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看邯郸市如何创建文明生态村(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9:56 河北日报

  4月的冀南大地,展现出靓丽的田园风景:一片片田野绿油油,一株株绿树映红墙,一座座村落笑声扬,一条条新路连四方。

  4月的邯郸乡村,流动着奔放的新经济交响:一个个生态庄园建起“绿色银行”,一处处生态旅游地搭起“增收跳板”,一条条特色经济带舞起“产业巨龙”。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如今正在进行着一场伟大的革命。文明生态村创建,不仅使邯郸农村“靓”起来,而且使邯郸农民“富”起来。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创建活动的中心任务,让创建成果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上

  “文明生态村创建要牢牢抓住实现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这一主线,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和核心。”这是邯郸市800多万干部群众的共识。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邯郸市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始终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创建活动的深度和内涵。3年来,该市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创建活动的中心任务,纳入城乡统筹、工农互动、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大局中来谋划,从起步时的整治脏乱差发展到培育特色经济,形成了以道路框架为支撑、项目建设为重点、绿色生态为特色、农牧经济为依托、旅游景点为联结的创建格局,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基础工程。

  为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该市制定了“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大园区”发展战略,通过打造铸件工业城、得利面粉城、精细加工城、纺织服装城、生态工业城等一批大项目、大基地,不仅转移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增强了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同时,着眼解决传统、封闭、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走向市场、致富增收搭桥拓路。目前全市共建起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394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达30个,发展会员38.1万户,带动农户74.3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2%。

  由于在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突出了经济发展,不仅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而且干部也有了带领群众致富的抓手和用武之地。全市抽调专门人员从重点村抓起,通过多种形式为创建村帮资金、帮项目、帮规划,深受群众欢迎。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千名专家进百乡兴百业”活动,为农村引进项目180个,引进新技术42项,引进新品种56个。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去年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21万人次,涌现出魏县等在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

  目前,邯郸文明生态村创建已由最初的环境建设,逐步向发展经济的纵深发展,实现了创建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共建共促"。2005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1家,农业项目达到273个,当年投资29.5亿元,产业化经营总额达到176.4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4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578元,比上年增长6.8%。

  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增强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谋求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大名县西杨村村民王明志的家是一座气派的三层小楼,但自从8年前盖起来的那天起,这里就一直空着,直到去年一直在外经商的王明志才回来"扎了根",经营香油致富后他回乡办起了面粉厂。说起其中缘由,他笑着说:"这还得感谢文明生态村创建啊。"

  西杨村是大名县有名的富裕村。全村272户人家有260户经商,其中从事香油加工的有170多户,遍及全国38个大中城市。早在10多年前村里就建起别墅30多座,然而由于"院内现代化、院外脏乱差",好好的别墅却无人居住。这两年创建活动让西杨村变得路平了、街净了、灯明了、树绿了。家乡的变化让在外经商的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再加上县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他们纷纷回乡创业,并且主动支持村里搞创建。

  农村人居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承载功能不强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邯郸市把创建过程作为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向农村有序流动的过程,共完成乡村道路硬化4581公里,其中连接村主干道1780公里;主要街道硬化1380公里,近16万个农户对庭院进行了综合改造。植树2194.2万株,种植花草98万平方米,全市有1/3的村实现了"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随着环境的改善,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返乡创业,大批农业加工项目落户乡村,实现了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现代服务业也是农村发展环境中的一条短腿。就拿农民离不开的种子、化肥来说,往往不仅要跑老远到县城去买,而且质量还不让人放心。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让许多邯郸农民再也不用为此发愁了。

  "喂,是大明超市吗?我是王江,俺正在村南地里浇麦子,给俺再送一袋尿素,三小袋'快大',地头咱们算账!"正在给小麦浇拔节水的成安县北一村村民王江给本村的农家超市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工夫,他要的尿素和小麦喷施的叶面肥就送到了地头。

  一个电话,农资送到地头。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邯郸市投资400余万元,实施了"万村千乡商业网络配送工程",对农村超市给予直补,一个个农家超市的建设,为农民群众创造了方便放心的消费环境,扭转了过去普遍存在的"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的现象。

  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特色经济,打造农民致富增收的载体,让文明生态成为产生新经济的生产力

  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坐落于树林里,房子不是居民住宅而是高标准的鸡舍。树下养柴鸡,农林复合经营已成为邱县东锚寨村发展经济的新思路。

  东锚寨村过去风沙滚滚,黄尘蔽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从2003年起,这个村的1200亩次耕地和沙地全部栽上了树。村民在林地饲养了8万只柴鸡,树下还种植百合、红薯等经济作物。村党支部书记谈振山算了一笔账:"以前这些地亩收入只有四五百元。现在搞复合经济,收入可翻一番。创建活动不仅让村里有了天然氧吧,而且让我们找到了致富的绿色银行"。

  文明生态村创建不仅改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而且推动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进而造就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新经济的蓬勃兴起。

  魏县南温店人念了几辈子的"鸭梨经",如今赋予其新的内涵:村北的老梨园被聪明的南温店人就地取材,建起了一座韵味十足的"梨王公园",弯弯曲曲的甬道曲径通幽,亭台、石桌、石凳点缀其间,它不仅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也成了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村南的梨园则建起了龙根庄园,成了生态旅游的大本营。今年刚刚结束的梨花观赏周,南温店接待游客达15万人。伴随着梨乡生态观光旅游热潮的到来,南温店村新建起了好几家农家餐馆,连从果树上修剪下的枝干也被加工成小工艺品,让游客领略到梨乡人的匠心独具和市场经济头脑。

  不仅生态旅游崭露头角,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亮点。临漳县三台村紧邻闻名遐迩的铜雀台,但由于其街道狭窄、环境脏乱,游客来到这里,走的是土路、登的是土台、看的是沙盘,有听头儿、没看头儿,所以长期以来名气虽大,人气却不旺,村民们"抱着金碗要饭吃"。创建以来,该村把打造旅游品牌作为重点,对村内外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原来狭窄、弯曲的南街现在打造成了仿古文化一条街,铜雀台周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目前,附近30%的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业,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多元。县委书记胡梦玲说:"创建工作重要的不是修几座房子,关键是找到一条切实让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邯郸市坚持宜工则工、宜种则种、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游则游,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特色经济。目前全市文明生态创建村已形成生态型、加工型、种养型、商贸型、旅游型等各类专业村、特色村230多个。仅首批138个重点专业村去年特色主导产业生产经营产值就达28.8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7%。

  本报记者 郝彦鹏 王玉亮 史文通 杨威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