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垄上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09:10 解放日报

  

垄上行

  培训“专业农民”是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证明,离开了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位农民不太像农民。西装笔挺、皮鞋锃亮,每天驾车上下班,递上的名片写着:
“松江晨启生态农庄董事长姚雪明”。

  但他的确就是个农民,全市11672分之1———上海去年启动“专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首批培训出11672名新农民,他是其一。

  何为“专业农民”?市农委主任袁以星一语概括:“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他们具有一定文化基础,他们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他们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他们,被视为沪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支撑之一。

  授人以渔,打造沪郊新农民。去年上海首次将“郊区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列入市政府十大实事工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进行免费培训,开设14大类82项目,迄今已培训6.75万人。

  春光到,垄上行,走近这些不一般的农民……

  朝八晚四准白领

  大片的桃树林已抽出嫩芽,林间三三两两的鸡在悠闲觅食,微风掠过,鱼塘、菱塘里的水漾起层层涟漪,不远处还有几间红房子,飘出阵阵农家饭香。而这佘山镇内180亩生态农庄的主人,就是42岁的姚雪明,西装皮鞋私家车,朝“八”晚“四”,标准白领模样。

  松江区增收办副主任徐磐石呵呵一笑:“现在的农民,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去年夏,姚雪明报名参加“专业农民”培训,学了3个月的经营策划、生产组织、销售管理、农业法律法规应用等基本理论科目,顺利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中级资格认证。这项资格认证,全市属松江区报名人数最多———736人,通过率也最高———逾80%。

  “除了这种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各区县还紧密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培训各具特色。去年的11672名‘专业农民’,每位都实打实地通过60个课时学出来的。”市农委社会发展处处长邵启良介绍。

  一年培训上万人。问题是,上海郊区现有250万农村劳动力,其中一线劳动力就多达68万,照这个速度能行吗?市农委秘书长蔡友铭笑答:“我们实施的是‘以点带面、遍地开花’战略。每个‘专业农民’都是报名后挑出来的,对年龄、文化有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具体规定是,每个‘专业农民’必须带动辐射至少10家农户,因此,去年实际受益的农户数应该至少乘个10。”

  也就是说,培训虽然是免费的,甚至还每天倒贴给你几十元误工费、伙食费,但每位“专业农民”都得带上10家农户。即便是已靠开饭庄解决20多个当地农民就业的姚雪明,也没有特权。比如邻村的包永根也在养桃园鸡,同行的姚雪明就得一周两次上门指导。徐磐石风趣道:“10家农户都要签字认可的,我们也会打电话核查,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呀。”

  以一帮十,沪郊新风。“茭白之乡”青浦练塘镇,“专业农民”沈永强自己种的9亩茭白嫩绿茭叶如粽叶般大小,一丛丛挺在水中,而更吸引记者眼球的,是他手机“收件箱”里的一条短信———同样在种茭白的农户徐曙光紧急求教:“大哥,一亩施肥多少磷肥和淀粉?”

  “你告诉他了?”记者问。“那是当然。”沈永强爽气作答,“以前我一亩地用250斤肥料,上次上课老师说150斤就够。这个数字我记牢了,起码转告村里几十个人!”

  远程教育进农家

  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除了午休1小时,整整5小时,握惯锄头的农民们全都乖乖坐在教室里听课。

  对学生是考验,对老师同样是挑战。正如青浦区蔬菜技术推广站的科技人员周惠兴所说:“练塘农民种茭白,历史悠久,许多都是几十年的老把式。我们要是讲得不好,他们不听的。”

  农民兄弟讲实在。崇明绿华镇的桔农常抱怨:“种桔树甜,打药水苦。”老师范崇科就把先进的动力高压喷雾器搬上了讲台,还印发800多份资料,课堂开起展示会,而且公布手机号码,24小时开通,俨然一条技术指导的热线;南汇西甜瓜培训教师倪秀红,又制作幻灯片又入户指导,吸引了许多非学员瓜农;金山农技推广中心的傅阿妹讲完课后,农民都很服气:“原来觉得种田没‘花头’,种来种去,产量就这么些,现在可真长见识。”

  ……

  课堂面授、现场指导,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中还有一项最难的远程教育课。打开电视机,老师只能在屏幕上,再生动不能面对面,再形象不能手把手,怎么才能让农民兄弟坐得住?

