械停用,不惜耗去整整9年时间,过着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仅靠亲戚接济度日的清苦生活。

  转身安顿刚刚看病回来的女儿和才满月的小外孙时,陈晓兰用力揉了揉太阳穴。她的身体依旧不太好,在我们到访前,她刚吞下两颗药片。

  虽然疲惫,但这两天,陈晓兰是幸福的,9年来从未有过的幸福。

  上周四,她的手机从早上开始就响个不停,是亲人、朋友、同事,还有病人们告诉她:韩市长在全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讲你的故事了!刚听到这个消息时,陈晓兰简直不敢相信,立刻冲出家门买了几份《解放日报》。

  回来后,她把报道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9年的辛酸、委屈,就像被打开了阀门一样涌了出来,她捧着报纸,独自躲在卫生间里,泪水长流。

  女儿小心地把剪报塑封起来,她要拿到外公外婆的墓前,告诉两位老人,他们的临终嘱托,妈妈做到了。

  “朋友们都跟我说‘天亮了’,那是夸张了。但我真的要谢谢韩市长,‘看法可以不同,是非不能混淆’,说得太好了!韩市长是真的理解我了啊!”说着,陈晓兰的眼睛红了。

  这一次,她是真的看到希望了:“上海的医疗环境恢复正常有希望了!”54岁的她,说得那样认真。

  刚开始举报时,陈晓兰家的小保姆辞职不干了,小保姆说陈晓兰是在“用石头砸天”。“现在,‘天’不是让我砸出一个窟窿了吗?”

  这一个“窟窿”,饱含了9年的漫漫艰辛。

  “作为一名医生,我必须维护生命价值的尊贵!”

  9年前的陈晓兰45岁,是上海一位普通的社区医院医生。从15岁下乡做“赤脚医生”时算起,已有近30年医龄。她的业务水平得到外界的认可,她所在的科室几乎每天都挤满了病人,业余时间她还兢兢业业地自学,生活也过得平静而安逸。

  然而,一切因为“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进入她的视线而改变了。

  1997年7月的一天,陈晓兰的一位老病人跑来求助:医生非要给他打一种“激光针”不可,不打不给开药,但感觉太痛了,一打就发抖。旁边另两位病人也说看见过打那器械针的人发抖。陈晓兰产生了怀疑,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都抖,是输液反应还是器械出了问题?她决定下楼看个究竟。那一刻,她不会想到,伴着她匆匆下楼的脚步,她未来的人生就此改变了。

  看到“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后,陈晓兰发现仪器上分明写着“ZWG-B2型”,ZWG不是紫外光的拼音缩写吗?“这哪是激光呀,这是紫外光。”说完她就上楼了。

  谁知,就是这一句大实话,触动了医院的经济利益,医院负责人开始给陈晓兰“洗脑子”。可她天生就是认死理的性子,哪里肯被糊弄。

  为了解除疑惑,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父母也和她一起开始研究这个“光量子”。越研究就越觉得蹊跷:准备输入病人体内的药物,在经过充氧和光照后,不会发生新的药理变化吗?这种变化会导致何种结果呢?而该仪器的发明者上海医科大学的“陆应石教授”竟查无此人!未经论证就大范围使用该疗法,还号称“包治百病”,而多数接受过“光量子”治疗的病人并没有留下曾经使用该仪器的病史记录,其中的潜在危害令人心惊。

  让陈晓兰意外的是,研究结果并没有得到院方认同,之后她辗转7个部门反映情况,得到的答复都是“不负责此事”。但她不死心,仍不停地举报。终于在1999年4月15日,上海市卫生局会同当时的医疗保险局、医药管理局,作出了禁止使用光量子治疗仪和石英玻璃输液器的决定。在上海泛滥了3年的“光量子”终于被取缔。当时上海市医保局一位负责人讲:以上海全市1000台光量子治疗仪计,平均每台一天以10人次计,那么一天至少要用掉医保费用40万元。陈晓兰的努力为国家省下了这笔钱。

  因为举报“光量子”,陈晓兰一度失去了工作。在被调至另一家医院重新“上岗”时,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对她说,要珍惜这次工作机会。

  陈晓兰当时就流下泪来,她怎么会不珍惜呢?当医生是她一生的理想,她不能失去这个职业,近两年四处奔波不就是在尽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责么!

