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相信社会充满“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04:36 现代快报

  尽管高健民有许多遗憾和困惑,但他相信这个社会充满了“爱”。

  “我退役回到地方,家里困难,同事们送我一些土豆,这些土豆在我心里永远是金豆子。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都时刻关注着他们,有什么我能做的,我鞍前马后地帮着他们跑……

  “1968年,我在怀德县救过一个患病的少年,两年后,那个瘦弱的小伙子扛着40斤大米和黄米面,坐马车、倒火车,再换公共汽车,从农村一路辗转到长春市来看我……”

  高健民回忆起自己被别人救助的难忘经历,也谈起身边相互关爱的生动例子,百感交集。

  “学会奉献,学会关爱别人,不能把板子打在孩子身上,要打在成年人身上,狠狠地打、重重地打,打出血来。”高健民深有感触,“不久前,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偷正掏一位中年妇女的钱包,我马上大喝一声:‘干什么呢?’没想到,那小偷竟理直气壮地反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我捏着退伍证,把上半边的国徽亮出来,底气十足地说:‘就是干这个的!’那贼才没了气焰,灰溜溜地下了车。从始至终,那么多乘客看着小偷行窃,竟然没一个人吱声;甚至那个被偷的中年妇女也明知道自己被偷,却不敢吭声!”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发现,不少受到资助的大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心理,有的有过于强烈的自尊心,有的心怀感激却不知如何表达,有的担心资助者索要回报,有的甚至怀疑资助者的“爱心”……

  对于这些复杂心理,一位教育专家认为:不能简单地说这些孩子“冷漠”和“无情”,要从更深处寻找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原因,这些大学生在学会感恩、学会报答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人与人之间的真“爱”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应该是全社会肩负的责任。

  记者在大学采访时,有许多大学生表示:受助大学生毕业后杳无音信,并不能说明一代大学生的精神理想都有问题,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相信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在自己有能力时,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

  据《中国青年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