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胡锦涛耶鲁演讲细说中国5000年发展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09:45 金羊网-新快报

  “希望美国人民了解中国”

  新快报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美国当地时间21日中午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

  胡锦涛首先感谢了莱文校长的邀请,“使我有机会来到这世界一流的著名学府——
—耶鲁大学,同青年朋友们和老师们相聚在一起”。胡锦涛说,进入耶鲁大学的校园,看到莘莘学子青春洋溢的脸庞,呼吸着书香与空气,不禁想起40年前在北京清华大学度过的美好时光,学生时代对于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他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真希望能够成为你们中的一员。随后,胡锦涛进行了重要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摘录)。

  胡锦涛演讲引经据典

  “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美国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名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归于人”———《尚书·五子之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希望更深入了解中国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人民一直相互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友好的感情,中国人民欣赏美国人民的开拓进取精神,钦佩美国人民在建设国家中取得的骄人业绩,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美合作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把目光投向中国,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了解是信任的基础,今天,我愿从中华文明历史流变和现实发展的角度谈谈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前进方向,希望有助于美国人民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细说5000年发展史

  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走过了曲折艰辛的道路。

  95年前,中国人民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经济进步打开了闸门。

  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28年前,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经过艰苦创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回顾这160多年来,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可以说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和顽强奋斗,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推动了人类进步事业。

  必须看到中国尽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100名之后,中国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需要继续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

  根据国情明确发展理念

  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中国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要求,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理念,这就是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维护主权是至高使命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中国人民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使命,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会得到中国人民真诚的欢迎和拥护,一切有损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举动都会遭到中国人民强烈的反对和抗争。

  加强合作符合两国利益

  中美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而存在着差异,有利我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美加强合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具有重大影响。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在增多,合作领域在扩大,世界和平与安全面临的新课题,特别是反对国际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打击跨国犯罪等,是我们两国拥有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

  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发展需求,美国的先进科技和优质产品,使两国具有重大的经济合作空间,中美全面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前景广阔。

  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增进中美两国青年以及教育界的相互了解,在这里我高兴地宣布中方决定邀请100名耶鲁大学的师生今年夏天访问中国。我相信,你们的访问将会是一次十分愉快的经历。(据中央电视台)

  (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