  “作为一个公民,我必须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作为一名医生,我必须维护生命价值的尊贵。作为事业单位的职工,我珍惜的是自己充满爱的工作岗位,更热爱它的神圣的特征。”这是1999年3月24日,在她举报“光量子”最艰难的时刻留下的字条,夹在已经泛黄的《医学伦理学》教材中,是给自己鼓舞,更是书写她将铭记终生的信条。

  “你们不用给我道歉,去给那些死去的人道歉吧,看他们能不能爬起来原谅你们。”

  因为那份无法言说的珍惜,在新单位看到和“光量子”如出一辙的“鼻激光”时,陈晓兰犹豫了。也是因为那份无法言说的珍惜,她最终还是坐不住了。

  “鼻激光”被快速取缔,可与之配套的“氦氖激光血管内治疗仪”并没有停下来,而“鼻头”的替代品———插入患者体内的“光纤针”粉墨登场了。“这使我生出一种强烈的负罪感,因为单是‘鼻头’,顶多是用来骗钱;而光纤针插入人体后,就和血液联系在一起了。打入血液里的东西是不能开玩笑的!”

  陈晓兰被一步一步推向了义无反顾。

  举报并不像陈晓兰刚开始想像的那样简单。在举报“光量子”后,她发现,以失去工作为代价换回来的“成果”,仅仅是它在一家医院的停用,而要大范围停用,必须有受害者的反映。“那好,我来当受害者!”1999年,化了妆、打赤脚、讲一口江西土话的陈晓兰,先后到4家医院接受了明知藏有隐患的“光量子”治疗。在去治疗前的晚上,陈晓兰整整哭了一夜,哭湿了半边枕头,“因为我有红斑狼疮的隐性基因,这是忌讳紫外光照射的,父母都在香港,又不能告诉女儿,万一出了事怎么办?但作为一名医生,我有责任去改变医院的混乱秩序。”

  陈晓兰想到了六年前母亲去世前的嘱托:“晓兰,患者不懂,你是医生,你懂,你要保护他们的权益啊!”

  早在2000年6月22日,上海市卫生局等8个部门,曾当面就陈晓兰在举报过程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道歉。有关人员说,这是上海市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陈晓兰却直言不讳:“你们不用给我道歉,去给那些死去的人道歉吧,看他们能不能爬起来原谅你们。”

  她就是这样耿直,耿直到不仅要上海停用这些假器械,看到外省市还在造假,她也要深入虎穴。去云南卧底,到北京住防空洞,年过五旬的她,只要一投入“打假”工作,就无所畏惧。

  陈晓兰说,其实她并不喜欢“打假医生”这个称呼,打假那是政府行为,维权才是个人行为。她的维权行动不是为了打假,而是为了能够推动医疗器械立法。9年举报经历,把她练就成了相关问题的“专家”,她认为应该把在医疗机构内通过医疗服务达到欺诈目的的案件,从普通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中剥离出来,加以刑事追究。在医生没有决策性失误的情况下,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应该对其产品负责、承担后果,而不是只取利润,不担风险,一边行贿,一边造假,这样增加的是企业利益,破坏的则是医生形象和医患关系。

  一次,为了准备药监局组织的论证会,陈晓兰在北京紫竹院图书馆啃了三天馒头,拼命地把资料灌到脑子里去。晚上睡不着,她一边哭,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不能输,如果输了,那些假冒伪劣器械全国老百姓就还要用下去,他们就都跟着我一起输了!”

  “如果大家看到打假者是这样的遭遇,还有谁会像我一样站出来呢?”

  时至今日,经陈晓兰举报而被查处的假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包括:光量子透射液体治疗仪、石英玻璃输液器、鼻激光头、光纤针、半导体假冒的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仪、血管内激光和药物同步治疗、静舒氧输气器及其进气器件等。她还促使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了多个文件取缔相关器械和疗法,其中还有3个法规性文件。

  说起这些成就,陈晓兰疲惫的脸上满是欣慰。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陈晓兰翻着她那本划满红线的《医学伦理学》,给我们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欧洲地区使用“反应停”,导致大量产妇生出数以万计海豹胎的事件。她说,自己是在16岁时第一次听到这个事的,当时,阿姨正教导她如何正确对待患者,她用整个灵魂在倾听,严格的医疗观念就此建立。也许,这也正是她坚持多年孤军奋战、为患者维权的内心动力。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抵制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这段医学界赫赫有名的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以及《医学伦理学》,至今仍是医学院学生入学的必修之课,可是,如今践行的情况又如何呢?

