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英博物馆 历史深处有忧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15:05 世界知识

  薄海昆

  今年3月至6月,伦敦大英博物馆携272件珍贵馆藏文物在新落成的首都博物馆举办“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 馆250年之藏品”展。这是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多年来,首次将完整反映世界文明发展的综合性展览带到中国。作为世界 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她沐浴过辉煌,也经历过磨难,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座隽永的丰碑。

  源于一个人的收藏

  大英博物馆又称国立历史、考古、艺术及民俗学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与美国大都会博物 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一起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然而,如此名闻世界的的博物馆却起源于一个人的 收藏,这个人就是汉斯·斯隆爵士。汉斯·斯隆1660年出生在英国奇里雷镇,19岁到伦敦学医,后来就读于法国,在医 药学、植物学和解剖学等方面都有颇深造诣。他通过投资生产提炼抗疟疾特效药——奎宁的原料而积累了大笔财富。

  斯隆酷爱收藏。有一年在到牙买加为英国总督看病途中收集了很多动植物标本。他有钱以后,用2500英镑买下老 友威廉姆·库尔腾的遗产,其中不乏自然标本、古代货币和徽章。德国医生卡姆菲尔曾任荷兰东印度公司驻日本长崎的医官, 藏品包括印章、绘画和漆器等,这些来自土耳其、波斯以及中国的文物悉数被斯隆收入囊中。此外,他还收藏了文艺复兴以来 许多艺术大师的素描作品。他的藏品为大英博物馆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大英博物馆的筹建始于斯隆辞世的1753年。一开始,根据斯隆的遗愿,斯隆遗产托管小组提议英王以两万英镑收 购这批藏品,但国王不太情愿,英国财政部也故意拖延拨款议题。所幸,托管小组把斯隆的想法传达给了议会。议会最终同意 为藏品拨款,并且用发行彩票的方法集资。那时,英国与欧洲其他地方还没有国家公共博物馆,文物和书籍一般都是王室或大 学的财产。为了让斯隆的藏品能有妥善的安身之处,由41人组成的托管小组最初曾考虑过使用白金汉宫,但由于费用太高而 作罢。后来托管小组以一万英镑买下位于伦敦布鲁斯伯里区的蒙太古宫作为馆舍,另用三万英镑购买政府债券,使大英博物馆 在七十年内每年有大约1200英镑的利息收入,得以维持日常开支。

  1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开馆。最初被允许进馆的人并不很多,而且必须是中产阶级以上者方可入内参观,这与 斯隆“将藏品公之于众”的遗愿大相径庭。随着下层民众要求参观博物馆的呼声日益高涨,到了1805年,大英博物馆才终 于对外开放。

  藏品背后的罪恶

  大英博物馆建成后,并没有在斯隆收藏的基础上止步不前,而是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引进自然标本、历史文物和艺 术品。约瑟夫·邦克斯爵士和威廉·汉密尔顿爵士是博物馆早期的杰出贡献者,他们为博物馆搜集了许多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 物,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斯隆藏品的不足。19世纪初,博物馆更是大手笔从法国人那里收购掠夺的埃及文物。

  1798年,拿破仑率远征军入侵埃及,带去的考古学家在那里发掘了很多珍贵文物,转手卖给了在那里的英国人。 英国人将这些文物交给了大英博物馆。这批文物中有埃及石雕、木乃伊、护身符和人形棺材等,而最有价值的要数罗塞塔石碑 (因为发现于罗塞塔而得名)。这块黑色花岗岩石碑高达1.12米,表面铭刻着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文,记载 公元前196年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颁布的法令。这些文字被英国有关部门公之于众后,法国学者商博良用了多年时间进行研 究,终于破译,为一门新学科——埃及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这块石碑的特殊价值,大英博物馆以前仅在1972年将其 送到巴黎展览以庆祝象形文字破译150周年。但为了表示对中国这次展览的重视,大英博物馆也将这个宝物带到了首博,让 中国观众一睹其真容。

  大英博物馆收集东方文物的热潮是在20世纪初。当时,波斯、印度和中国等地的文物被西方侵略者和文物贩子运到 了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藏有丰富的中国文物。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被誉为中 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

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 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镇馆之宝”。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 对中国敦煌的千佛洞进行再发掘,发现了许多可追溯到11世纪的经书和绘在丝织品上的画。斯坦因是个文物大盗,他在旅行 中“发现”的珍贵文物先是送到大英博物馆检验,然后被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和伊朗等国家的博物馆瓜分。

  除了搜集中国文物外,大英博物馆还收藏有亚欧各地极有价值的文物,如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上的装饰性雕塑、美索 不达米亚乌尔王朝的牛头竖琴、亚述帝国的浮雕与国王立像等堪称人类文明瑰宝的顶级文物。

  劫后重生

  大英博物馆自诞生以来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受过磨难与创伤。1780年,伦敦发生骚乱,由于军队及时进驻,大 英博物馆方免遭一劫。

  1933年,当纳粹分子在德国掌权后,大英博物馆管理者就预料到战争不可避免,于是抓紧转移藏品以防患于未然 。他们在诺丁汉郡找到一所寄存博物馆藏品的房子,还借用了一条很少使用的地铁隧道,不过后者湿度较高,不利文物保存。 博物馆职员按重要性给文物列出清单,随时准备撤退,沙袋和防毒设施都在博物馆内安置妥贴,博物馆东面的地下室还用钢材 和木头进行了加固。1939年8月23日,战争迫在眉睫,博物馆职员和志愿者被连夜叫起,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了装箱与 搬迁。他们冷静从容,动作异常快捷,秩序井然地将文物打好包装并一件件贴上标签,随后分批转移到指定地点,仅头一天就 有12吨文物被运走,到英德宣战时,大多数藏品都已安全撤离博物馆。剩下的一些文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有的没经包装便 装车,有的由于体积太大不能转移而被迫另想办法,来自夏洛特女王岛的图腾柱干脆被就地隐蔽在了博物馆的柱廊里面。1940 年10月16日,一枚燃烧弹穿透房顶引燃博物馆阅览室,由于组织严密,火焰仅用17分钟就被扑灭。战争期间,博物馆共 遭到七枚高爆炸弹袭击,所幸均没有造成大的破坏。1941年5月10日到11日博物馆受小型燃烧弹袭击时,尽管有正规 消防队相助,燃烧弹还是使博物馆受到很大损伤。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大空袭过后,博物馆的管理者把已转移出去的文物二次转移到威斯特伍德的一座矿井中,那里 的通风设备较好,也有足够的空间。

二战结束后,大英博物馆开始全面复建,藏品陆续搬回“老家”。只是由于空袭中馆舍遭 受了比较严重的破坏,许多分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修缮完毕,其中有两个直到80年代才得以重新开放。

  如今,饱经沧桑的大英博物馆雄姿勃勃地屹立在伦敦街区,吸引各国学者和游客慕名而来。可以说这是一座属于全人 类的文明宝库,也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历史见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