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劳动者之歌]与海潮朝夕相伴27年-赵洪 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08:5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王贵元

  赵洪彦

  55岁,中共党员,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站长。27年来,每天准时观测记录潮水和海平面的变化,记录累计达数万条。

  3天3夜,“麦莎”退了,他的眼睛熬红了

  赵洪彦每天都在观测海平面,每天都在重复一条路,每天都在完成同样的规定动作。从办公楼到验潮井一条路径,他重复地往来了27年。

  这条路他太熟了,几级风要走多长时间、雨雪天要走多长时间、路边有多少棵树,他都能脱口而出。

  27年来,他每天与起伏的海潮为伴,不管风吹雨打,也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都穿行在这条路上。

  他的观测记录累计达到32万余组,记录纸摞起来比他还高。

  赵洪彦的办公室里,放着一辆变速的“红旗”牌自行车,那是他每天往返验潮井用的“专车”。

  工作过程永远是重复的,但天气却是时时变化的,而且越是恶劣天气就越是要加强观测、加密记录。

  台风预警要一个小时报送一次,这往往是考验一个观测员是否合格的关键时期。每当这个时候,工作站通往验潮井的路有的地方要有没膝深的积水,赵洪彦就常常要推车蹚好长一段路。

  2005年7月,台风“麦莎”波及渤海地区,河北省防汛指挥部、秦皇岛防汛指挥部等单位,通过秦皇岛中心海洋站,要求海平面观测站每小时提供一次观测数据。赵洪彦带领他的同事们连续作业观测,日夜坚守在工作一线,顶着风,冒着雨,摇摇晃晃地在栈桥上来来往往一趟又一趟,每小时向秦皇岛中心海洋站电话报告数据一次……

  3天3夜之后,“麦莎”退了,他的眼睛熬红了,年过半百的他,身子骨险些顶不住了,但心里悬着的石头却终于落了地。

  春节期间,他带上儿子整整淘了半天的化粪池

  “我是站长,就应该比别人多做点;我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多一点奉献精神。”

  赵洪彦在家里是个“三不管”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别的事基本上不管。可在单位,他却是多面手,是站长,也是观测员、收发员,甚至还是小到安电灯泡的勤务员。

  今年春节期间,由于院内的下水管道老化,楼内厕所污水上涌,这给原本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蒙上了一层阴影。“说什么也不能让大伙儿过不好年!”于是,他带上儿子,整整淘了半天的化粪池。

  验潮井观测房建在离岸50多米的海水里,它与海岸通过铁栈桥相连。钢铁构架在海风中极易被腐蚀,所以每年必须给栈桥刷一次防锈漆。

  刷漆这活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一是要在天气最热的时候干,二是每刷一次都要半个月的时间,三是要系上绳索吊在离海面两三米高的桥梁上作业,如遇风潮,危险性就更大。为了不耽误正常的观测和科研,赵洪彦总是跟大家说:“我水性好,体力强,禁摔打,这活儿由我来干!”

  在心里,他在勾画着观测站未来的希望

  人们常说,五天一小潮,十天一大潮。

  赵洪彦根据二十几年的观测经验,提出一个海洋周期是19年。海平面升降也不是常人想像的用肉眼直接看出来的,而是根据潮汐的起伏变化,通过一个时段的数据算出来的。

  20多年来,最值得赵洪彦自豪的是:“七五”期间,他们的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渤海海平面变化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的研究,曾在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进行过学术交流。现在,他们参加的《环渤海湾重点地区地质调查及脆弱性分析》项目的一个子课题研究,仍在进行之中,他盼望着这个课题能够早一点完成。

  2004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观测站建立了潮汐自动观测与远程传输系统。下一步,要完善海平面监测系统,建立以海平面为中心的融海洋水文、水质、气象和GPS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平面监测站,建立海平面数据库,实现实时观测资料、历史观测资料以及统计分析和有效管理与联网调用,将其纳入区域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赵洪彦在心里勾画着远景,勾画着他的希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