  市农广校远程教育办公室主任周松良坦承:“由于农民面广、量多,且培训师资不足,前年市农委建了由1个市远程教育中心、10个区县分中心、108个乡镇教学点组成的三级网络。起初,农民确实嫌枯燥,有的教学内容几乎没人看。后来我们努力做了些调整,看的农民越来越多,有时教室走廊都站满人。”

  什么方法这么有效?说来也简单,农民兄弟图的就是个实用。内容是在调研走访29个镇3271位农民后定的,再由高级职称技术员写讲义,农技推广专家严把关,实用性加权威性,如今还拍摄一些实际操作的图像,形象性也强了。

  周松良举了个例子:今年3月松江蔬菜技术推广站新引进一种番茄栽培法,如果成功,可一改从前病虫多、收获慢、品质不高的缺点,市农广校就全程跟踪拍摄,直观形象,农民兄弟爱看。“去年我们一共播出节目626小时,培训农民4.8万人次,其中食用菌养殖等节目已名声在外,远赴千里之外的云南培训农民了。”

  听金辉算三笔账

  “要是我能早些上‘专业农民’培训班就好了!”姚雪明一句话透出几分遗憾。

  果真?记者暗自揣摩:姚雪明可是正规大学本科生,上海交大农学院83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当过区畜牧局技术员,还在外企打了8年工,又早在6年前就办起自己的农庄,去年短短3个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者”培训能有多大魔力?

  农庄收入去年破天荒达80万元的姚雪明微微一笑,“我在经营方面几乎是零。原先,农庄的桃子都是我找工人拿出去卖。一培训我明白了,那样浪费时间,也浪费人力、物力,现在桃子都直接卖给中间商或是来团购的企业。还有,原先桃子都混在一起卖,现在我按老师说的,从中挑出品种优的,包得漂漂亮亮再卖,这样收入也增加了。另外,农庄的结构布局也不大合理,如果6年前我就参加了培训,那我不会光种桃树,还会拿出20亩来种葡萄,再拿些搞生态旅游,那今天的农庄就完全会是另一番景象啦。”

  练塘镇联农村里租用水面积最多、虾塘足有近60亩的金辉,则给记者细细算了三笔账。

  第一笔:以前为了高产,一亩水田至少投8万—10万尾虾苗,结果密度太大,虾苗“生存空间”过度拥挤,发病率反而高。如今通过专业培训,每亩少投3万尾虾苗,不但降低发病率,还节省成本200元左右。

  第二笔:以前为了省钱,用的都是便宜的饲料。现在用含蛋白质更高的饲料,虽然每亩要贵200元—300元,但虾苗长得更快,抢先一步上市,售价也更高。

  第三笔:以前虾塘消毒都用化学氯剂、碘剂,哪晓得什么微生物光合菌,现在都用这类“新玩意”,每亩成本高了300元—500元,但虾的质量提高很多,产值反多了近4000元。

  “我觉得,去年9月培训后,最主要的改变还是观念,这是长久的财富。”金辉说。

  今年培训“订单式”

  立竿见影,青浦区金泽镇“专业农民”金国珠,23亩鱼塘今年喜获单产翻番。皮肤黝黑的他诚恳表示:不知今年培训什么,他还想参加。

  今年培训“订单式”。市农委领导告诉记者:“企业可开出订单,我们培训,让已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在岗位上稳定下来;农民也可提出订单,我们培训,充分考虑多样化、多领域、多层面,让留下来的一线农民成为骨干,成为上海城市生态的守望者。”

  今年培训既要普惠也要聚焦。蔡友铭介绍:“着力提高培训层次,培训‘创业农民’200名、农业‘职业资格’和‘绿色证书’农民5000名,以及‘专业农民’再培训10000名。百名带动千名,千名再带动万名。”

  今年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青浦区农业技术学校校长阮凯基说:“去年偏重防病害等技术,今年起我们要加强农产品营销方面的辅导。”

  还有,继续建立“专业农民”培训档案,在网上公示管理;还有,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师资;还有,逐步提高办学层次;还有,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总之,从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际出发,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

