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廉:推进非农化 建设新农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23:26 河南报业网 | |||||||||
河南报业网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三农”问题的形成,既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政策因素。在政策方面,主要表现是三个“剪刀差”和一条鸿沟。 第一个“剪刀差”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通过这个途径,1952-1990年,农村为国家建设累计提供了9500多亿的资金。税费改革前,每年还向国家交纳税费1000多亿元。
第二个“剪刀差”是土地价格剪刀差。就是政府低价征用农民土地,然后再高价出售给开发商。据统计,1987-2002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600多万亩,按其中70%为征地、征地中一半为经营性用地匡算,各级政府从农民手中获得的土地净价差收益在14200亿元以上。 第三个“剪刀差”是劳动力价格剪刀差。突出表现是农民工和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据统计,2005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按去年全国二、三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50%计算,每个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价值约1.2万元,扣除农民工平均工资5500元,农民工每年为城市发展贡献了5000多亿。 一条鸿沟就是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这条鸿沟固化了农村的发展,形成了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包括城市的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 三个“剪刀差”和一条鸿沟的存在,在一定时期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客观上也加剧了“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近年来,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收到了很好效果,但是根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突出矛盾可以概括为:“四个并存”: 一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与农村面貌变化较慢并存。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二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存。1998-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3%,只有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三是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与农村需求不足并存。目前,全国钢铁、水泥和铝的生产能力过剩,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和多种日用品严重积压。而农村市场规模较小、购买能力较弱,对工业品的需求普遍不旺。四是财政金融资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村资金严重不足并存。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3万亿元,银行存款24万亿元,并且仍然在持续增加。但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资金却依然严重不足。 怎样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1年,“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名词第一次写进中央文件。2002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一个概念第一次被写进十六大文件,并且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首位。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并做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紧接着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到“两个趋向”的论断,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清晰地看出党和国家在调整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上的脉络。以上这些概念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逻辑层次,是一个从战略决策思路到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取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它是将战略思路、战略取向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在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政策内容。 前不久,著名学者温铁军写了一篇文章《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认为解决“三农”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跳出“三农”抓“三农”。我感到,跳出“三农”抓“三农”,关键是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坚持“三个放到”:一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二是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谋划,三是把农民增收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以”:一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二是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三是以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从而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我们信阳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这几年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少取”的同时,切实做好“放活”的文章,就是坚定不移地走非农化之路,把推进非农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实现形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我将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非农化的由来和内涵 从农民向市民的演进,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趋势。人类前进的历史,就是一部逐步非农化的历史。从世界范围来看,非农化比较典型的有这么几个模式: 一是英国模式。就是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批判的“羊吃人”现象。靠“圈地运动”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继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加速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 二是美国模式。就是通过城市化和西部开发,以及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三是日本、亚洲“四小龙”模式。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战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民。在非农化进程上,美国虽然比英法缩短两倍的时间,但与日本、亚洲“四小龙”比,又多用一倍的时间。 