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际行动援助雷山突围贫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11:48 公益时报

  被称为苗族文化中心的贵州省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从地图上看,就像一个长长的三明治。全县 1218.5平方公里的面积,耕地只占5.6%,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

  2003年开始,国际行动援助组织在雷山县几个被大山封闭的村子里陆续播下了几粒希望的种子。今年3月,记者 随两名国际行动援助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看看这些希望的种子
是怎样生根、发芽的。

  -本报记者张华侨摄影报道

  3月19日一早,我们就朝隐蔽在群山中的乔港村出发了。一路上,记者不禁被眼前迷人的风光所陶醉,那苍莽的原 始森林,凉爽幽静的林间小道,清泉叮咚的小桥流水,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看我迷醉的样子,国际行 动的小李笑了,提醒我说:“别忘了,美丽的下面掩盖的是贫穷。”

  接着,他向我介绍了国际行动在这里的扶贫宗旨。他说,国际行动不仅是在这里出钱资助山村修路、办学,更重要的 是希望通过这些工程,让村民们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在项目的进行中学会自己来决定村子的发展方向。因为在中国一些贫困偏 远的山区,村民们学习的机会太少了,而创造机会让村民在实践中培养关注公共事务的意识,并建立一种行之有效、适合村里 实际情况的公共决策、公共服务机制,是让贫困地区农民最终能自立、自强的长远大计。这次,他们主要就是来考察国际行动 的这些扶贫初衷有没有实现的。

  小李的话让我非常惊奇,扶贫项目不都是由资助方来决定的吗?贫困闭塞的山村农民还能自己决定

扶贫款的用途?难 道不怕他们将扶贫款都吃喝花掉吗?“我们今天就是要去看他们有没有将钱吃喝花掉的。”小李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一条水渠引来财源活水

  将近中午,我们一行人才气喘吁吁地来到雷山县乔港村,前来迎接的老支书李应荣带领村民早已在村口等候多时了。 见到我们,他远远地就招呼着迎了过来,跟我们热情地握手。随后,他兴奋地带领我们参观了由国际行动资助修建的水渠。那 是一条绵延6、7公里的水渠,清澈的渠水映衬着蓝天白云,在农田里蜿蜒而过。

  李应荣告诉记者,过去村子的灌溉设施很陈旧,但因缺乏资金,村民无力修复。村民种的水稻因水渠经常渗漏而得不 到灌溉。去年恰逢干旱,而适时竣工的水渠给村民们带来了水稻的丰收。当然,丰收的不仅仅是粮食。

  在国际行动决定援助2万元为村子修建水渠后,2004年10月,李应荣在村里主持召开了一个会议,由村民代表 40人对项目进行了投票。投票结果决定将渠道的防渗作为第一个工程来实施,并成立了工程指挥部。而李应荣之所以能够发 动村民义务修建水渠,还在于他个人在村民心中的威望。2001年,他任书记后,争取资金发动村民修了大约5公里的泥土 路,这条路结束了乔港村几百年以来没有公路通向县城的历史。没有通公路之前,村民挑着货物要走20多公里路,才能坐汽 车到县城。

  接到国际行动第一笔援助后,工程指挥部立即开始采购沙石并组织村民开工。为了保障工程的进度,村民会议决定, 同一天不准有3个修渠人员请假,每人每10天必须出工7天以上,少一天要罚款15元,罚款的50%用于工程建设,剩余 的作为代工人员的补助。每天下午6点钟收工后,必须集中在村子大树下开半个小时的会,讨论工程有关的问题。

  为了让修渠工程顺利进行,工程部广泛征询了村民们的意见,集中讨论后,最终形成了轮流班组制,也就是将各段任 务分配到各个班,由受益最大的村民任班长,负责本班的施工任务。这种分配办法有利于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每天,保管员要定时发放物资;施工班长要根据施工情况,填写领料单,才能提取水泥等材料;指挥部的人要对施工 进行监督,每天收工之前,要检查各班的材料是否用完,回到村子时和保管员对账是否相符。在施工中,制订的这些规定没有 一个人违反。例如,动工后一些班组提出,采石料的地方太远,要求减少工程量,但指挥部的人员经过讨论后并不认同。他们 就摆出理由对村民进行说服,使施工按期推进。

  就这样,全村村民群策群力,经过半年多的施工,一条长6800米能浇灌200亩的水渠于2005年4月修复竣 工。

  除了修建水渠以外,国际行动还资助乔港村修建了4个防火的水池,以及一个篮球场,而这些项目都是村民们在李应 荣的带领下,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进行的。

  有钱的村长就是好当

  下午,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排卡村调研,这里有国际行动资助修建的一座桥。与乔港村一样,排卡村也是一个被深 山包围的乡村,全村居民大约有600多人。村旁,一条小河从两岸高耸的山谷流过,河水不深,清澈的河水一望见底。横跨 河上的是一条新修的白色石桥,村长李明超正带着一些村民站在石桥边迎接我们。

