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询广州房价迷局:"买房焦灼"首袭广州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15:03 金羊网-羊城晚报

  房价只是短暂暴涨,还是将彻底上扬?是马上入市,还是继续观望?买房,怕高位跟进;不买,怕房价再涨

  编者的话

  “忽如一夜春风来,大街小巷楼价升”。用这句话来形容广州人对眼下房价的感受
,恐怕再合适不过。虽然官方一再表态,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压虚高房价,但刚刚公布的中国社科院《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有关广州房价继续向上的预测,又给很多人泼了一盆冷水。多年以来一直游离于我国特大城市房价暴涨漩涡之外的广州,是否也踩上了房价骤升的同一节拍?市民买楼,是马上跟进,还是等等再说?

  探询这些“天问”,也许能助我们在这场房价迷雾中看得更清。本报为此推出“探询广州房价迷局”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垂注并积极参与。

  本报讯记者汪令来报道:五羊新城内某旧楼,从总价33万元涨到50万元,不到一年;天河公园旁某新楼,单价从9000元翻到13000元,只用了五个月……曾面对京沪深商品房天价而暗自庆幸的广州人,眼下正身陷房价飞涨的迷雾之中———这只是一次短暂的暴涨,还是房价彻底上扬的序幕?是马上入市,还是继续观望?一系列类似哈姆雷特式的“天问”,已让一些市民首次尝到比买不起房更难忍受的焦灼滋味。

  “高房价俱乐部”搭上广州

  仅仅在一年之前,在谈到房价暴涨和虚高时,大大小小媒体提及的高频词还是上海、北京、深圳。但细心的读者发现,自去年底起,这个“高房价俱乐部”多了一个新城市:广州。

  对大多数广州人来说,这个城市的高房价并不令人陌生,但基本上是回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很多大城市房价还在一两千元时,广州的商品房价格已抵万元。但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一路下挫,普遍缩水三四成。

  或许因为“曾经沧海”,即使在全国房价被认为普遍浮夸的近年,广州房地产仍显得不温不火,因而也被戴上从容和理性的高帽。不过,“跌价的理由各有不同,但涨价的原因却基本相似”,广州房价也在2004年开始触底反弹。而到2006年初,在经历了两年的10%以上增长后,出现了飞跃。据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网站最新统计,第一季度广州老八区的商品房成交均价为7361元/平方米,成交均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37%左右。而单价突破万元的新房,已似雨后春笋。

  “20万首期在市区无楼可买”

  “春江水暖鸭先知”。虽然很多人对广州房价暴涨这一说法并不以为然,但真正有发言权的,应是那些长期泡在购房一线的持币待购人士。

  沈小姐是广州一家主流媒体的记者,从去年国庆节开始,她和从事IT业的男友,一直为上班方便在市区买房而费尽脑筋。

  “我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至少看了60余处楼盘,对市区房价行情基本了如指掌。”她说,而这一过程无意中见证了广州楼市的“狂飙”。

  比如一开始单价才5000元的房子,现在转回去同一个小区的7000多元;比如,一开始时看到一些楼盘带装修,单价叫上4000元还有点羞羞答答,现在同样的毛坯房也直冲6000元;而更要命的是,现在市区新开的楼盘,朝向稍好点的,基本都是大套,价格自然不菲。

  新房太贵,沈小姐也想过买二手楼。但后来发现“忽悠”得更厉害———10年以下楼龄的,基本是参照附近新建小区的价格。她总结说,“现在拿着20万元首期,在市区几乎无楼可买”。

  “买或不买”令人焦灼不安

  虽然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入市的好机会,但沈小姐似乎并不后悔。真正让她烦心的,是眼下的决策:是忍痛买进呢,还是等等看会不会降价?如果立即买,节衣缩食也能对付,但如果下半年就跌了呢,那岂不是这以前大半年的时间都白等了?如果不买,接下来升得更离谱怎么办?

  事实上,沈小姐的烦心事也是令很多广州人焦灼不安的新原因。在办公室里,房价已成为一些白领之间“比当年谈超女”还要热心的话题;在差不多所有楼盘的网络社区中,跟帖者谈得最多的已不是一年前的建筑质量和小区服务,而是房价;更有趣的是,有些持币待购者在MSN上的名字,早已改为“我心仪的房子升至8000元”,且常常更新……

  “这样的购房心态,对习惯了长期温和房价的广州人来说堪称首次遭遇,可能比纯粹‘买不起房’更让人难受。”广州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副总监私下跟记者如是表示。但能不能买?没人能告诉你标准答案。“因为影响房价的原因太复杂,个人购房在不同时期的预期和承受力也会差得很远”。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