四是前苏联模式。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大办集体农庄。由于只有处理好工农业关系,国民经济严重失衡。 五是巴西模式。巴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大城市化。现在巴西9个大都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9%。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城市贫富差距很大,全国2500万人住在贫民窟。 六是我国的非农化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迅速奠定工业化基础,国家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同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截断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联系。农民进城渠道狭窄,一般只有通过考大学和当兵提干才能留在城市,实现身份的转换。到80年代初期,城市化水平才达到13.4%。这一阶段非农化进程非常缓慢。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发达地区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以外资和乡镇企业为载体,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借先发优势率先走出了一条非农化路子。但这一时期,国家在全面加快“三化”进程的同时,却出现了城镇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情况。尽管对农民进城务工放松限制,农民较易实现职业转换,但身份的转换受到了诸多限制,在城市安家落户门槛很高,不能享有城里人同等权益。这一阶段,农民的非农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离土不离乡,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以发展农村小城镇为目标,农民就地向非农转移;一种是离土也离乡,以发展大中城市为目标,鼓励农民进城落户、务工经商。 纵观世界各地及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凡是经济繁荣、人民富庶之地,都是工业与城市的振兴之地,都是非农化的先行之地。比如浙江,全省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4%以上,并且每年还以2%以上的速度递增,乡基本不存在了,大多数改为建制镇,很多镇比中西部的县市还发达。还有一些地方已经完成了城镇化,出现逆城镇化现象,正在朝更高层次的郊区化方向发展,往郊区林边、山边、水边发展,出现了城市空心化。非农化反过来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如慈溪市通过非农化,大部分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70%的耕地集中到了户营规模30亩以上的农户手中,农业生产方式随着非农化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工业化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充分显示非农化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非农化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全过程,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发展,都超越不了这个规律。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以农业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非农劳动力需求不断扩大为前提的。违反这个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至于什么是非农化,各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人口学理论认为非农化是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理论认为非农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是一种在地域空间上的转换;社会学理论认为非农化主要表现为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经济学理论认为非农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即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非农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居住方式变革的过程,其核心是利用价值规律杠杆,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耕文明为城市文明,化传统农民为现代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非农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既包括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即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上升,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和比重的下降,也包括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既包括总人口在城乡比例上的变动,也包括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即农业份额的下降及二、三产业份额的上升;既包括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聚集的过程,也包括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二、三产业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非农化的本质不仅仅指人口及劳动力的转移,它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集中概括,也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的有机组合。 换言之,非农化就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用非农化带动“三化”的发展,用“三化”的提升来促进非农化水平的提高。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脱农装,换工装,脱草鞋,换皮鞋,走出稻田,跳出大山,奔向城市,务工经商奔小康”。 二、信阳推进非农化问题的提出 信阳的基本市情是“四区”,即山区、农区、老区和欠发达地区。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欠发达。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信阳位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淮河的上游,山区、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5.4%,耕地面积870万亩,全市人均耕地不到1.2亩。十个县区中浉河区、商城县、新县等三个县区的人均耕地不到1亩,有十分之一的乡镇人均不到半亩地,土地负荷太重。我们的新县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总得来看,全市570多万农村人口,有近400万农村劳动力。按照现在的耕作技术和条件,耕种全市800多万亩耕地,有50万农民就够了。剩下的300多万农村劳动力都处于隐形失业状态。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蹲闲。” 第二,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信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乱不断,经济基础较差。在革命战争年代,信阳人民始终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有3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红二十五军创始人吴焕先一家10口人,牺牲了8口,他所在的村子1921年有400多人,牺牲了300多,直到现在才有270多人。当时,许多村子活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优秀人才一部分为革命牺牲了,一部分进了城,人才流失十分严重。