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哈尔滨驶来"湖北专列":湖北农民工在哈尔滨淘金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11:11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王伟琳 王虹

  19日12时17分,从湖北省汉口市开来的A673次列车驶入哈尔滨火车站。这趟车晚点了八分钟。车上,是湖北农民工,他们是到东北“淘金”的。

  从2000年开通湖北至哈尔滨农民工专列,至今已七个年头,累计运送农民工30余万
人次。今年将有20多趟专列搭载的4万多名湖北孝感的农民工进入我省“淘金”,第一趟民工专列已于8日抵哈,19日开来的是今年的第12趟专列,车上共有来自湖北孝感的农民工近两千人。

  “终于回到哈尔滨了”

  列车徐徐进站时,车厢内有人扒着窗户往外张望,更多的人则早已站起身来。车厢门一打开,印入眼里的不是背井离乡的愁容,更没有初入异地的惶恐。虽然经过了近五十个小时的颠簸,但几乎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把人的心感动得一热。近两千人一下车,站台上顿时热闹起来。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或提或拉着带拉杆的行李箱,只有少数带着家属的男人背着大大的行李包。大家迅速分成两队,一部分人把行李放在站台附近,等着转车到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地的建筑工地,另一部分人则在孝感当地“工头”的带领下,走入地下通道,准备出站。农民工们一路疾走、一路说笑,“终于到了,没想到今年哈尔滨到这时候了还这么冷,我穿少了。”

  从出站口出来后,农民工们按着各自的队分成了好几堆,一个队的人都把行李放在中间,大家围成圈站着,他们是在等候来车送他们去各自的建筑工地。虽然是近两千人出站,但井然有序。大家也并不四处张望,显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哈尔滨早已不陌生了。

  “孝感品牌”每年淘走3亿元

  在哈站出站口,有一双眼睛始终密切地关注着这些刚到的农民工们。这双眼睛的主人就是湖北省孝感市驻哈尔滨办事处的副主任陈宏树。陈宏树介绍,今年将有4万多名湖北的农民工乘民工专列抵达哈尔滨,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孝感的各个县市区。他们当中,除了1万多人转往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地外,其余3万多人将分赴哈尔滨及周边县市的建筑企业。

  陈宏树说,孝感是个“建筑之乡”,当地许多人都会抹灰、贴砖,这一手艺已经传承下来。抹灰、贴砖,这样的活儿看似简单,其实真的很要“功夫”,那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下两下就可以学会干好的。刚出来时,他们多数都是从小工或助工做起,在工地做一两年助工,等手艺纯熟后,才能在各大建筑工地真正上岗。陈宏树说,现在大家一提起建筑行业,一说起抹灰、贴砖,自然会想起孝感农民工。因为孝感的农民工肯吃苦,不糊弄活儿。他们用双手,在全国各地的一栋栋高楼上抹出了信誉,在哈尔滨的一座座大厦上贴出了影响。可以说,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筑出了“孝感品牌”,他们用务实的劳动打造出了“孝感品牌”。

  据陈宏树介绍,现在每个孝感农民工每年平均能带回家8000元钱。也就是说,孝感农民工每年从哈尔滨能“淘”走两到三个亿。

  大风中坐货车奔赴工地

  记者跟随的队伍约有三十多人,农民工们提着大包小裹挤上卡车,司机立起车两旁的木板,不停地吆喝着:“坐下,都坐下。”开车前,司机拿出一块红白蓝条的苫布,在农民工们的抗议声中将后车厢密密地苫好,并说:“忍一下,十几分钟就到了。”

  记者在湖北省孝感市驻哈尔滨办事处恒北劳务公司经理严波的陪同下登上了这趟车。司机说:“这是为了躲避交警,因为货车是不能载人的。”据介绍,这名司机最近每天的这个时间都来接刚下火车的农民工,“今天的人不多,昨天我拉走了140多人,来了五辆车呢。”

  约二十分钟后,货车到了第一个目的地———道外区滨江站附近的一家工地。刚进小区的大门,车上的农民工便迫不及待地掀开苫布,观看自己未来半年要居住的“新家”。

  人下去大半,货车再次起程赶赴下一个目的地———松北区学院路的一处工地。车上仅余的9个人自觉地拉好苫布,这块苫布已成为他们遮风的重要工具。启车不到5分钟,一阵大风便将苫布整块掀起,此时,透过驾驶室的后车窗,记者看到,这几名农民工盖着被子,瑟缩地挤在一起……

