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写在兰青铁路增建第二线工程开工之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11:42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将于今年7月1日实现全线试运营,雪域高原将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铁路的建设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兰州至西宁铁路增建第二线工程将于4月24日正式开工建设,兰青电气化复线的建设将使青藏铁路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将有效地解决越来越突出的铁路瓶颈制约。

  一

  1959年建成的兰青铁路是青海通往内地、沿海各省的唯一铁路通道,线路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由于受当时经济技术水平所限,既有线路设计标准低,装备水平低,最小曲线半径只有300米,加之青藏高原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差,对线路的损害大,限制了列车运行速度和安全稳定性。沿线存在着风沙、沼泽、冻土、盐湖路基、膨胀性高岭土等五大病害,造成运能低、运量小、列车运行速度慢。目前客车运行速度仅为72公里/小时,货车平均运行速度仅为26公里/小时。列车牵引质量兰青线为2500吨,西格段为2250吨。这不仅延长了旅客及货物的送达时间,也影响了线路的运输能力。

  现有铁路运输能力接近饱和,无法适应客货运量增长的需要。2004年我省铁路货物发送量1075万吨,其中经兰青线发往省外847万吨,到达货物1085万吨,其中由外省经兰青线到达货物857万吨,兰青铁路线路运输能力已经接近饱和;同时,季节性运能紧张问题日益突出。旅游旺季、“春运”、“暑运”及重大节假日是客运的高峰期,为了保证客运,有时采取“压货保客”等非常措施,以能力来限量运输,对一些工矿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使本就紧张的货物运输更加困难。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实现两位数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2005年GDP达到544亿元,年均增长12%,比“九五”末的2000年翻了一番,继去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后,人均GDP又突破10000元。预测本世纪头20年青海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均10%左右,到2020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3000美元。

  我省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17.2万亿元,占全国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3.6%,许多国内外投资商早已看好这个市场,看好这里丰富的资源,但由于青海省的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资源开发进展缓慢,投资商只能望而却步。

  根据目前在建和近期拟开工建设的项目情况,今后10年,青海将新增铁路运量两倍以上。同时,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进藏物资和人员通过兰青、西格段,作为青藏两省区骨干运输方式的铁路,作为青海省的唯一运输出口大通道,运输能力低、运行速度慢等铁路运输矛盾日显突出,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西格段进行电气化扩能改造已是势在必行。

  二

  未雨绸缪。早在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之时,我省上下就开始谋划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西格段的扩能改造,省领导积极向国家争取项目,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在全国“两会”期间,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希望国家尽快批复立项兰青线复线电气化改造和青藏线西格段实施电气化加速改造工程,争取与青藏铁路格拉段同步建成运行。

  2005年5月,省政府与铁道部经过充分协商,就加快青海铁路建设有关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双方合作将先后开工建设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和青藏铁路西格段复线电化工程,同时还提出将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至敦煌铁路列入铁路“十一五”规划。根据会议纪要,铁道部和青海省建立铁路建设协商工作机制,由部省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部省有关部门参加,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并设办事机构,共同研究决策铁路建设的重大问题,推进青海省铁路建设与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兰青铁路增建第二线工程和青藏线西格段应急工程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2005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兰州至西宁铁路增建第二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意实施兰州至西宁铁路增建第二线工程。

  兰青增建二线工程全长163公里,青海境内全线长103.52公里,由兰州枢纽河口南站至西宁站,其中单线绕行47公里,双线绕行77公里,并行39公里。改建既有线路83公里。工程总投资38.2亿元,建设工期3年,由铁道部与地方合作建设,青海省负责本省境内征地拆迁工作,铁道部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工程设计运输能力客车22对/日,货运5000万吨/年以上。

  兰州至西宁铁路增建第二线工程的建设标志着青海铁路建设有了重要突破,标志着全省铁路客货运输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兰州至西宁铁路增建第二线工程的建设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铁道部已于2005年10月开工建设了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应急工程,今年计划开工建设西格段增建二线电气化工程,4月24日兰青铁路增建二线电气化工程开工建设;哈尔盖至柴达尔至江仓至木里地方铁路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计划4月25日开工建设,柴达木西部地方铁路正在做前期工作。

