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还有谁比娘更可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09:02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83岁的黄海涛老人,48年前在武汉扫街时发现了一个弃婴。她抱定“做好事做到头”的想法,收养了孩子并取名黄革新。这个故事无疑已经够感人,爱心长久远,黄海涛老人值得尊敬。

  但她的好事永远没有尽头———闹饥荒年代,这个被遗弃的黄革新竟然因为患上了天花等疾病,而又聋又瞎又哑。如果这孩子从此健康并有所成就或者能做到起码的生活自理
,那又另有一说了。48年后,爱心虽依然存在,但黄海涛明显力不从心了。黄妈妈自己也老了,她收养的孩子命运该向何方呢?她最直接的想法是,希望有人能接过爱心的接力棒,并且,宁愿自己付出“抚养费”的代价。不幸的是,命运再次残酷地剥夺了她最后一丝希望:3000多元抚养费途中遭扒窃,可怜的黄革新再次失去了被别人领养的机会。

  一个老人,为了一个捡来的孩子,已经义无返顾地付出了48年。而现在,她再也没有能力把“好事做到头”了。她怎么办?这个残废了的“儿子”怎么办?谁肯接过她爱心的下一棒?这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如何度过他的未来岁月?这是黄海涛老人给予社会的命题。

  对生命的尊重,是社会的起码道义。爹亲娘亲不如祖国亲,这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我们孜孜追逐的一个理想的社会进步的层次。我们已经从那个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下走过来,进入到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千百万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新天地。但不可否认,在这个矛盾的凸显期,种种困难的解决还不尽如人意,比如,当黄海涛老人把这样的问题移交给社会的时候,我们还真的一时束手无策:我们要依据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和办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是依靠爱心传递?还是依靠领导批示?还是依靠已经形成的社会救助体制?退一步说,就算黄海涛老人的个案解决了,还有多少个类似这样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我说,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在制度设计上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道德层面的要求,毕竟不能最终解决黄海涛老人的心愿。爱心传递,一旦遇到了断层,这固然是件遗憾的事情,但不可以从此就把这份不满,送给那些不愿意接过爱心棒的人家。毕竟,爱心和义务是不同的。从社区角度说,提供低保等方式方法,也算仁至义尽。但这个生活不能自理的黄革新,如今让社区和民政部门十分头疼,都在“努力为黄革新找一个稳妥的安身之所”,则让人在感动之余又十分担心:连政府都想借助民间爱心力量来解决本应由政府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也显得太无奈了?

  尊重人,不是一句空话。黄海涛老人似乎在督促我们:不能依靠家庭和个人的道义力量来改变和保障人的命运,眼下,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比崇尚爱心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