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评论:首席评论:好人走好,此去珍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14:13 金羊网-羊城晚报

  ———致丛飞

  □桥生

  丛飞走了,就像南国木棉树上的一树火红,随风凋谢了,在大多数人快要忘记他患的不治之症后,在成全了四个人对光明的渴盼后,在终于听到了襁褓中的婴儿那声声稚嫰“
爸爸”的叫声后,在一个平静得没风也没雨的夜晚,他终于离开了这个让他牵怀不已的人世。(相关报道见昨天《羊城晚报》)

  随便点开哪一个网站,这则消息都排在最显赫的位置,在消息后面的留言栏,帖子早早数以千计,并不断快速刷新。虽多是只言片语,却像献给逝者的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寄托着一个共同的哀思和感动———好人走好,此去珍重!

  记住了去年的“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晚会上,他够坚强地走上领奖台,朴实地笑着,人们以为他的病是真的好起来了,也许好人真的会得到好报;当他用嘶哑的嗓子唱起那首《送货郎》的时候,多少人泪流满面!泪光中,我们看到他亦如送货郎一样,挑着一份份爱心,穿过千里万里的山路,一步步艰难走去。

  在我们的身边,以各种方式献爱心、做善事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有几人能像丛飞一样,十数个寒暑不易其志,并不惜为此倾尽家产,甚至借钱举债,也要践行承诺?面对着一群群让人过目难忘的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窘迫现状,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和等待牵扶的小手,面对浩瀚的爱心世界,丛飞就像是一只衔石填海的精卫鸟,他的努力是有限的,然其志之坚,直欲盖沧海,其悲壮之情让人肃然起敬,同时也不能不令人心生叹息。

  作为一名歌手,丛飞本来可以去追求娱乐明星般受人拥呼的生活。可他却悬壶济世般把艺术作为行德的资本和手段。行艺即行德,其艺比起很多同行们来说,也许并非上乘,但因其与德之相联,故其艺便显得如此人性饱满,而其德也更加撼人心魄。他默默地坚持着,用自己的行动摒绝娱乐圈的乱欲纷呈。虽然他没有明确地发出呼吁,但他在心底里肯定是期望更多更有名气的艺人能够参与到他的爱心工程里来。丛飞失望了,对他表示支持、为他感动的依然是我们这些平凡生活的人。他应该是幸福的,但又形单影只。

  颇具反讽意味的是,恰恰就是他资助的某些孩子的家长,在他资金拮据时,居然打电话或写信给他,催要捐助款,甚至骂他是骗子。于是有了借钱举债捐献的这一又敬又酸又痛的一幕。虽然丛飞对此毫无怨言,但我们在敬重之余又不能不困惑:当爱心成为一种压力,爱心英雄是否只能义无反顾地独自将道义和责任承担下去?当他捐助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求重塑其灵魂,却并未能奏效时,我们对于这种善举的意义是不是会打折扣?

  在他卧病期间,受他资助的人中没人给过他帮助,捐款,甚至慰问。或称没有能力,或曰不愿在媒体曝光,更有人质疑其行善别有所图。这些丛飞的救助者本身似乎未被“感化”,这又不能不让我们长久沉浸于思考和回味之中。

  媒体在重新叙述这个事件时,是试图通过一种古老的传统道德模式来唤醒人们未泯灭的良知,唤醒对于真善美的向求。曹娥投江、以身饲虎、卧冰求鲤……诸如此类劝孝、劝善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得很,但事实表明,这些个人行善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社会进步还需要通过完善社会管理的方法,它既要有非常完备的社会福利制度支撑,还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人具有“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在哀悼丛飞的同时对其善举的反思。

  丛飞完美“谢幕”,这是昨天很多媒体报道的标题。它让人感慨!丛飞去了,他的精神还在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他以自己的举动呼唤着越来越多的爱心参与,很难说“谢幕”,“谢幕”的只是他的肉体生命,而这个生命仅仅活了37年,又怎么能说是“完美”?他是那么地依恋这个世界,所以他特意留下了那双光明……

  英雄的道路注定是落寞的,鹏城四月,丛飞———英雄的木棉花谢了,“落叶开花飞火凤,参天擎日舞丹龙。”木棉花谢了,英雄会多起来吗?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