  “我是医生,我在和生命打交道!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坐在亲自设计装修、却没怎么享用过的房子里,陈晓兰说得那样干脆、有力,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忘记了9年来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四金被“强行封存”,被迫按照“工人编制”提前退休、享受农民待遇,人身安全屡遭威胁……

  她不太愿意提起这些,她说:“如果大家看到打假者是这样的遭遇,还有谁会像我一样站出来呢?”

  对话陈晓兰

  “人命关天的事,你说值不值?”

  记者:最近听到不少关于你的好消息:央视为你颁发了全国唯一一个个人“质量先锋奖”,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专门聘请你为“医药产品社会监督员”,韩正市长更是在全市一个大会上对你的打假义举表示了肯定。

  陈晓兰: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头衔,但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市领导的理解,我是很感激的。

  现在走在路上,经常会有人认出我,叫我“陈医生”,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我的支持。前两天坐地铁时,一位年轻律师递给我名片,说要是在法律上需要帮助或者经济上有困难都可以找他。我非常感动。

  记者:9年维权之路走得那么艰辛,现在回想起来,为之付出了那么多,值得吗?

  陈晓兰:人命关天的事,你说值不值得?

  记者:曾经,有的干部把你当“刁民”,一些同行说你是“叛徒”,在有些医疗单位里你被视为“瘟神”,听到这些称呼,会难过吗?

  陈晓兰:“人”,才是最大的称呼。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比什么都要紧。别人愿意怎么讲是别人的事情,我不太在意这些。

  他们说我是“叛徒”,我叛的是那些不良的行为、不正当的医疗风气,叛的是假冒伪劣、谋财害命的东西。如果这也叫“叛徒”,那我很乐意当这个“叛徒”。

  “医生是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怎么能连最基本的职业伦理都沦丧了呢?”

  记者:哪怕被众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吗?

  陈晓兰:他们可以不让我做医生,可是他们没办法阻止我尽一个医生的责任。

  认为我是什么“刁民”,这没关系,可一些医院的领导把患者称为“刁民”,我就很气愤。患者到医院,是来治病的,有几个是专门来寻衅的?你的服务对象怎么就成“刁民”了呢?现在医患矛盾那么尖锐,根源还在医务界。

  记者:在你看来,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医生?

  陈晓兰:就是“职责”两个字。现在谈“道德”要求,似乎对有些人还太高了点,一些医务工作者连最起码的医学伦理都扔掉了。医生是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怎么能连最基本的职业伦理都沦丧了呢?诊断的“最优化原则”是怎么要求的?“辅助检查原则”又是怎么要求的?如果医生都能遵循医学伦理的底线,怎么可能出现那么多大处方和名目繁多的检查?

  当然,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也不仅仅是医生个人的问题。这是个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多个部门联动,理顺秩序,规范市场,完善相关立法。

  “7年后,如果我打同样的官司,还是输在‘无法可依’上,丢脸的就不是我个人了。”

  记者:“打假”路走了9年,你思考过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假劣医疗器械堂而皇之地在医院使用,而要让它们停用又如此困难?

  陈晓兰:有医院的问题,也有监管机制的问题。其中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

  很多人知道器械是假的,但以为事不关己,就采取漠然的态度。还有些人觉得要彻查假器械会投入过多精力,还会得罪不少人,就不去问津。这样想就太肤浅了!没有人会永远是医生,但每个人都一定会是患者,只有医疗环境安全了,大家的利益才能都得到保障。

  记者:假劣医疗器械泛滥,最终的受害者是谁?

  陈晓兰:还是国家。过去我们讲以药养医,现在实际上是“以疗养医”,医疗企业制假、医院用假、医生为病人做假治疗,在不少地方已成为一种潜规则。而在医疗系统中,这个过程几乎就是各方牟取利益的流程图。把钱扔在这些没有疗效、甚至有害健康的仪器上,医保的无底洞就永远填不满,医患关系也难以缓和。

  记者:有什么治理的办法吗?

