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汝信: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17:00 南方网

  时间:2005年12月15日晚

  地点: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

  主讲人:汝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主持人:尊敬的汝信教授、蒋斌副部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岭南大讲坛启动仪式和首场讲座即将开始。出席今天岭南大讲坛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的领导和嘉宾有: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研究员;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同志;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伟林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小敏研究员;还有其他的有关领导和老师,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岭南大讲坛是根据我们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的要求,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高层次公益性讲座,其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引导社会潮流。我们初步设想开设三个系列:一是前沿系列,由最具影响力的学问家、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来进行主讲;第二个系列是公众系列,内容以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为主;第三个系列是专题系列,面向特定群体的特殊需求,服务社会。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岭南大讲坛建立成为全省联动的一个网络,也成为我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品牌。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蒋斌副部长为我们做启动仪式的讲话。大家欢迎。

  蒋斌:我首先补充介绍一下,主持今天这个启动仪式的这位非常英俊的先生,是我们省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颜泽贤。

  尊敬的汝信老师,各位领导、各位同学,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共同举办的岭南大讲坛今天正式开讲了。省委领导对我们这个讲坛是非常重视的,今天本来是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要来参加启动仪式和致辞的,因为临时有特别重要的事件要处理来不了,特别委托我向汝信老师向在座各位领导、各位同学表示歉意。

  对于我们这个讲坛来说,我们感到特别荣幸的是能够请到汝信老师给我们做首场讲座,大家都知道汝信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二十年前我在中大读哲学系的时候看汝信老师的书,当时很多看不懂的,现在慢慢看懂了又不做这一行了。汝信老师是德高望重、造诣精神的老学者,这次他以75岁高龄冒着严寒来广州给我们做讲座,我们感觉特别的高兴也是很荣幸,这是我们讲坛的,也是在座同学的荣幸,我提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汝信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岭南大讲坛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新形势下顺应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顺应哲学社会科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新发展的要求而创办的,创办这个讲坛的宗旨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面向全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增进社会共识和社会理性,夯实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讲坛的讲者,将是我国和全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讲坛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社会公众,包括广大的大学生。讲坛的内容将包括人们普遍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国内外时政、外交等各个领域的问题,我们希望讲坛能够办出高层次、高品位、大众化、社会化、重交流、求互动的特色,从而使这个讲坛成为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成为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一个社会课堂,成为交流思想文化增进社会共识的一个高端平台。以此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掌握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要求,满足社学社会科学面向实际、联系实际、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深入群众、扎根群众的要求,满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亲密交流、双向互动的要求。

  岭南大讲坛今天是第一次开讲,还是一个新事物,我们要使它能够受到欢迎,成为品牌,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启动仪式和首场讲座得到了中山大学的领导包括在座各位同学的支持,中山大学是广东的最高学府,是我们广东学术交流、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希望这个讲坛能够借助中山大学这么一块宝地,从中山大学走向整个大学城、从大学城走向整个广东社会甚至走向全国,能够不断的扩大影响,在推动和促进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方面,在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和谐广东方面,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最后祝岭南大讲坛首场讲座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年轻的蒋部长给我们讲话。刚才蒋部长说了,我们将岭南大讲坛的首场讲座放在中山大学,是经过慎重的思考,外国的元首到中国来讲学,一般都是在北大、清华,有一个品牌,以后我想最顶级的学问家到广东来讲学,应该是在中山大学,大家说是不是这样?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小小的原因,因为咱们蒋斌副部长是中山大学的杰出校友,也当过老师,在这里。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汝信先生来我们岭南大讲坛做首场讲座。刚才蒋部长对汝信老师的情况做了一个说明。我现在对汝信老师的情况也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汝信先生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国务院学问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的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中国政治学会会长,现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世界文明大系》系列丛书的主编、东德科学院外籍院士、韩国启明大学的名誉博士。汝信先生的代表著作有《黑格尔范畴论批判》、《西方哲学和美学》、《美的找寻》,主编《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等等。汝信先生学术造诣深厚,在学术界德高望重,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汝信老师为我们做演讲,大家欢迎。

  汝信: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有机会能够参加岭南大讲坛的活动,而且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请我来担任第一次讲座,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荣幸。但是我要跟各位说明,刚才对我的介绍实在是过誉了,因为我没有这么大的学问。我来参加这次讲坛,是希望有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希望向大家学习,实际上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今后的讲坛能够有更好的讲演。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些思考。我对文化问题确实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但是因为我感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当然也有一些想法,所以我想讲出来跟各位探讨一下,供各位参考。

