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俄友谊图片展牵动哈尔滨人思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01:03 哈尔滨日报

  我见证了苏军进驻哈尔滨

  在参观图片展的人群中,有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者专注地观看每一幅老照片。老人名叫王学明,当年他曾亲眼目睹苏军进城的盛大场面。

  老人早就听说哈报要举办中俄友好图片展的消息,展览第一天他就早早地来到金安
·欧罗巴广场观展。图片展览勾起了老人的回忆,他指着1945年8月苏联空降兵在哈尔滨火车站合影的照片告诉记者,这是当年的真情实景。那年,王学明只有15岁,家住道里区经纬街,老百姓听说苏联士兵来了,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奔走相告,整条街道都是欢迎的人流,王学明也随流动的人群涌向火车站,当时,掌声、笑声、欢呼声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人们全都陶醉了!

  那时,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苏联士兵,他们对待老百姓彬彬有礼,经常帮百姓干些重活、累活,老百姓也时常为他们缝补衣裤、做些中国小吃,相处得十分融洽。孩子们还经常跟在苏联士兵后边做游戏、缠着他们教俄文,所以当时的百姓们都会说上几句生涩的俄语。

  市民认出哈尔滨老街道

  图片展中,有几幅记录1945年苏联红军在哈尔滨活动情况的照片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许多观众激动地说“这是老道外”、“那是红军街,快看,照片上还有有轨电车轨道呢!”为进一步查证这些图片拍摄的地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记者辗转寻访了多位专家和学者来考证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经过一番周折后,记者大致弄清楚了这些照片拍摄的地点和背景。根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李述笑研究员的介绍,苏军押送日本关东军战俘的图片发生地是南岗区的红军街,照片上出现的建筑物是目前哈尔滨汇丰照相摄影器材公司所在地的老建筑,后面的背景是火车站的钟楼,后来拆除这座钟楼还很费力,当年的有轨电车轨道已经在城市的变迁中荡然无存,但许多上了年纪的哈尔滨人仍然能够准确地辨认出照片中的老建筑。

  首次出现在哈尔滨的《市民欢迎苏联骑兵》照片,经过北京古建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历史记录员张树菠的考证,被确定为地点就是道外区靖宇头道街。记者来到这里,发现已经物是人非,但老建筑的格局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原来的泰东书局和文具店已经被饭店取代了。照片《航行在松花江畔的军舰》经张树菠的考证,确定为是原道外七道街的码头,当年这里曾是日军的军用码头。记者查阅当年资料发现,苏军缴获的日军坦克有600多辆,停放在当时的哈尔滨跑马场,后来移交给了东北民主联军。

  乌克兰女士认出小时候见到的照片

  图片展上,一位正在观展的外国妇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她正聚精会神地观看每一幅画面,看过照片说明后仍显困惑,原来她不认识汉字。

  于是,记者为这位乌克兰女士尼娜客串了一次讲解员。尼娜是位哈尔滨儿媳。1996年嫁到哈尔滨,在哈尔滨市一家学校教钢琴。她可以用熟练的汉语与记者交谈,但不会写。从展览的前言开始,记者为尼娜朗读了本次展览的前言和图片说明。对于不了解的史实,尼娜会刨根问底。当看到苏军坦克翻越大兴安岭的图片时,尼娜指着照片告诉记者,这种坦克在她们国家的博物馆里珍藏了许多,小时候她经常看到;当看到《中苏签订友好协议》的图片时,尼娜说这幅图片是她小学课本里的内容,类似的宣传苏中友谊的照片她还见过很多幅;她指着一张北京至莫斯科火车的照片说:“哈尔滨至莫斯科的火车我经常乘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