  陈晓兰:关键还是要有制度安排和法律保障。7年前,我打虚假医疗服务的官司,法官告诉我“无法可依”,我认输;7年后,如果我打同样的官司,还是输在“无法可依”上,那丢脸的就不是我个人了!

  上海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有那么多各领域的专家,有许多令人羡慕的资源,应该利用起来。我不是要给谁“挑刺”,我只是希望,在打击假劣医疗器械这个事情上,上海能带个头,能摸索出一个有效的方法。

  “我的视线里没有这些假东西了,就算做完了吧。”

  记者: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吗?

  陈晓兰:我想回医院,当医生。

  其实,让我离开岗位比打我耳光更厉害,我宁可什么都不要,但是不能把我从患者身边拉开。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职业医生,等我死时,第一要让我穿着白衣下葬,第二要把执业医师证放在我的身边。我真的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医生”这个称呼!这是任何人不能用非法手段剥夺的!

  等做完了举报的事情,我还要名正言顺地回到岗位上去。

  记者:什么时候算做完了?

  陈晓兰:我不管别人有没有发现假劣产品,只要我发现了,我就要它停下来。我的视线里没有这些假东西了,就算做完了吧。

  记者:有一次,你的女儿从报纸上看到你以身试药的报道后,坐在公共汽车上放声大哭。家人的心疼、担忧,你考虑过吗?

  陈晓兰:怎么会没考虑过呢?但我希望自己能够留给女儿、小外孙的“遗产”,就是一个安全、干净的医疗环境。

  告读者

  《余秋雨“点穴”文化误区(下篇)》,延至下期《解放周末》刊出。敬请谅解。

  吕林荫摄

  采写 /《解放周末》吕林荫 《新闻透视》戴聿文

  

“打假医生”陈晓兰

  “作为一名医生,我必须维护生命价值的尊贵!”陈晓兰字字掷地有声。

  上周三,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上海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给与会人员讲述“打假医生”陈晓兰的故事,字字句句发人深省。相关新闻见报后,社会反响强烈。

  陈晓兰的故事是怎样的曲曲折折?如今的她又在想些什么?

  本周一,我们走进“打假医生”陈晓兰的家,也走进了她9年来的艰辛历程……

  上周四,她捧着报纸,独自躲进卫生间,泪水长流

  打开家门迎接我们的瞬间,陈晓兰腼腆地笑着,言谈之中流露出上海女性特有的温存。很难想像,这样一位柔弱、温婉的女子,竟能单枪匹马,北上、南下数十次,为了让她视野中的假劣医疗器械停用,不惜耗去整整9年时间,过着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仅靠亲戚接济度日的清苦生活。

  转身安顿刚刚看病回来的女儿和才满月的小外孙时,陈晓兰用力揉了揉太阳穴。她的身体依旧不太好,在我们到访前,她刚吞下两颗药片。

  虽然疲惫,但这两天,陈晓兰是幸福的,9年来从未有过的幸福。

  上周四,她的手机从早上开始就响个不停,是亲人、朋友、同事,还有病人们告诉她:韩市长在全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讲你的故事了!刚听到这个消息时,陈晓兰简直不敢相信,立刻冲出家门买了几份《解放日报》。

  回来后,她把报道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9年的辛酸、委屈,就像被打开了阀门一样涌了出来,她捧着报纸,独自躲在卫生间里,泪水长流。

  女儿小心地把剪报塑封起来,她要拿到外公外婆的墓前,告诉两位老人,他们的临终嘱托,妈妈做到了。

  “朋友们都跟我说‘天亮了’,那是夸张了。但我真的要谢谢韩市长,‘看法可以不同,是非不能混淆’,说得太好了!韩市长是真的理解我了啊!”说着,陈晓兰的眼睛红了。

  这一次,她是真的看到希望了:“上海的医疗环境恢复正常有希望了!”54岁的她,说得那样认真。

  刚开始举报时,陈晓兰家的小保姆辞职不干了,小保姆说陈晓兰是在“用石头砸天”。“现在,‘天’不是让我砸出一个窟窿了吗?”

  这一个“窟窿”,饱含了9年的漫漫艰辛。

  “作为一名医生,我必须维护生命价值的尊贵!”