  本报记者 刘颖 林环 实习生 李小翠

  

垄上行

  培训“专业农民”是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证明,离开了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位农民不太像农民。西装笔挺、皮鞋锃亮,每天驾车上下班,递上的名片写着:“松江晨启生态农庄董事长姚雪明”。

  但他的确就是个农民,全市11672分之1———上海去年启动“专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首批培训出11672名新农民,他是其一。

  何为“专业农民”?市农委主任袁以星一语概括:“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他们具有一定文化基础,他们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他们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他们,被视为沪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支撑之一。

  授人以渔,打造沪郊新农民。去年上海首次将“郊区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列入市政府十大实事工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进行免费培训,开设14大类82项目,迄今已培训6.75万人。

  春光到,垄上行,走近这些不一般的农民……

  朝八晚四准白领

  大片的桃树林已抽出嫩芽,林间三三两两的鸡在悠闲觅食,微风掠过,鱼塘、菱塘里的水漾起层层涟漪,不远处还有几间红房子,飘出阵阵农家饭香。而这佘山镇内180亩生态农庄的主人,就是42岁的姚雪明,西装皮鞋私家车,朝“八”晚“四”,标准白领模样。

  松江区增收办副主任徐磐石呵呵一笑:“现在的农民,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去年夏,姚雪明报名参加“专业农民”培训,学了3个月的经营策划、生产组织、销售管理、农业法律法规应用等基本理论科目,顺利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中级资格认证。这项资格认证,全市属松江区报名人数最多———736人,通过率也最高———逾80%。

  “除了这种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各区县还紧密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培训各具特色。去年的11672名‘专业农民’,每位都实打实地通过60个课时学出来的。”市农委社会发展处处长邵启良介绍。

  一年培训上万人。问题是,上海郊区现有250万农村劳动力,其中一线劳动力就多达68万,照这个速度能行吗?市农委秘书长蔡友铭笑答:“我们实施的是‘以点带面、遍地开花’战略。每个‘专业农民’都是报名后挑出来的,对年龄、文化有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具体规定是,每个‘专业农民’必须带动辐射至少10家农户,因此,去年实际受益的农户数应该至少乘个10。”

  也就是说,培训虽然是免费的,甚至还每天倒贴给你几十元误工费、伙食费,但每位“专业农民”都得带上10家农户。即便是已靠开饭庄解决20多个当地农民就业的姚雪明,也没有特权。比如邻村的包永根也在养桃园鸡,同行的姚雪明就得一周两次上门指导。徐磐石风趣道:“10家农户都要签字认可的,我们也会打电话核查,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呀。”

  以一帮十,沪郊新风。“茭白之乡”青浦练塘镇,“专业农民”沈永强自己种的9亩茭白嫩绿茭叶如粽叶般大小,一丛丛挺在水中,而更吸引记者眼球的,是他手机“收件箱”里的一条短信———同样在种茭白的农户徐曙光紧急求教:“大哥,一亩施肥多少磷肥和淀粉?”

  “你告诉他了?”记者问。“那是当然。”沈永强爽气作答,“以前我一亩地用250斤肥料,上次上课老师说150斤就够。这个数字我记牢了,起码转告村里几十个人!”

  远程教育进农家

  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除了午休1小时,整整5小时,握惯锄头的农民们全都乖乖坐在教室里听课。

  对学生是考验,对老师同样是挑战。正如青浦区蔬菜技术推广站的科技人员周惠兴所说:“练塘农民种茭白,历史悠久,许多都是几十年的老把式。我们要是讲得不好,他们不听的。”

  农民兄弟讲实在。崇明绿华镇的桔农常抱怨:“种桔树甜,打药水苦。”老师范崇科就把先进的动力高压喷雾器搬上了讲台,还印发800多份资料,课堂开起展示会,而且公布手机号码,24小时开通,俨然一条技术指导的热线;南汇西甜瓜培训教师倪秀红,又制作幻灯片又入户指导,吸引了许多非学员瓜农;金山农技推广中心的傅阿妹讲完课后,农民都很服气:“原来觉得种田没‘花头’,种来种去,产量就这么些,现在可真长见识。”

  ……

  课堂面授、现场指导,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中还有一项最难的远程教育课。打开电视机,老师只能在屏幕上,再生动不能面对面,再形象不能手把手,怎么才能让农民兄弟坐得住?