  今天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想介绍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研究一个文化发展的战略。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谈建设我们的先进文化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第三个问题,当前建设我们的先进文化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我感觉到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我们的文化发展战略,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里说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的是在于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我们要从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国家变成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国家,而且要将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先进文明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毛主席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要建设的蓝图,在这个新蓝图里政治、经济、文化是统一的,同等作用。而在马恩著作里没有将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来提,因而可以看到我们的领导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视。经过六十多年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很早就已经成功的跨越了新民主主义的阶段,现在正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但是我想毛泽东同志关于建设新社会的想法,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机统一的思想,还是我们一个指导原则。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全局性问题。只有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些年来,应该说我们国家的经济一直是在持续高速的发展,呈现了一派繁荣的局面,政治体制改革也在逐步的深入,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但是这个发展并不平衡,相比之下应该说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这个方面是大家都有突出感觉,感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文化建设提供更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支持。大家越来越体会到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因此这些年来,关于文化建设的研究和讨论成为了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是有客观原因的。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更快、更好的顺利进行,我想我们需要研究和制订符合我们国情的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发展战略受到大家的重视,还有一个国际的背景。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二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宣告终结,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主题。现在世界各国的角力不再是单纯的依靠军事和经济实力,而主要是综合国力的一种较量,文化是在综合国力里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不少国家的学者现在都认为文化的因素将在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始更加重视文化战略的研究。例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以鼓吹文明冲突论的美国亨廷顿教授,他认为冷战之后世界主要冲突的源,不再是经济或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国际冲突将主要发生在不同的文明之间,而不是在民族国家之间,所以他认为文明冲突是世界冷战发展之后的新的模式。在亨廷顿看来,政治和经济的因素是经常容易变化的,而文化的差异则是根本的根深蒂固的,所以世界不应该是以政治经济制度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分,而是应该按文化和文明的背景来划分,因为他认为未来世界的格局将取决于世界上几大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文明之间的分界线也就是未来的战线。亨廷顿正是从文明冲突不可避免的观点出发,提出他的文化战略,他特别指出中国的儒家文明必然会和西方文明之间发生冲突,而且按照他的说法,中国的儒家文明比伊斯兰文明更加危险,而且将来可能意思伊斯兰联手。

  亨廷顿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并不是研究中国文明的专家,他的文明冲突论在美国、西方学术界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在中国更是受到许多学者的广泛批评,但是他对于世界文化的格局和中国文化的看法,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上的偏见,不过有一点他对于文化、文明在国际格局、国际斗争中重要性的强调,并且把文化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认为文化至少是和政治、经济、军事同样作用,我想这个看法还是得到了我们的认同。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些西方的理论学家明确提出要以文化作为手段,推行他们的政治目的,主要是要使西方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要使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来指挥世界的政治秩序。例如在中国很有名气的霍夫兰,他认为政治和军事力量将不再是衡量国家实力的主要指标,文化价值观念和知识的控制将是未来世界争夺权利的焦点,也就是说谁随着文化成为主流,谁就在未来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另外一位外国的理论家,他认为在当今世界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能够在世界的中心位置,那其他的国家就自动的会向这个中心靠拢,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如果说能够支配国际政治秩序的话,也就自然会在国际社会中处于领导的位置。我们在国际政治斗争的建设中可以看到,这些不是理论家的空谈,文化价值观念确实在国际政治斗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在一些国家内多次发生的所谓颜色革命,他们往往是由文化来充当前锋的,所以我们对文化问题绝对不能等闲视之。客观说在西方学术界有一些人为了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制造舆论之外,也有许多学者对文化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特别是有一些学者,比如说美国的艾尼尔?菲尔,他们深刻的意识到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度矛盾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他们试图从文化的层面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病症,找出一条解救之路,有的从文化入手,对资本主义本身进行了相当深刻的批判。我们虽然不赞成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都归结于文化危机,但是我想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的西方社会以及西方社会的文化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此我想无论是从我们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说,或者是从国际斗争形势的需要来说,我们都需要研究和制订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关键还在于我们中国自己,只要我们能够建设起自己的强大有力的文化,就不仅能够大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可以在国际文化领域内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文化交流发挥和大国地位相称的文化方面的影响力。

  客观来说,我们现在的文化影响力是远远落后于我们的经济影响力,这个文化影响力当然落后于西方,西方现在还是现在世界上占有主流的位置,而且我们现在文化的影响力还比不上过去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时期的影响力,因为当时我们中国历史上文化辉煌的时期,对周边国家发生了很大的文化影响,而我们现在赶不上当时历史上的文化影响力。今天我们说的文化发展战略,首先要明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这个战略必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原则。我想我们制订文化战略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次是要解决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呢?我想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明确的表述,其中讲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述中,也更加精炼的总结了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经验,在其中就讲到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上面的阐述中,我想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么几点。

  第一点,我们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跟过去的文化形态有区别的一种新的文化,它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一种文化,而并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旧文化的复活或者重建。它是我们文化创新的一种产物,而不是说有一个现存的东西拿来就可以作为先进文化使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想创造这种社会主义新文化,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所谓多元化。第三点,这种新文化必须是我们中国的,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是扎根于中国的土壤,而不能是从外面输入,或者是从外国照搬过来。第四点,我想这种新文化应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的,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的,而是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这个特性就是开放的。第五点,这个文化又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民族应该是包含五十六个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现在很多人讨论文化问题,实际上讲中国文化,主要都是讲中国的汉族文化,汉族当然是中国中华民族民族最多的一个主体,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主题,这个文化不仅仅是汉文化,而且是复合的多元的文化形态,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贡献和特性,所以文化应该是整个民族的,费孝通先生说文化是多元主体的,是共同融合和创造出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应该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去创建、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建设新文化,是一个广大群众的事业,不是少数人的事,这里特别强调应该是大众的,这是大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也应该是为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服务,并不是为了少数人单独享受。比如说我感觉到过去我们谈文化的问题,很少考虑到大多数农民弟兄们的问题,这方面显然考虑的不够。最近中央发了一个专门的决定,非常重视关于农村的文化建设,这是很及时的,也是关系到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大事。第六点,我想最后应该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新文化,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了人的发展。