  9年前的陈晓兰45岁,是上海一位普通的社区医院医生。从15岁下乡做“赤脚医生”时算起,已有近30年医龄。她的业务水平得到外界的认可,她所在的科室几乎每天都挤满了病人,业余时间她还兢兢业业地自学,生活也过得平静而安逸。

  然而,一切因为“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进入她的视线而改变了。

  1997年7月的一天,陈晓兰的一位老病人跑来求助:医生非要给他打一种“激光针”不可,不打不给开药,但感觉太痛了,一打就发抖。旁边另两位病人也说看见过打那器械针的人发抖。陈晓兰产生了怀疑,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都抖,是输液反应还是器械出了问题?她决定下楼看个究竟。那一刻,她不会想到,伴着她匆匆下楼的脚步,她未来的人生就此改变了。

  看到“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后,陈晓兰发现仪器上分明写着“ZWG-B2型”,ZWG不是紫外光的拼音缩写吗?“这哪是激光呀,这是紫外光。”说完她就上楼了。

  谁知,就是这一句大实话,触动了医院的经济利益,医院负责人开始给陈晓兰“洗脑子”。可她天生就是认死理的性子,哪里肯被糊弄。

  为了解除疑惑,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父母也和她一起开始研究这个“光量子”。越研究就越觉得蹊跷:准备输入病人体内的药物,在经过充氧和光照后,不会发生新的药理变化吗?这种变化会导致何种结果呢?而该仪器的发明者上海医科大学的“陆应石教授”竟查无此人!未经论证就大范围使用该疗法,还号称“包治百病”,而多数接受过“光量子”治疗的病人并没有留下曾经使用该仪器的病史记录,其中的潜在危害令人心惊。

  让陈晓兰意外的是,研究结果并没有得到院方认同,之后她辗转7个部门反映情况,得到的答复都是“不负责此事”。但她不死心,仍不停地举报。终于在1999年4月15日,上海市卫生局会同当时的医疗保险局、医药管理局,作出了禁止使用光量子治疗仪和石英玻璃输液器的决定。在上海泛滥了3年的“光量子”终于被取缔。当时上海市医保局一位负责人讲:以上海全市1000台光量子治疗仪计,平均每台一天以10人次计,那么一天至少要用掉医保费用40万元。陈晓兰的努力为国家省下了这笔钱。

  因为举报“光量子”,陈晓兰一度失去了工作。在被调至另一家医院重新“上岗”时,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对她说,要珍惜这次工作机会。

  陈晓兰当时就流下泪来,她怎么会不珍惜呢?当医生是她一生的理想,她不能失去这个职业,近两年四处奔波不就是在尽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责么!

  “作为一个公民,我必须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作为一名医生,我必须维护生命价值的尊贵。作为事业单位的职工,我珍惜的是自己充满爱的工作岗位,更热爱它的神圣的特征。”这是1999年3月24日,在她举报“光量子”最艰难的时刻留下的字条,夹在已经泛黄的《医学伦理学》教材中,是给自己鼓舞,更是书写她将铭记终生的信条。

  “你们不用给我道歉,去给那些死去的人道歉吧,看他们能不能爬起来原谅你们。”

  因为那份无法言说的珍惜,在新单位看到和“光量子”如出一辙的“鼻激光”时,陈晓兰犹豫了。也是因为那份无法言说的珍惜,她最终还是坐不住了。

  “鼻激光”被快速取缔,可与之配套的“氦氖激光血管内治疗仪”并没有停下来,而“鼻头”的替代品———插入患者体内的“光纤针”粉墨登场了。“这使我生出一种强烈的负罪感,因为单是‘鼻头’,顶多是用来骗钱;而光纤针插入人体后,就和血液联系在一起了。打入血液里的东西是不能开玩笑的!”

  陈晓兰被一步一步推向了义无反顾。

  举报并不像陈晓兰刚开始想像的那样简单。在举报“光量子”后,她发现,以失去工作为代价换回来的“成果”,仅仅是它在一家医院的停用,而要大范围停用,必须有受害者的反映。“那好,我来当受害者!”1999年,化了妆、打赤脚、讲一口江西土话的陈晓兰,先后到4家医院接受了明知藏有隐患的“光量子”治疗。在去治疗前的晚上,陈晓兰整整哭了一夜,哭湿了半边枕头,“因为我有红斑狼疮的隐性基因,这是忌讳紫外光照射的,父母都在香港,又不能告诉女儿,万一出了事怎么办?但作为一名医生,我有责任去改变医院的混乱秩序。”

  陈晓兰想到了六年前母亲去世前的嘱托:“晓兰,患者不懂,你是医生,你懂,你要保护他们的权益啊!”

