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假如钱钟书来考复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9:34 国际在线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评说“自主选拔”

  “我们都像第一个吃螃蟹者那样兴奋”

  用多把尺子衡量一个人,可能离真正的公正更近一些

  如果当年的钱钟书来考复旦,他必定是录取对象

  “自主选拔”的核心,是政府把招生自主权还给大学

  

“假如钱钟书来考复旦”

  4月15日是个晴朗的天气。

  这一天,复旦大学正式向社会公布了自主招生预录取的291名学生名单。

  同一天,在上海西郊的青浦,复旦举行了一个有70多位面试专家的教授参加的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总结。几乎所有人心情和春光一样轻松而灿烂。

  “我们都像第一个吃螃蟹者那样兴奋。”3天后,在复旦大学校园,校党委书记秦绍德用这句话描述了那日与会者的共同心情。他本人显然也还沉浸在兴奋中。

  尽管一再强调“还需要时间观察”,但秦绍德对这一个多月的自主选拔还是感慨良多。

  最有意义的突破:大学真正成为选拔主体

  我们确实很兴奋。一切很圆满。整个自主选拔录取过程都按原定程序,在我们预料和掌控之中进行。而且我注意到,虽然很多人把关注焦点集中在招生是否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但整体上,对我们与兄弟院校的尝试都给予了积极肯定。

  有媒体称这次自主选拔是高考制度的“破冰之旅”,不过,对于复旦来说,最有意义的,也是让我们最为兴奋的,是大学终于成了一次选拔的主体――尽管只在上海生源中试点10%。而老师们同样觉得,自己也成为学校的主体,因为学校信任他们去选拔学生。

  “自主选拔”的关键,正是要把大学变成选拔主体,政府尊重《教育法》赋予大学的自主权,大学根据自己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挑选学生,才回到大学选拔的本意。对于眼下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方向发展和前进的复旦来说,“选拔主体”的确立意义深远。

  最开心的结果:选拔到了符合复旦培养目标的学生

  拥有选拔主体的地位,能否选拔到复旦想要的优质生源,很关键。

  按着复旦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我们很清楚要培养的人就是两种――栋梁之材,领袖之材。

  所谓栋梁之材,就是将来能成为各行各业挑大梁的骨干,而不是一般的“小白领”。少数人可以成为领袖、行业领军人物。

  我们希望利用自主选拔,能挑选到具有可能成为这两种人才潜质的学生。为此,我们在这次选拔过程中,专门列出4点选拔标准:品德纯正,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有学习研究的潜力;具有社会活动能力。如果上述三方面不突出,有某些特长或专长,表现出有他人所不及的天赋和潜力的学生。比如大家熟知的“黑客高手”满舟,被复旦录取后,先到复旦附中去补习了一年高三功课。

  可以这样说,假如当年那位奇才青年钱钟书今天来考复旦,通过我们现在采用的选拔方式,他也可能被录取。

  最大的压力:让公平经得起考验

  自主招生,我们承受了巨大压力。

  一是在外部环境上,社会上更多把焦点集中在“公平、公正”,不够辩证。“在一张考卷面前人人平等”,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实际上是将不同能力、不同性格品质的考生,都放在一张考卷面前考察。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有失偏差,不能说非常公平。自主选拔就是用多把尺子来衡量一个学生,这样可能更趋于真实、公平。如果将来我们能通过自主招生选拔全部学生,仍会坚持“通过多把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学生”。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设置了非常严格的选拔程序,不给不正当现象一点空隙。通过制度保证,让考生、家长感到复旦大学是负责任的。

  为了保证公平,我们设置了很多繁琐的步骤,有些步骤可以说会影响到选拔的效率。

  最失望的事:推荐人的作用很不理想

  自我推荐与推荐人制度,是这次自主选拔中与预期差距最大的地方。

  国外大学自主招生,推荐人制度作用很大。这个环节真正发挥好作用,可以弥补面试时间较紧、流于表层的不足。

  可惜,这些推荐在这次自主选拔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的信息价值有限。也许有我们没有交代清楚的原因,也可能应试教育的痕迹很深,很多推荐信就像是学生评语,缺少对被推荐人个性的描绘,要么就是一律好话。

  当然,这个制度能否在今后真正发挥作用,恐怕还有赖于推荐人的责任感,他们还必须对复旦选拔人才的理念有基本了解。

  最希望的事:有更多高校一起来参与

  假如我们这“第一次”试验成功,可以允许扩大自主选拔范围,或是批准更多高校一起加入,根据选拔的不同要求,通过各种合适的方法来选拔学生,就能形成一个多样化的选拔形势,就有可能打破现在应试教育的模式。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参与到试点中来,给优秀毕业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力。

  最深的体会:自主选拔改革顺应人心

  这次自主选拔运作比较顺利,最大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都太想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模式。复旦顺应了这个大势,认准了方向对的,就去撞一下,向前探索一步。

  复旦一直有“敢为人先”的传统。当然,敢做“吃螃蟹的人”,就可能会被螃蟹夹一下,痛一下。但我们毕竟吃到螃蟹,可以说我们现在都还沉浸在“吃螃蟹的兴奋中”。我们也一直抱着开放的心态,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参与到“吃螃蟹”的探索中来。(记者 吴 焰实习生 罗朝文)

  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