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以刚毅精神采访陈刚毅 记陈刚毅事迹采访团的记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19:1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林红梅 高友清)“万木迎春立,雪中始见奇。不入云间雪,安知松刚毅。”最近几天,陈刚毅先进事迹采访团的记者们连续报道了援藏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榜样、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陈刚毅的先进事迹。记者们在刚毅精神的感染和激励下,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翻雪山,入峡谷,表现出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们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走向基层,深入群众,有关陈刚毅的报道以新面貌、新变化赢得了读者、听众的心。

  雪中始见奇

  这是一次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行程最长、采访过程极为艰险的采访。

  在10天时间里,记者们从北京至武汉,过云南,进西藏,翻雪山,入峡谷,往返行程8000多公里,披星戴月,日夜奔波。

  从云南迪庆至西藏角笼坝大桥只有330多公里的路程,采访团却走了13个小时,路上翻越17座大山,走过1300多道弯。低头看,沟壑纵横、悬崖绝壁;抬头望,雪山巍峨,高耸入云。采访车队中不时有车爆胎等故障出现,碎石山上的石头摇摇欲坠,不时有飞石滚过。还有泥石流冲击路面,有时车身只能贴着悬崖边驶过。大雪覆盖着山路,采访车只能小心翼翼地行驶。纵然危机四伏,也阻挡不住记者们深入采访的脚步。

  采访团的车队艰难地爬行到白马雪山4200多米的山口时,不得不停下来,让记者下车呕吐。《人民日报》记者刘维涛抓起一把雪,叹道:“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采访啊!我们仅仅走一回就受不了。陈刚毅是一名癌症病人,化疗期间却在这条路上往返8次,他的毅力让人肃然起敬。”

  新华社摄影记者何俊昌携带“长枪短炮”,每到一地,来回奔跑,拍摄了大量独家照片。他激动地说:“看到乡亲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我体会到了陈刚毅奉献的价值。”

  中央电视台派出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面对面》《东方时空》等栏目的数10名记者投入采访。《新闻联播》记者王涵等顶着烈日攀上角笼坝大桥高高的锚隧道采访。记者王友文身患感冒,过白马雪山时呼吸困难,几乎晕过去,但他一边吸氧,一边扛着摄像机坚持工作。采访团到工地旁住下时,他发高烧烧了一夜,第二天仍扛着机器在角笼坝大桥上来回拍摄。看到他忘我工作的情景,带队的工作人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面对大家的关心,他笑着说:“这场病让我进一步体验到了陈刚毅的坚强,增强了我拍摄、报道好这个典型人物的动力。”采访团中有四五位记者因身体不适流鼻血,有的人因高原反应头疼,睡不着觉,但没有人放弃采访。有的记者连饭都来不及吃,有的记者让高原烈日晒脱了几层皮。

  勇入“云间雪”

  与翻越雪山对采访团记者们的挑战相比,如何走进陈刚毅这一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比攀登雪山顶峰更严峻的考验。

  这是一次最富于挑战的采访。采访对象陈刚毅正处于5年生命恢复期中关键的第3年。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他不适合在短时间内接受记者们高强度的连续采访。记者们也不忍心“狂轰滥炸”地采访他;陈刚毅也受身体状况限制,不能随采访团一起进藏,记者们采访他的时间只有在武汉进行。

  新华社记者在到达武汉的当天晚上,第一时间赶到陈刚毅家中,和陈刚毅聊天,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想法,谈到一半,已到晚上10时多,赶紧停止。为争取采访时间,新华社记者想方设法来到陈刚毅乘坐的车上,在路上采访他,一边和他聊天,一边在摇晃的车上做笔记,一步一步走近了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毛清利用吃午饭的时间跑到一家小店里,购买到当地民间音乐磁带《藏族弦子》,做陈刚毅报道的广播背景音乐。在深沉、悠扬的《弦子》音乐声中,他说:“我饿一顿算不了什么。陈刚毅拖着身患癌症之躯,以惊人毅力过雪山、穿峡谷、越高原,用脚步和生命赛跑,是真正的英雄。”

  《工人日报》记者王四新放弃吃午饭的时间,抓住陈刚毅身边的同事熊颂宝进行采访。他说:“当我听到陈刚毅半夜爬起来工作,同事阻拦他的细节,我流泪了。一个癌症患者图什么?那一瞬间,我真实地感受到,他的生命在事业中。”

  《湖北日报》记者张晓峰高原反应明显,头疼得厉害。在返回路上,一直晕车,到奔子兰镇时,他实在撑不住,只好下车呕吐。为了抓紧点滴时间进行采访,他有时赶不上吃饭,就买点方便面对付一下。但他说:“我受的这些苦与陈刚毅相比算不了什么,这次采访让我对刚毅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做“松刚毅”

  陈刚毅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刚毅精神引起记者们发自内心的敬意,记者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刚毅精神,脚踏实地,做一名对社会负责任的记者。

  站在角笼坝大桥上,《经济日报》记者杨忠阳抓拍下藏族马队过大桥的场景后,舔着干裂的嘴唇,连声说:“这次采访值得!作为记者,不能只是跑会议、拿材料、编简报。登高方能望远,拼搏才有回报,刚毅精神于我而言,精髓在于脚踏实地。”

  《法制日报》记者席锋宇一路带着深厚的感情采访主人公,采访藏族同胞,克服住地生活、卫生条件不便的困难,熬夜整理采访笔记。《中国妇女报》记者姜娇根据本报定位,抓住一切机会采访主人公的妻子,刻画了一个立体的陈刚毅。

  《西藏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张晓明深入到附近村庄采访当地群众,他着凉闹肚子,但一直坚持采访。他说:“我要把这次采访当成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他从陈刚毅的单位、母校到交通厅,从同事、领导到老师和同学、亲人,一个个地采访,一件件事地挖掘,采访到了陈刚毅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点点滴滴。

  《光明日报》记者夏斐、光明网记者张庆表示,作为记者应该有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心中要有一份爱,对工作的爱,对典型人物的爱,对读者的爱。

  尽管一路奇险,奔波劳累,但记者们都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完成了采访任务。记者们表示,不报道好陈刚毅,对不起陈刚毅这样的典型人物,对不起这次终生难忘的特殊采访。只有报道好陈刚毅,宣传出刚毅精神,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愧于我们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完)

  相关报道:

  ·

  ·

  ·

  ·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