  早在2000年6月22日,上海市卫生局等8个部门,曾当面就陈晓兰在举报过程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道歉。有关人员说,这是上海市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陈晓兰却直言不讳:“你们不用给我道歉,去给那些死去的人道歉吧,看他们能不能爬起来原谅你们。”

  她就是这样耿直,耿直到不仅要上海停用这些假器械,看到外省市还在造假,她也要深入虎穴。去云南卧底,到北京住防空洞,年过五旬的她,只要一投入“打假”工作,就无所畏惧。

  陈晓兰说,其实她并不喜欢“打假医生”这个称呼,打假那是政府行为,维权才是个人行为。她的维权行动不是为了打假,而是为了能够推动医疗器械立法。9年举报经历,把她练就成了相关问题的“专家”,她认为应该把在医疗机构内通过医疗服务达到欺诈目的的案件,从普通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中剥离出来,加以刑事追究。在医生没有决策性失误的情况下,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应该对其产品负责、承担后果,而不是只取利润,不担风险,一边行贿,一边造假,这样增加的是企业利益,破坏的则是医生形象和医患关系。

  一次,为了准备药监局组织的论证会,陈晓兰在北京紫竹院图书馆啃了三天馒头,拼命地把资料灌到脑子里去。晚上睡不着,她一边哭,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不能输,如果输了,那些假冒伪劣器械全国老百姓就还要用下去,他们就都跟着我一起输了!”

  “如果大家看到打假者是这样的遭遇,还有谁会像我一样站出来呢?”

  时至今日,经陈晓兰举报而被查处的假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包括:光量子透射液体治疗仪、石英玻璃输液器、鼻激光头、光纤针、半导体假冒的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仪、血管内激光和药物同步治疗、静舒氧输气器及其进气器件等。她还促使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了多个文件取缔相关器械和疗法,其中还有3个法规性文件。

  说起这些成就,陈晓兰疲惫的脸上满是欣慰。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陈晓兰翻着她那本划满红线的《医学伦理学》,给我们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欧洲地区使用“反应停”,导致大量产妇生出数以万计海豹胎的事件。她说,自己是在16岁时第一次听到这个事的,当时,阿姨正教导她如何正确对待患者,她用整个灵魂在倾听,严格的医疗观念就此建立。也许,这也正是她坚持多年孤军奋战、为患者维权的内心动力。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抵制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这段医学界赫赫有名的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以及《医学伦理学》,至今仍是医学院学生入学的必修之课,可是,如今践行的情况又如何呢?

  “我是医生,我在和生命打交道!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坐在亲自设计装修、却没怎么享用过的房子里,陈晓兰说得那样干脆、有力,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忘记了9年来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四金被“强行封存”,被迫按照“工人编制”提前退休、享受农民待遇,人身安全屡遭威胁……

  她不太愿意提起这些,她说:“如果大家看到打假者是这样的遭遇,还有谁会像我一样站出来呢?”

  对话陈晓兰

  “人命关天的事,你说值不值?”

  记者:最近听到不少关于你的好消息:央视为你颁发了全国唯一一个个人“质量先锋奖”,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专门聘请你为“医药产品社会监督员”,韩正市长更是在全市一个大会上对你的打假义举表示了肯定。

  陈晓兰: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头衔,但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市领导的理解,我是很感激的。

  现在走在路上,经常会有人认出我,叫我“陈医生”,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我的支持。前两天坐地铁时,一位年轻律师递给我名片,说要是在法律上需要帮助或者经济上有困难都可以找他。我非常感动。

  记者:9年维权之路走得那么艰辛,现在回想起来,为之付出了那么多,值得吗?

  陈晓兰:人命关天的事,你说值不值得?

  记者:曾经,有的干部把你当“刁民”,一些同行说你是“叛徒”,在有些医疗单位里你被视为“瘟神”,听到这些称呼,会难过吗?

