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盈江冬农开发涌热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09:35 云南日报

  4月4日凌晨4点半,记者从盈江县新城、旧城镇、油松岭乡一路驱车而过,沿途看到,装满洋芋和甜脆玉米的拖拉机早已在路边集结,赶早集的傣族大嫂告诉我们:“老板们收的货当天就要运到昆明,所以,我们早早来了。”

  盈江是我省的农业大县,该县充分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在冬农开发中以市场为导向,规模发展冬早蔬菜和农作物,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冬农开发红红火火,群众在冬
农开发中得到实惠,一个个边疆村寨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冬农开发绿了黄沙滩,弃田变成三熟田,窝棚变成新农村

  雨中的大盈江像刚刚洗浴的少女婀娜多姿。在盈江县油松岭乡江心坡村,记者看到长势喜人的冬农作物一望无际,开着紫花的冬洋芋苗齐腰深,间种其间的玉米长势喜人……

  江心坡村群众过去世代都住在乡政府附近大山上的老寨,距离县城有40多公里的山路,坡陡岭高,山路泥泞,晴通雨阻,雨季还经常发生滑坡泥石流,江心坡新村处在距离盈江县城仅7公里多的一马平川的坝子,但长期以来群众却谁也不愿意搬迁下山,从老寨乔迁到新村。县农业局副局长阎信泉告诉记者,现在的新村江心坡是大盈江改道后遗留的一片沙滩河谷地,过去长期长满水草和芦苇,几年前,这里的两三亩田还换不到远在大山深处的一亩山地,甚至连白送给都没有人要。山上天气冷凉,还可以种植点茶叶、草果等经济作物,沙滩碱地把人活活急死。阎副局长说:“要不是冬季农业开发见到了成效,山上的群众不会搬下来。”

  县农业局和乡农经站经过大量的调研,指导群众立足自身条件在江心坡发展生产,开发冬季农业。年近六旬的张如教老人是带领群众搬迁新村、发展生产的领头雁,几年前,在别人不要的江心坡荒滩野地上,他领着儿子,用拖拉机把大量的河沙拉走,再从很远的地方拉土来填上,在县农业部门指导下,根据市场需要种植两茬冬洋芋、一茬杂交包谷,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之后,当地群众纷纷效法,很快就在江心坡建成了一个“人造小平原”,于是郭家寨村等4个自然村陆续从山上搬迁下来,组成以汉族景颇族为主,有70多家住户的新村。这个过去水鸟野兽出没的地方,如今家家住房几乎都是青砖白瓦,雕梁画栋的四合院,这里已经变成了盈江县靠冬农开发富裕起来的一个新农村。

  冬农开发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开发区人均同比增收65元

  春雨淅淅沥沥地滋润着田地,雨幕笼罩着张如教家的四合院。在张如教家的四合院里,记者问:“你花费那么大的代价把家从山上搬下来,现在是赚了还是赔了?”

  张如教说:“我家自己种的‘合作88’前几天刚刚被子弟土豆片厂全部收走,初步算下来,一季7个月种三茬收入就达到6万多元,全家冬农收入人均4000元,如果加上用小洋芋和包谷养猪的收入,还要更多些,加上大春种植水稻一半吃一半卖的收入,我家年收入可以到8万多元,这不是致富是什么?”乡干部对记者说:“老张家的收入还不止这些,冬农赚了钱,他家买了一辆80多万元的挖掘机,这些天小儿子开着到支那乡施工,每小时挣200元呢。”

  平原镇兴和村项棒村民小组傣族农民龚回保家种14亩马铃薯,上海上好佳公司来收购,每亩3吨,每吨850元,其中一部分卖给勐弄寨子做籽种,小的喂猪。种植超甜脆包谷2亩,亩产值1500元,杂交包谷2亩多,干包谷9毛一斤,2亩超甜脆包谷目前已经收到2000元左右了。小麦5亩,每亩接近500斤,还种植着一些油菜。半亩西瓜,种来自己家吃。2亩杂交包谷,谷子等粮食上卖得七八千元,猪养着7头,杀了7头,大的200多斤,猪的收入一项可以得4000元,1.3万元的纯收入。

  县农业局局长杨世汉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完成冬农开发18.71万亩,收获物总产量7.49万吨,平均单产400公斤,预计总产值7037万元,平均亩产值376元,较上年的296元增80元,增27%,开发区人均冬季农业收入385元,较上年的320元增65元,增20%。

