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评论:甲方乙方:众议“阅读率”持续走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15:01 金羊网-羊城晚报

  昨天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而据本报报道: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六年持续走低,今年首次低于50%,网络阅读率则大幅增长。读书读网,孰利孰弊,各方展开热议。

  伤逝的时候真的到了

  □申霞艳

  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弗莱在《伟大的符号:圣经和文学》一书中指出:“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象,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如今,在所有电子媒介覆盖率高的国度,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已经取代了印刷术的主流地位,网络的任意链接性、不对等的互动性、即时性和电视节目的跳跃性、非逻辑、覆盖性正在浸染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想象力全面衰败。

  相对于禁书的可怕来说,无人愿意阅读是更为可怕的。赫胥黎的寓言小说《美丽新世界》中,至为害怕的是禁书理由的消失,因为将会没有人愿意读书。赫胥黎的担忧正在逐渐成为事实。知名媒体文化批评家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延伸了《美丽新世界》的担忧———我们将毁于我们迷恋的事物。波兹曼指出:上帝只偏待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问题已经不在于我们在网络上阅读什么,而在于我们与屏幕的亲密接触。无意识的宣泄、瞬时的快乐会让我们沉迷,让我们松懈。

  “过去之根和未来之果已经遁形,现在之花灿然开放。”鼠标轻盈自在的点击让我们丧失了历史和未来。漫游在网络信息的海洋的时候,我们会迷失在耀眼的浪花中,我们的理性会间歇性休克,我们在微笑中随波逐流。随着电源的关闭,所有的意义随之隐匿。我们怅然若失。然而,我们束手无策。

  应从图书质量上找原因

  □马龙生

  如今图书市场,功利性的“拼凑图书”太多,专著相对较少。有的书,一看就是为了评职称等目的而“捡鸡毛凑掸子”之作,浅薄、自恋、自说自话,思想文化含量很低;有的书,根本就是网文的摘抄;有的书,尽管是一些专家学者所著,但却是出版社根据作者发表在不同媒体的短文、不同场合的口头讲话等整理而成。同一本书中常会出现重复的东西,让人反感。

  另外,死板僵化的“学术教科书”太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创见性作品”太少。哲学、经济、法律、社会学等社科类图书,这种现象尤其明显。照抄照搬国外权威,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论述,“穿靴戴帽”式的繁复结构,让人觉得,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那点“干货”,不仅被乏味的语言、唬人的概念大大稀释,又被层层包裹的结构铺垫所隐藏,无谓地消磨着读者本就越来越少的耐心。

  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是一种趋势,出版业应该适应这一趋势,多出版先进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有较强思想文化含量、能够以深入浅出形式给人以启迪的好书,可这样的好书实在太少。有人说,网上阅读杂芜太多,不可过多依赖。其实,纸质图书何尝不是如此。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选择,有着很强的“性能价格比”倾向。因此,与其埋怨读者浮躁,倒不如在出版物的“含金量”上多下功夫。

  读书太奢侈了!

  □刘宇

  我少读书了首先是因为买不起书。我曾多次去过书店,但不说想在书海中找到一本自己想要的书有多难了,仅仅是那个书价就足以让人“留书而返”了,而且这个书价绝对是只涨不降,最终只能是去书店的时候越来越少。

  当然,买不起书你还可以借书读,但尽管我也有借书证,但我却很少借书。图书馆太少,去一趟太耗时不算,图书馆里的藏书大都是“古籍”书更让人无奈,因为图书馆也没有多少买书的钱,只能拿以前的那些旧书来装门面。

  另外,作为一个工薪队层,把时间都交给了生计,还哪来的时间读书?更重要的是没有读书的心情。书价确实是够高的了,但偶尔买本书还不至于影响生活质量,但阅读和学习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阅读是需要心情的。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哪里去找那一份心情?

  在现在的情况下,读书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