由于战争创伤,整整影响了5代人,比其它地方落后了50年。我们10个县区有7个苏区县、5个国家级贫困县、3个省级贫困县。建国以来,上级一直把信阳作为农业地区来发展,多年来没有在信阳摆放大的工业项目。2005年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第三,农业生产受天气制约严重。信阳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我市又处在淮河上游,淮河流经我市363.5公里,淮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2%。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非涝即旱,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建国50多年来,成灾100万亩以上的自然灾害达45次,其中水灾23次,旱灾22次,几乎年年有灾。农民多年的积累,往往因灾毁于一旦。2001年的特大旱灾,造成秋季农作物因灾绝收39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8.9%,秋收后全市缺粮人口181万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1亿元。 第四,种植业效益比较低。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土地分散经营,种植业效益低下。据市农调队2004年底深入农户调查,农民种植一亩水稻的纯收入560元,一亩小麦的纯收入215元,一亩玉米的纯收入316元,一亩大豆的纯收入是305元,一亩花生的纯收入290元。总体算来,种植大宗农作物的年平均亩纯收入为537元。农民形象地说:“一亩地刨不出小康生活,穿农装走不上小康路。” 正是基于以上市情,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思考破解之策,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得出一个经验就是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必须转移农民,转移农民必须培训农民,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不论奔小康还是建设新农村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非农化之路。 三、信阳非农化的基本思路 发展思路从宏观上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求真务实。信阳最大的真就是人多地少,最大的实就是发展不充分。为此,我们对全国各地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感到不外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先导型,一种是人力先导型。信阳虽然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但人力资源非常丰富。围绕做好人的文章,我们交给干部群众“三个法”: 第一,给大家一个好的“说法”,就是脱下农装奔小康,让农民洗脚上田,赶路进城。这个“说法”既通俗,又紧扣时代主题,简单明了,易于接受。所谓通俗,就是农民脱下农装换工装、换西装,脱下草鞋布鞋穿皮鞋,进城进厂,不当农民了。农民自己也认识到,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闯出去就有路。所谓紧扣时代主题就更明确了,因为本世纪头20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给大家一个好的“算法”,就是做好一道分数题,做大分子,做小分母。我们过去经常讲中国地大物博,中国的很多资源和经济指标绝对数字很大,在世界排位靠前,但是算人均,用13亿作分母一除,数字很小,排位靠后。在这方面,河南是全国的一个缩影,信阳是河南的缩影。河南是人口大省,信阳是人口大市。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主要经济指标本来就小,再用780万去除,少得可怜。俗话说:“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馍”。要使信阳人均水平跳跃性地提升,必须破解一道分数题,做大分子,做小分母。做大分子,就是要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做大GDP,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小分母,就是要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破解这道分数题,概括起来讲,就是走非农化之路,“一化”带“三化”,“三化”促“一化”。 第三,给大家一个好的“干法”,就是市场引导、政府推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年来,我们着眼于引导,侧重于培训,立足于服务,致力于维权,落脚于回归,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推进非农化的突破口。具体说这个干法就叫“六送一请”: 一是送钥匙,抓培训。送钱送物不如送技术。我们坚持职业培训的四个标准,即就业率、稳定就业率、工资率、专业对口率,把职业培训作为基本国策来贯彻落实,通过培训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闯市场的本领。我们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2002年,我们从市扶贫协会社会募捐中拿出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经过上级特批,市政府每年又从财政扶贫开发资金中拿出15%,组建了信阳市扶贫培训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贫困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很多学员“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温家宝总理看了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长赋的调研报告后批示:“似可将信阳的做法,在有条件的革命老区扩大试点。”2004年6月,国家扶贫办在信阳召开了“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座谈会”。国家扶贫办主任刘坚将全国第一块“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牌匾授予我市。为了筹措更多的培训经费,我们在用好财政扶贫培训和阳光工程资金的同时,又从城市教育附加、土地出让金、城市再就业基金等10几条渠道提取培训资金捆绑使用,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其中转移培训10万人,实现了每年“10万技工出信阳”的目标。我们还调整教育结构,实施初三分流和高中2+1,搞人才技能培训的立交桥。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社会的广泛参与,我市先后有35%的农民工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他们就业率达到95%以上,收入水平比没有培训的高出30%。 二是送手杖,抓维权。之所以抓这项工作,是因为有一件事给了我很大震撼。2001年,商城县在江苏宜兴市砂场务工人员中159人患上了矽肺病,8人死亡。当时我在政府任市长,专拨10万元经费,请律师打官司,几经周折,索赔440多万元,这个事件被称为中国农民工维权第一案。这次维权虽然成功了,但如何建立一个维权的长效机制,我思考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建立农民工工会,一个是提供法律援助。我们的探索,全国总工会帮助我们总结为“源头建会,属地管理,联合互动,双向维权”。这一模式在规范用工合同、追讨拖欠工资、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4年以来,共追讨历史性拖欠农民工工资4670万元,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15458名,帮助农民工签订和补签劳动合同54789份,法律援助直接受益10万人。全总党组副书记张俊九、全总副主席徐德明先后到信阳进行专题调研,王兆国副委员长先后五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推广我们的经验。 三是送健康,抓医保。我们在和农民工座谈时发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工,在务工地生病后需要回家乡看病就医、报销医疗费用,很不方便。就探索走出行政区划开展医保服务,把服务平台前移,让农民工能够在务工地就地治病,报销费用。首先在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设立固始农民工医院,同时挂固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保)定点医院牌子,解决了6万多固始籍农民工看病难问题。