  冬农开发使“小作料”也能做出大文章,催生了大盈江畔小康示范村

  冬农时节,在美丽宽阔的大盈江上的几座近千米长的跨江竹桥上,每天拂晓朦胧的曙色中,桥上都有一段时间人声鼎沸,摩托轰鸣,显得特别繁忙,村民们赶在早市前将自己种植的芫荽、鱼腥草、香辣柳、葱、生姜、辣椒等作料类蔬菜送到县城平原等多个乡镇农贸市场,批发给那里的菜贩子,有的就地销售,有的搭上运输车或班车当天运往外地。

  弄璋镇飞勐村委会允哏村民小组与县城隔江相望,靠近弄璋、岗勐等县乡市场,沿公路进县城有近10公里,过竹桥到县城则只有1公里左右。10年前,允哏村民小组还是个年人均拥有粮食不足 300斤,年人均收入不到400元的落后村。在县和镇农业部门的指导帮助和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一班人深入农户调研和做工作,决定依靠冬农开发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改变村寨的面貌。在政府引导下,全村多数村民参加农村致富函授培训和“绿色”证书学习考试,村民的文化素质、市场经济意识、村务管理水平大幅提高。村民们瞄准市场,发挥热区、土地和灌溉条件好等优势大力发展作料类蔬菜的种植,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中找到了结合点,很快抢占到可观的市场份额,使小“作料”变成允哏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党员刀小安带领大家种植作料几年来,每年收入都超过2万元,村民王买发靠卖佐料建起了两层楼房。在典型示范户的带头帮助下,全村每年种植作料100余亩,冬季蔬菜300多亩,仅作料一项,年收入接近50万元。市场经济意识增强了的村民,还利用冬季农闲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景波保细到外乡承包土地种植甘蔗50亩,年纯收入2万多元。村民晚小忠冬季农闲时带领家人来到岗勐乡三岔路开了一个修理店,专门修理拖拉机、汽车等机械,年收入达10余万元。据统计,今年冬农期间,群众出村或出境承包土地7000多亩种植西瓜、蔬菜,外出做生意10多人。如今走进傣寨允哏,村中凤尾竹竹影婆娑,绿阴蔽日,一条条笔直的村道整洁宽敞,一幢幢瓦房平顶房漂亮别致,允哏宛若镶嵌在绿绒缎上的“明珠”。去年,允哏村民小组经济总收入112.74万元,人均纯收入2180元,先后被省、州评为安全文明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和民族团结先进村,近期又被州、县列为创建小康示范村。

  冬农开发拉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全省的冬农开发

  去年3月,全省冬季农业开发现场会在盈江召开,来自全省16个州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部分重点县农业局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省农大、云南师范大学有关处、所、站的负责人,艾维贝(中国)公司、上好佳(中国)公司、泰尼科公司、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润凯实业有限公司、昆明爱德有限公司等马铃薯加工企业驻云南的老总和代表现场参观了盈江县旧城万亩马铃薯栽培现场等冬农开发成果。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依托我省特别是南部地区冬季丰富的光热资源进行的我省冬季农业开发启动,冬季农业开发逐渐成为我省农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盈江县政府多年来极为重视冬季农业开发,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每到冬农节令,都由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赴全县19个乡(镇)驻村入户,采取超常规的工作方法,把政策措施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局领导分片挂钩指导督促,专业站具体负责到乡(镇),坝区乡(镇)重点围绕冬马铃薯亚麻等具有龙头企业支撑的订单产业进行开发,任务指标到站。通过科技培训使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冬农开发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初步形成了作物布局区域化,产业发展规模化,栽培技术规范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格局。

  盈江县的“冬农”现场科技含量高、示范面积大、市场前景好,冬农开发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引起了各地代表广泛关注,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和企业老板的一致好评。透过盈江县的样板,充分展现了我省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受到会议称道的盈江县政府和涉农部门,积极为农产品销售找市场、寻订单,加大开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以市场运作方式狠抓冬农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进行种植结构、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据了解,近年来,由于盈江和德宏5县市冬季大面积种植加工型优质马铃薯,而且由正季种植延伸到冬季种植的成功经验,我省成为全国冬季种植马铃薯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随着品种优化、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促使我省的冬季马铃薯种植水平实现了新跨越,开辟了符合我省实际的新出路,盈江县的成功经验,为我省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示范性的坚实步子,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马铃薯冬种成为我省得天独厚的优势,实现了小品种闯大市场,小品种收获高效益的“盈江模式”。现在德宏州每年冬季种植马铃薯接近10万亩,马铃薯上市早、质量好,与上好佳、百事公司签订合同,按开发区63万人计,人均收入486元。

  记者 许晓蕾刘流 肖志雄 杨 猛(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