  市农广校远程教育办公室主任周松良坦承:“由于农民面广、量多,且培训师资不足,前年市农委建了由1个市远程教育中心、10个区县分中心、108个乡镇教学点组成的三级网络。起初,农民确实嫌枯燥,有的教学内容几乎没人看。后来我们努力做了些调整,看的农民越来越多,有时教室走廊都站满人。”

  什么方法这么有效?说来也简单,农民兄弟图的就是个实用。内容是在调研走访29个镇3271位农民后定的,再由高级职称技术员写讲义,农技推广专家严把关,实用性加权威性,如今还拍摄一些实际操作的图像,形象性也强了。

  周松良举了个例子:今年3月松江蔬菜技术推广站新引进一种番茄栽培法,如果成功,可一改从前病虫多、收获慢、品质不高的缺点,市农广校就全程跟踪拍摄,直观形象,农民兄弟爱看。“去年我们一共播出节目626小时,培训农民4.8万人次,其中食用菌养殖等节目已名声在外,远赴千里之外的云南培训农民了。”

  听金辉算三笔账

  “要是我能早些上‘专业农民’培训班就好了!”姚雪明一句话透出几分遗憾。

  果真?记者暗自揣摩:姚雪明可是正规大学本科生,上海交大农学院83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当过区畜牧局技术员,还在外企打了8年工,又早在6年前就办起自己的农庄,去年短短3个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者”培训能有多大魔力?

  农庄收入去年破天荒达80万元的姚雪明微微一笑,“我在经营方面几乎是零。原先,农庄的桃子都是我找工人拿出去卖。一培训我明白了,那样浪费时间,也浪费人力、物力,现在桃子都直接卖给中间商或是来团购的企业。还有,原先桃子都混在一起卖,现在我按老师说的,从中挑出品种优的,包得漂漂亮亮再卖,这样收入也增加了。另外,农庄的结构布局也不大合理,如果6年前我就参加了培训,那我不会光种桃树,还会拿出20亩来种葡萄,再拿些搞生态旅游,那今天的农庄就完全会是另一番景象啦。”

  练塘镇联农村里租用水面积最多、虾塘足有近60亩的金辉,则给记者细细算了三笔账。

  第一笔:以前为了高产,一亩水田至少投8万—10万尾虾苗,结果密度太大,虾苗“生存空间”过度拥挤,发病率反而高。如今通过专业培训,每亩少投3万尾虾苗,不但降低发病率,还节省成本200元左右。

  第二笔:以前为了省钱,用的都是便宜的饲料。现在用含蛋白质更高的饲料,虽然每亩要贵200元—300元,但虾苗长得更快,抢先一步上市,售价也更高。

  第三笔:以前虾塘消毒都用化学氯剂、碘剂,哪晓得什么微生物光合菌,现在都用这类“新玩意”,每亩成本高了300元—500元,但虾的质量提高很多,产值反多了近4000元。

  “我觉得,去年9月培训后,最主要的改变还是观念,这是长久的财富。”金辉说。

  今年培训“订单式”

  立竿见影,青浦区金泽镇“专业农民”金国珠,23亩鱼塘今年喜获单产翻番。皮肤黝黑的他诚恳表示:不知今年培训什么,他还想参加。

  今年培训“订单式”。市农委领导告诉记者:“企业可开出订单,我们培训,让已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在岗位上稳定下来;农民也可提出订单,我们培训,充分考虑多样化、多领域、多层面,让留下来的一线农民成为骨干,成为上海城市生态的守望者。”

  今年培训既要普惠也要聚焦。蔡友铭介绍:“着力提高培训层次,培训‘创业农民’200名、农业‘职业资格’和‘绿色证书’农民5000名,以及‘专业农民’再培训10000名。百名带动千名,千名再带动万名。”

  今年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青浦区农业技术学校校长阮凯基说:“去年偏重防病害等技术,今年起我们要加强农产品营销方面的辅导。”

  还有,继续建立“专业农民”培训档案,在网上公示管理;还有,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师资;还有,逐步提高办学层次;还有,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总之,从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际出发,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