前天,我们又与北京市丰台区长丰医院合作,设立了固始县在京务工人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方便了10多万固始籍在京务工人员看病就医,深受农民工欢迎。下一步,我们将在更多的我市农民工务工集中地开展这项服务,为他们送去健康。 四是送信息,抓网络。初步建成了由乡镇、城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劳动力市场、驻外劳务办事处、驻外工会组织、外建党组织等联手配合的信息服务网络。同时,网通公司支持建成了信阳劳务经济网,为农民工提供更加丰富、快捷的信息服务。 五是送温暖,抓服务。针对多数农民工家庭农忙时缺劳动力状况,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干部志愿服务队、生产突击队、群众互助组为他们播种抢收,解除了农民工生产上的后顾之忧。针对大量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除发挥好工青妇、教育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我们采取两手抓。对我市30多万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学校层面上,采取增设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生活老师,创办寄宿制学校和托管中心,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中小学宿舍开发等措施来解决。在社会层面上,建立留守子女社会救助机制,大力开展各种帮扶服务活动。对于随务工父母在外地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鼓励信阳人创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比如,信阳人在北京创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有142所,解决了56000多名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六是送靠山,抓党建。信阳外出务工经商党员2.7万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3%左右,一些党员成了口袋党员、档案党员、影子党员,出现了党组织对外出党员考评管理难、外出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难、农村中青年党员发展难问题,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大胆提出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大力实施“金桥工程”。目前,信阳市已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等20多个城市,建立了224个党组织(其中党总支7个),党员管理工作站1个,把70%的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纳入了党组织的有效管理,做到了组织上“流而不散”、教育上“流而不乱”、管理上“流而有序”、激励上“流而有为”,让外出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转岗不转向”。我们的这些做法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省委组织部以文件形式转发了信阳的经验。 一请就是请回来,抓回归。经过多年打拼,在外出务工经商的200多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原始积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外出务工人员中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11533人,5000万元以上的188人,亿元以上的45 人。这些成功人士都有报效家乡的情结、返乡创业的愿望。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政策上给优惠,在政治上给荣誉,在经济上给实惠,在生活上给方便,吸引一大批务工人员回归创业。到2005年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568个,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2%,带动就业11.8万人。早年拉板车闯市场、现为河南蓝天集团董事长的光山人李万枝,先后投资5亿元在光山县上了20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工程,最近又投资30亿元建设阿深高速光山至新县标段。 总体来看,我市劳务经济经过起步、引导、发展、壮大、提升五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呈现出五个转变:一是由自发输出向有组织地输出转变。起初,农民外出务工盲目性大,流动性强,效果不好。现在政府引导,提高了组织化程度,流动有序,针对性强。二是由体能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经过培训,农民外出务工成功率达95%以上;工种也由过去脏、累、苦的建筑、搬运等体能型,逐步转向车工、钳工、电工等技能型;岗位也由过去单纯打工逐步转向领班,有的还当上老板。三是由国内输出向国内外输出转变。全市境外就业人员已达8000多人,新县成为全国外派劳务重点县。四是由农村单一输出向城乡共同输出转变。市委、市政府把向外输出下岗失业人员,作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异地就业的重要举措来抓,仅2005年,全市就有近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劳务输出,实现了异地就业。五是由外出务工向回归创业转变,也就是由务工富民向回归创业兴业、富市富县转变。不能简单就劳务抓劳务。由于已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实施“回归工程”的意见,通过政策感召、亲情牵引、利益驱动,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目前,全市已有1.5万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四、信阳非农化的基本途径 推进非农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借助方方面面的力量。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两条腿走路,也就是“内化”加“外化”。所谓内化,就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内力,就地就近转移农村人口。所谓外化,就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借助外力,异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非农化之路,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达到501.3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主要做法: 第一,实施内化,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后发的新型工业经济,形成冶金、电力、食品、医药、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安钢信阳公司形成了12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千瓦,华英集团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达24.1亿元。 第二,实施再内化,全面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新老城区建设同步推进,城市品位和形象日益提升。以“六创建”为动力,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综合整治和管理力度,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我市已经跨入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行列。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的羊山新区“三纵三横”道路骨架已经形成。县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潢川、固始抓住扩权县机遇,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已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6个有望成为区域性影响力的中等城市;新县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称号。