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追访大学生“村官”:“上任”后心理落差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11:24 人民政协报

  4月26日,重回母校的大学生“村官”和即将成为大学生“村官”的学生一共7人,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工作体验座谈会,讲述自己的“执政”初体验与感想。

  从“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到“选调生”,再到“大学生村官计划”,这些政策近年来受到大学生强烈拥护。在具体实行中,大学生是为基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还是成为基层的“花瓶”和“累赘”?去基层后,从大学生到“村官”,初“上任”心理落差有
多大?26日,这些问题在座谈会现场展开了热烈讨论。

  今年是北京市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第二年。2006年,在推出大学生“村官”新政策后,目前,北京市已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农科院四所高校招募了60名大学生“村官”,他们已于3月7日左右正式离校下乡。

  近两个月时间过去了,在进行自身角色转变的同时,大学生“村官”有话想说。对于立志去基层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迫切想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真实想法和基层生活,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为此举办了这一座谈会。

  “我是从京郊农村来的,在我们家乡,每天都是一些小事。从学校走向农村这个社会,有心理反差吗?反差有多大?我还想问,大学生你去能干什么?”大一学生王洪达问。

  “从学生到‘村官’,还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与想象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进村一个月了,虽然通过报道,大部分村民知道有大学生来了。但是只有在大家见一面的情况下,别人才算是第一次知道你来。这说明,农村还有许多情况需要我们去了解,然后才是干什么。”刘保平是2006年北京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他说自己心理落差不大。

  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昔日“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基层发生着怎样的蜕变?缺乏一定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带着大学专业知识去农村做平民百姓的“村官”,他们能做好吗?

  黄腾宇做“村官”有一年了,他说自己这一年的成绩只是“1”。“我们应该带着使命感去农村,不能持观望态度。在现实情况下,应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只做了100分的1分,但我坚持把这1分做好。”这位来自平谷区的“村官”说,“应该从小事做起,善于发现问题。尽可能给当地镇政府提供建议,并及时向社会回馈我们的信息。”

  陈金龙选择了去黑龙江省的基层,签约8年。他一脸平静地说:“开始这个阶段的‘心理落差’,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种锻炼。去农村,肯定有困难的地方,有苦的地方,但要坚持下来。”

  26日晚,记者与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二条街村大学生“村官”刘亚鹏联系上,他是2006年第一批去平谷区15名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接到记者电话时,他正在处理大棚草莓的事。

  “现在比较忙,活比较多。”他说,“3月7日去马坊镇,培训4天后正式上岗。这里吃的住的条件都很好,可以上网,村里交通很方便,和其他大学生‘村官’经常见面。”

  简要介绍后,刘亚鹏谈到心理落差说:“没来的时候有很多想法。刚下来,许多情况还不了解,肯定感觉跟原来想的有些不同,所以会担心原来的想法实现不了。但是农村的工作急不来,比如我做农业推广,首先要试验,至少需要一年时间。第一年成功了,第二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样做下来,需要三五年时间。”

  “五·一”黄金周,刘亚鹏打算去山东“考察考察”。“从学校那边了解到山东的一些信息,那边的农业推广做的不错。后来和书记说了,书记很支持。”他认为,做“村官”成功不成功没有绝对的标准,关键是带动农民致富起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