  陈晓兰:“人”,才是最大的称呼。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比什么都要紧。别人愿意怎么讲是别人的事情,我不太在意这些。

  他们说我是“叛徒”,我叛的是那些不良的行为、不正当的医疗风气,叛的是假冒伪劣、谋财害命的东西。如果这也叫“叛徒”,那我很乐意当这个“叛徒”。

  “医生是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怎么能连最基本的职业伦理都沦丧了呢?”

  记者:哪怕被众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吗?

  陈晓兰:他们可以不让我做医生,可是他们没办法阻止我尽一个医生的责任。

  认为我是什么“刁民”,这没关系,可一些医院的领导把患者称为“刁民”,我就很气愤。患者到医院,是来治病的,有几个是专门来寻衅的?你的服务对象怎么就成“刁民”了呢?现在医患矛盾那么尖锐,根源还在医务界。

  记者:在你看来,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医生?

  陈晓兰:就是“职责”两个字。现在谈“道德”要求,似乎对有些人还太高了点,一些医务工作者连最起码的医学伦理都扔掉了。医生是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怎么能连最基本的职业伦理都沦丧了呢?诊断的“最优化原则”是怎么要求的?“辅助检查原则”又是怎么要求的?如果医生都能遵循医学伦理的底线,怎么可能出现那么多大处方和名目繁多的检查?

  当然,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也不仅仅是医生个人的问题。这是个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多个部门联动,理顺秩序,规范市场,完善相关立法。

  “7年后,如果我打同样的官司,还是输在‘无法可依’上,丢脸的就不是我个人了。”

  记者:“打假”路走了9年,你思考过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假劣医疗器械堂而皇之地在医院使用,而要让它们停用又如此困难?

  陈晓兰:有医院的问题,也有监管机制的问题。其中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

  很多人知道器械是假的,但以为事不关己,就采取漠然的态度。还有些人觉得要彻查假器械会投入过多精力,还会得罪不少人,就不去问津。这样想就太肤浅了!没有人会永远是医生,但每个人都一定会是患者,只有医疗环境安全了,大家的利益才能都得到保障。

  记者:假劣医疗器械泛滥,最终的受害者是谁?

  陈晓兰:还是国家。过去我们讲以药养医,现在实际上是“以疗养医”,医疗企业制假、医院用假、医生为病人做假治疗,在不少地方已成为一种潜规则。而在医疗系统中,这个过程几乎就是各方牟取利益的流程图。把钱扔在这些没有疗效、甚至有害健康的仪器上,医保的无底洞就永远填不满,医患关系也难以缓和。

  记者:有什么治理的办法吗?

  陈晓兰:关键还是要有制度安排和法律保障。7年前,我打虚假医疗服务的官司,法官告诉我“无法可依”,我认输;7年后,如果我打同样的官司,还是输在“无法可依”上,那丢脸的就不是我个人了!

  上海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有那么多各领域的专家,有许多令人羡慕的资源,应该利用起来。我不是要给谁“挑刺”,我只是希望,在打击假劣医疗器械这个事情上,上海能带个头,能摸索出一个有效的方法。

  “我的视线里没有这些假东西了,就算做完了吧。”

  记者: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吗?

  陈晓兰:我想回医院,当医生。

  其实,让我离开岗位比打我耳光更厉害,我宁可什么都不要,但是不能把我从患者身边拉开。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职业医生,等我死时,第一要让我穿着白衣下葬,第二要把执业医师证放在我的身边。我真的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医生”这个称呼!这是任何人不能用非法手段剥夺的!

  等做完了举报的事情,我还要名正言顺地回到岗位上去。

  记者:什么时候算做完了?

  陈晓兰:我不管别人有没有发现假劣产品,只要我发现了,我就要它停下来。我的视线里没有这些假东西了,就算做完了吧。

  记者:有一次,你的女儿从报纸上看到你以身试药的报道后,坐在公共汽车上放声大哭。家人的心疼、担忧,你考虑过吗?

  陈晓兰:怎么会没考虑过呢?但我希望自己能够留给女儿、小外孙的“遗产”,就是一个安全、干净的医疗环境。

  告读者

  《余秋雨“点穴”文化误区(下篇)》,延至下期《解放周末》刊出。敬请谅解。

  吕林荫摄 ' name=brief>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