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惠农的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424.4万吨,油料总产52.82万吨,粮油产量均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粮油、茶叶、林果、畜禽、水产、中药材六大产业链条,初步建成了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优质畜禽生产加工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8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57家,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10万人,带动农户47.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8%。 第三,实现持续内化,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一是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坚持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继续实施换脑筋、转机制、给政策、加压力、造环境等综合措施,出台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去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预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18.5%,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7.3%。二是旅游经济蓬勃兴起。我们借助生态优势和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抢抓党中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国家加大对红色旅游投入的机遇,坚持“红红结合”、“红绿结合”、“红俗结合”,大力推介“走红色道路,看绿色信阳”,旅游业特别是红色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接待游客363.2万人,旅游收入6.0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3%、50%。鸡公山、南湾成功创建4A级景区,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其他景区景点也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创建步伐。三是物流经济蓄势待发。编制了信阳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促进了全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物流企业384家。以西亚超市、亚兴集团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物流方式不断涌现,烟草经纬物流、信运集团、弘运集团物流公司等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实施外化方面,第一,大力发展国内劳务经济,实施“外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劳务经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充分认可。据市统计局最新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外出流动人口252.4万人,外出务工人员212万人,外出信阳半年以上务工人员183.2万人,外出信阳半年以上劳务人员创造劳务总收入达123亿,比上年增加23亿;并且造就了王刚等一批资产上亿元、上千万元的企业家,涌现了魏青刚、张青刚、杨新松等一批优秀务工青年。这几个人我们称为“三刚一新”,一个是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魏青刚,去年在青岛三次跳海勇救落水女青年,其英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一个是被中央十三家主流媒体评为2005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的王刚,他致富不忘乡梓,近年回乡投资近两亿元办学、开发荒山,赢得了家乡人民的尊重。一个是全国劳模张清刚,他带着10万家乡农民工建筑大军在北京承建了301医院、国家大剧院等重点工程,一些工程还获得了“鲁班”奖。再一个是荣获2005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杨新松,他把“文新”牌信阳毛尖销往全国,“文新”牌捧回全国博览会金奖,成为信阳毛尖的龙头品牌。 第二,大力发展国际劳务经济,实施“再外化”。我市劳务输出工作起步早,成效大,已有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具备了进一步拓展国际劳务空间的实力。通过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储备合格的外出务工人员;加强与银行部门的协调,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境外就业中介费贷款担保;大力推广新县、罗山经验,出台优惠政策,组织中青年干部、大学生到国外务工,提高务工层次;加强与驻外使领馆的联系,畅通国际劳务信息来源渠道等方式方法,在巩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劳务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了新的国际劳务空间。目前,全市在国外务工人员8300多人。 第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持续外化”。努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护商的浓厚氛围,规范政府行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着力建设诚信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打造“开放信阳、文明信阳、信用信阳”的新形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争取国外优惠贷款,作好项目规划,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培育华英、广大、正和等一批出口创汇大户,千方百计扩大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柳编、畜禽、猪鬃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去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8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3%;实际利用外资33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1%,引进了全球500强正大集团、华英熟食、华隆羽绒、美国天潮茶叶公司等一批大个头的外资企业。 五、非农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非农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实践,是农业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1、推进非农化有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 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越是在农业地区、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重。与之相适应,培养造就新农民的任务更重。而现实情况是,在这些地区,培养造就新农民的资源又相对短缺。从长远看,加强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根本途径。但是,现阶段如何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成人力资源,推进非农化是有效的途径。非农化的本质是“三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通过“内化”,也就是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这个转移的目标指向:一是加快发展,促进经济转型;二是把城市和企业,也包括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作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大学校。