  一边领着我们参观这座新建的桥,李明超一边给我们介绍相关情况。他指着桥下湍急的河水说,过去村民到河对岸耕 种需要从水里踏过去,遇到洪水上涨时就会出现危险。桥没有修通之前,时常发生村民、孩子,或收获的粮食被河水冲走的事 件。1998年5月,一对兄弟掉到河里被冲走50多米,幸亏有路过的村民搭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一位妇女插完秧 回家淌水过河时被冲走20多米,经过抢救才捡回一条命。现在桥修通了,村民们再也不用淌水过河,更不用担心被河水卷走 的危险了。

  2004年,在国际行动给予了8000元支持后,李明超立即召集全村村民开会。经过讨论,村民一致赞成义务出 力修桥。由村民直接选举负责工程管理的小组,小组再从村民中选出25位强壮的劳动力组成施工队,并动员全村人提供建桥 的木材、石材等施工材料。管理小组和施工队分工合作,要求采购材料时必须有4个人在场,以杜绝从中牟取私利的现象。

  由于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所以基本没有出现窝工或停工的情况。在讨论后,村民们仅用了10天,就修建了一条长1 6米的石桥。

  竣工后的第2天,管理小组就将财务开支的细节向村民公开,并制订了护桥公约。如不能在和桥相距50米以内开山 采石,以免对桥带来震动造成毁坏;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保桥护桥的责任,发现有人破坏都有权利去制止;如果有人破坏就要 赔偿损失,并处以3至5倍的罚款。而护桥公约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的讨论才通过。

  除了资助修桥以外,国际行动还资助排卡村2万元修建了水泥路。意外的收获是,修了这条路后村里的公共卫生环境 有了明显的改观。“自己修的路,看着心里爱惜得很,哪舍得往路上倒脏东西!”一个跟着我们参观的村民笑嘻嘻地说。对此 ,李明超的总结是,修路有力地提高了村民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使他们不再是乱倒杂物。

  排卡村附近的干皎村,也是一个贫困村。得知我们要去,村民们在路边摆上酒,放起鞭炮欢迎我们的到来。赶了一天 的路,这酒感觉格外甘甜,几杯下肚,记者不觉有些微薰了。

  干皎村大约有400多村民,人均只有6分田,大部分村民家里只靠几亩田为生。田少人多的现状,让一些家庭面临 着收获的粮食不够吃的窘况。很多村民根本无钱盖新房。

  国际行动对干皎村的贫困作了调查后,拨给了他们1万元的扶贫款。经过讨论,村民们决定用这笔钱修建一幢以水力 推动石碾子加工大米的房子,因为原先用木板搭建的磨房因年久失修已经出现腐烂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种以水力推动石 碾子加工大米的工艺在干皎村传了几百年了。用这种传统方式加工的大米味香好吃,而且不需一分钱,每小时就能加工200 斤大米,而用机器每加工100斤大米需要2元多。为节省加工费,他们宁愿选择石碾子这种古老的加工方式。

  民办学校全民学

  3月20日,记者和国际行动的项目人员翻过陡峭的山坡来到雷山县甘吾村,村民身着民族盛装,吹着芦笙在村口迎 接我们,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去年,国际行动给这个村子资助1万多元,修建了一所让村民能接受技 术培训的学校。

  学校的副校长告诉记者,甘吾村至今不通公路,要走几公里的山路才能坐汽车到县城,所有的生活、生产资料都要靠 肩挑背驮。由于处在深山的包围中,甘吾村非常封闭,村民和外界的交往极少,更别说技术资源的补充了。为了解决村民在生 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几位骨干村民提议设立甘吾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主要是根据需要为村民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并 聘请一些专家来讲授种植、养殖等技术的课程。

  两天的调研活动结束了,记者心中的顾虑也打消了。贫困的山区农民需要的不仅是扶贫款,如果他们有一种对外联系 的渠道,有一套能够自己协商合作的机制,那么他们就更有动力关注村子的公共事务,扶贫项目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所起 的作用也会深远得多。而国际行动在乔港村、排卡村、干皎村、甘吾等乡村实施的扶贫项目,正是在满足村民最基本生活需要 的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服务机制,来回应贫困及弱势群体自立、自强的强烈需求的。

  国际行动援助简介

  国际行动援助是1972年成立于英国的一个非政府发展组织。如今,她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联盟组织,工作遍及 全球的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等30多个国家,得到了来自英国,希腊,爱尔兰,法国,西班牙和

意大利大约 60万欧洲公民的支持。国际行动援助倾听全球超过9百万最贫困人们的声音,致力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奋斗,消除贫困。

  国际行动援助在1999年与科技部建立了十年的合作伙伴关系。随着在中国工作的加强,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 于2001年成立,成为全球国际行动援助联盟中的一员。目前,我们关注的工作领域有善治、粮食安全、社会性别平等、基 础教育、信息权及基层健康服务,我们开展工作的区域有河北省、西北的甘肃省和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三省。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街聚龙花园

  网址:www.actionaid.org/china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