  一路颠簸,到达目的地时已近14时。可是这些农民工依然不能休息,因为还有工棚等着他们收拾。

  赚钱回家娶媳妇

  26岁的李秋已是一个“老江湖”,说起住处,他无所谓地说,在哪个地方都差不多。久经“江湖”,果然胆大许多,敢主动与人搭讪。在车上,曾透过后车窗向驾驶室张望,一下车便好奇地打听我们两位“外人”的来历。

  李秋到黑龙江打工已有七年,不过这是他第一次来哈,此前一直在佳木斯和牡丹江打工。

  李秋的年纪在家乡已属大龄。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尽早娶上媳妇。这也是老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心愿。而家境贫穷是他走上婚姻道路的“拦路虎”,唯有拼命工作,多挣钱才能披荆斩棘。

  李秋说:“原本我打算去北京的,但是北京的老板不肯押钱,所以我又第七次回到了黑龙江。”据了解,招工先付订金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多年来,订金已从一千元涨至三千元。

  严波说,这些农民工出门打工随身只带一二百元,到哈几天后就要向老板借钱。他们的工资是到本年11月份回家前结算的,期间的一切花费都需向老板借用。这批农民工返乡后,也会为孝感的经济带来一个繁荣的高峰,这些在外辛苦了半年的人们,回家花钱时从不犹豫。据了解,那半年的工作是异常辛苦的,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饭菜难见荤腥。

  记者离开时,他们还在整理工棚,加固床板。因为天气的原因,原本第二天就要开工的他们,还要等开工通知,这无形之中让他们多了一些休息时间,调整旅途的劳顿。

  "第14次来哈尔滨"

  四十多岁的老林已经是第14次来哈尔滨了,他这次要到道里区的一个建筑工地去。虽然旅途劳累,可他却笑着说:“我们千里迢迢地到哈尔滨来,就是为了多挣些钱,回去孝敬老人,供孩子读书,给家里买楼,这点儿苦累不算什么。”老林的小女儿明年要考高中了,媳妇在家里照顾老人和要升学的孩子,所以今年没跟他一起来。当问他想不想家时,老林笑了:“一个人在外打工,说不想媳妇、孩子是假的。不过,我来哈尔滨很多次了,每年这个时候都来,这里对我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也算是我的家了。”老林说他今年要多挣点儿钱,自己也要省着点儿花,过年时好带钱回去,明年女儿升高中要交学费的。

  老宴是第7次来哈尔滨了,这次他带来了妻子和15岁的女儿,家里的两个儿子也都出去打工了。“妻子可以到工地做饭,女儿初中毕业后没上高中,这次带她出来走走看看。”

  看到记者格外关注他们三口人,老宴有些不好意思。忠厚的妻子见人就把头低下,纤细清秀的女儿则含笑不语,老宴俨然成了一家人的“发言人”。他说自己这次是要到顾乡的一个建筑工地干活,带来了老婆孩儿,就相当于带来了半个家。

  这是抓钱的地方

  燕官艳已经来哈尔滨近三十年了,这个当年从小工干起的汉子,现在已是个带队的“工头”。今年他又带来一百多人,分别在哈市的两个建筑工地干活。

  据燕官艳介绍,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曾经接触过黑龙江的同行,但是现在在建筑企业几乎看不到龙江人的身影了。“湖北人能吃苦是出了名的,我们可以早上三四点钟起床,干到晚上八点多,与他们一起干活的北方兄弟都受不了这样的辛苦。湖北人现在已不只是抹灰、贴砖,油工、木工、砌砖等建筑行业的各个工种,都有湖北农民工,工地上的活儿基本上让湖北人‘垄断’了。”老燕说,哈尔滨二十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变化非常大,应该说,这中间有孝感人的大部分功劳。

  46岁的老燕现在住在道外区和平小区,六十多平方米的房子是当初抵工程款给的,媳妇、儿子也都在哈市,女儿在老家,明年要高考了。老燕说,儿子从小就跟他们过来了,爱好文艺的他现在在哈市的一所艺术学校学唱歌。虽然自己现在已经干出了些名堂,但他不想让儿子继承父业。当初自己是为生活所迫出来打工,现在条件好了,他希望儿女们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早已习惯北方生活的老燕说,每次来到哈尔滨以后,他都不愿意回去,因为这里是他们抓钱的地方。而每次回到老家以后,他们又不愿意出来,因为那里是他们的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