这既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崛起的成功经验,也是信阳近年发展的实践总结。2003年以来,信阳已有100万农民由单一的从事种植业转到了非农产业。通过“外化”,说到底就是借助发达地区的力量发展自己,节约投资1100亿元。这个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其实质就是把劳务经济做成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不冒烟的大工厂、领工资的大学校。目前全国有1.2亿农民工,河南有1500万农民工,信阳有212万农民工。中央文件把他们称为新型劳务大军,说明他们已经成为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更为难得的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高度关注,他们的子女将会享受到城市孩子的同等教育,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后续劳动力也就是未来劳动力的素质问题,适应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需要。 推进非农化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农民工的市场主体地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农户与大市场对接起来。权威资料表明,农村劳动生产率与规模经营化程度成正比。参加各类合作组织的农民能够分享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其收入要比没参加同类组织的农民高出30%以上。只有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解决了集约规模经营的问题,只是解决了生产环节的问题。进一步把产品变成商品,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都需要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营销,形成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逐步推进非农化来实现。 2、推进非农化,有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全党的政治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主要任务在县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联结点。只有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才能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力量,是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因此,新农村建设上,务必要考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城镇人口要达到50%,非农劳动力的比重要达到60%。这样,信阳每年城镇化率必须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目前国家和省里又鼓励农民工有序转移,“十一五”期间,信阳每年将有16万人转移到城镇。如果考虑到劳务输出,再向市外转移10万,将有26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出去。即使如此,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面临着“四个滞后”的问题,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滞后,城镇化滞后,城镇就业人员在非国有单位就业率滞后,经济外向度滞后。解决“四个滞后”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中原崛起,也必须加快非农化进程。 3、推进非农化,有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载体问题 村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近年来,我市很多农民工完成了资本积累,有了一定的投资能力,他们回乡修路、办学、建房、建市场,积极参与家乡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农民工建农民城,农民工建农民新村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在新村镇建设大致出现了六种比较好的模式:一是“双强”型,像光山县上官岗村,村“两委”是“双强”班子,支部、村委、公司三位一体,村集体经济较发达,建成了农民新村,许多村民住上了别墅,还有罗山县杨店村等;二是劳务经济带动型,像固始县太平村,全村3200人有1500人外出务工经商,资产100万元以上的有44人,全村75%以上的农民住上了两层楼房、装上了电话,有一半以上的人用上了手机,拥有私家车80多辆。这种类型的还有很多;三是市场拉动型,像平桥区长台花生市场,年交易额达到6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周边10个县区300个乡镇花生来此加工,市场已经变成非常繁荣的小村镇;四是产业支撑型,像浉河区浉河港乡龙潭茶叶专业村,全村家家户户种茶叶,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农民靠种茶卖茶致了富,还有潢川县吴楼村等;五是回归创业带动型,像固始县郭陆滩水暖器材城,新县小潢河的华侨村、平桥区洋河村等。值得一提的是光山县敖洼生态庄园,出生在这个村的河南蓝天集团董事长李万枝在老家投资了近3个亿,建成一座集生产加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民新村;六是灾后重建型,像固始的三河尖、息县的陈棚、淮滨吉庙等等。 4、推进非农化,有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农村最大的资源是劳动力资源,城市的最大资源是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所谓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互动。但要实现这一双向流动需要桥梁和纽带。从我们信阳的实践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与产业工人融为一体,经受工厂严格的制度化训练,适应现代生产方式的管理模式,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掌握了技术,学会了管理,积累了资金,逐步完成了原始积累。农民由打工填饱肚子,打工盖了房子,打工换了脑子、挣了票子,回家建了厂子,实现跨越式的三级跳:跳出农门闯进城门,回归家乡。进入了进城──回归──再进城──再回归的良性循环。农民工亦城亦乡,亦工亦农,他们在城乡之间的大流动、大转移中,或者返回农村后,利用自己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办厂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到家乡办起了厂子,几年带富了一个村子”,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非农化,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劳务经济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信阳市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50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210亿元,返乡创业人员超过3万人,总投资突破100亿元。把信阳建成全国著名的劳务输出基地,把劳务经济培育成为不冒烟的大工厂、领工资的大学校、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们正在做六项基础性工作,也就是“六个一”活动。一是市级领导带队,开展了一次新农村大型调研活动,基本摸清了底子;二是正在编制新农村建设的百乡千村规划;三是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指导,编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题问答》,很快就出版发行了;四是制订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五是正在着手编制新农村的规划纲要;六是举办一期新农村建设的培训班或专题研讨班。通过这“六个一”活动,切实解决认识问题、规划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扎实推进。 相关专题:第五届“网上看河南”采风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