  三

  兰州至西宁增建第二线电气化铁路是一条青海省与铁道部共建的铁路,征地拆迁费是我省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举债筹集的。在这种背景下,沿线地市、县、乡、村各级干部从讲政治、讲大局、讲发展的高度,克服困难,协同作战,扎实细致、保质保量地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各项工作,为项目的如期开工提供了用地保障。

  为保证这一项目的顺利建设,前期的征地拆迁工作被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面对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困难,上自省委、省政府的主管领导,下至地市、县、乡、村的各级干部,纷纷统一认识,层层动员,提早部署。

  2005年8月22日上午,兰青线兰州至西宁增建二线电气化工程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会议在胜利宾馆召开。会议由青海省副省长马建堂主持,省委副书记骆慧宁、副省长苏森作了重要讲话,省监察厅的同志还宣读了《青海省征地工作纪律》。西宁市人民政府、海东行署、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乐都县人民政府、平安县人民政府及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青藏铁路公司等地区和单位分别召开动员大会,就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政策界限,明确工作程序,严格依法行政,严明工作纪律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5年11月6日,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展开。由于这次征地拆迁的主体有别于其他重点项目,即省、市、区、县政府既是征地拆迁的项目法人,也是政策的协调人、责任人;征地费由省政府筹集、省、市、区、县政府为第一责任人,补偿费用实行双包干。因此,维护好被征地群众的合法利益,便成为征地拆迁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沿线各级政府一方面加强领导,专门抽调人员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向群众公布征迁范围、征迁程序、补偿标准、丈量登记结果、安置方案等,争取沿线群众对铁路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掌握政策,强化纪律,努力做到征地拆迁过程中补偿方案的公开透明,公告到位,即公告到产权所有者、使用者、村一级;土地丈量登记、附着物等的登记实行三方签字认可,以村委单位进行汇总。

  此次征地拆迁工作既是一项艰苦而又繁重的公益性工作,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涉及铁路建设及征地工作的相关地区和部门,在工作中既要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又要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失。兰州至西宁增建二线电气化项目在青海境内全县长103.52公里,其中海东段95.58公里,线路征地拆迁涉及该地区4县9乡61个行政村。而承担着全省近50%征地拆迁任务的乐都县更是面临着工程建设线路长、涉及范围广,征用土地多,拆迁量大的困难。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朵云在县乡村三级干部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无论涉及哪一级领导的亲戚,都要‘一把尺子’搞征迁”,并要求工作人员一丝不苟,严格按政策和征地工作方案、标准、公正、公平、公开地开展工作。同时,把征迁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改造城市面貌结合起来,优化设计方案,方方面面密切配合,保质保量地完成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任务,为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建设项目如期开工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在征第一线的同志,冒着青海高原腊月的严寒、忍辱负重,兢兢业业,在一线作了大量周到细致的工作。由于这次征迁任务紧,补偿标准又是几年前的老规定,群众不愿接受,加之群众抢栽抢占土地现象较多,给征迁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于是,奋战在征地一线的500多名工作人员,除了要走村串户、苦口婆心地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外,还要认真测量、认定征地的种类、面积、权属及补偿标准,以尽快掌握翔实的数据和资料。而这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明白。

  乐都县国土局副局长袁家元身患糖尿病,在一次实地测量宅基地时,头晕不慎从村民家的房顶坠落,手被划了一道长长的血口子。

  民和县国土局的年轻回族女干部钟德兰,狠心抛下身边的两个孩子,整天风里来,土里去,有一次,在享堂的一块难征的地里足足讲了一个上午。那么冷的天,手都伸不出来,群众于心不忍,从家里抱来了火炉子……

  政府工作的扎实到位,加上广大群众的顾全大局,使得这次征地拆迁工作得以积极稳妥地推进,群众集体上访的事情也没有发生。目前,登记、丈量工作已接近尾声,进入补偿款的发放阶段,沿线群众开始陆续拆迁。

  伴着声声驼铃,这条路曾在史册上书写了唐蕃古道的辉煌,建国后,一条现代化的铁路取代了过去的古道。今天,全省各族人民期待已久的兰青铁路电气化复线即将动工兴建,钢铁动脉展新颜,助推青海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作者:乔睿 马新 李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