  我以为我们今天要研究文化发展战略,不能离开上面这几条,文化战略特别是要强调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一位荷兰的哲学家写过一本书《文化战略》,其中有一个提法很有意思,他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不仅仅是传统,而且是要去完成的一个任务,也就是说文化是有动态性的,更注重未来的取向。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见解,我是同意这种说法。我们要建设中国的先进文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而是一个不断在发展前进的文化,我们党的任务不仅仅是要领导文化建设,而且要始终把握住它前进的正确的方向。

  当然谈中国文化建设,绝对不能脱离我们当前的实际,因为中国现在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一点比较强度,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就是当前最大的实际。文化建设一方面因为是社会主义的,所以必须要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我们首先要把握住的。但是第二条,应该看到我们正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在谈文化建设时不能够超越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现在根本的任务,是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落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整个全部工作的中心。所以我想文化是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所以文化建设是否有利于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否能够适应我们当前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且为这个基础服务,应该成为我们考虑文化建设问题的一个出发点和检验我们工作的一个基本标准。为什么文化建设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呢?理由就是在这里。我有一位认识二十多年的美国朋友,他是非常热衷于提倡儒学的复兴,我曾经跟他说过,你说儒学的复兴首先是要考虑现在在中国大陆有没有这种现实的可能性,它能不能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来服务,要考虑这个现实的可能性,如果不能适应这个需要,到底它怎样能够复兴法。当然我说能够在美国复兴儒学,我是完全赞成,因为可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如果在台湾能够复兴儒学,也是很好的事。但是在大陆,要有第三期的复兴,确实要考虑一个现实,建设中国的现实社会,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理论学术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要在人民群众中作为我们整个文化的一个方向,有没有现实,必须要认真的考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其他的理论能不能解决中国发展道路,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建设和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

  这是第一个问题,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为什么有需要,今天怎样来考虑。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讲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理论基础。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文化为指导,理论基础到底在什么地方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必须根据这样的理论来进行我们的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是感觉到这是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得出的经验,也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议之后,又提出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针,要将这个方针贯彻和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不久前我们知道中央的五中全会又制订了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十一五”规划,因此我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也应该是作为我们从事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意见。

  以人为本这个提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且正式写进了我们党的决议,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上的突破。对于这个问题,过去理论界认识这个问题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想本来应该是“人”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之一,但是过去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人”的研究一度就成为一个禁区,好像一谈到人就是必然要否认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而加上种种的帽子。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情况有了好转,关于“人”的研究和讨论有相当大的进展,也出现了一些大部头的研究作品,应该来说我们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不尽一致的,但是基本上大家都接受了以人为本的提法,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其实我是感觉到特别是我们谈文化问题,根本离不开“人”的问题,我们说自然界可以说在一种程度上,他可以不依赖人的存在,但是我们说到文化世界,文化世界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人所创造的,怎么能够离开人呢?我们知道文化的定义确实是很多,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最早1971年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书中对文化下了明确定义以来,这一百的年来各种各样的文化理论是相当多的,有人统计说定义就有160多种,实际上还不止,大概有二三百种,但是不管怎样定义文化,总是不能够离开人去谈文化。中国古代说文化来自易传,观乎人文化为天象,我感觉到易传上的提法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当然今天中国文化的概念,还是从西方借用过来的,原来的意思是培养、栽培、修炼、教化,在西方起源于农业文化,作为一种植物的栽种和畜牧业的文化也就是动物的驯化,然后得到越来越多丰富的意义,而具有了现代的意义。文化的基本含义,是不是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指人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改造和优化,这么一种活动以及产生的后果,这是人自觉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改进自己的生存条件所创造的,这是文化,包括了物化的对象,比如说我们从地上挖掘出来的考古文物等,这都是人的文化成果。第二个方面,文化是人对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是人本身能够脱离原来的低下的野蛮状态而得到()化,这是应该说由人自己进行的以人本身为对象的一种活动,我们知道古希腊有一个字,意思就是教化,怎样使人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目的就是提高人本身的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含义,不论是前面一种含义,或者是后一种含义,都是从人出发,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离不开人。

  在文化问题上,采取以人为本的观点,这不能算是一种新的见解,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来说,也是早就有了文化学术方面的以人为本的说法。比如说像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就是以人为本的观点去看文化的,他最出名的就是将文化和文明做了一种区分,将那些带技术性、物质性各种外化的文化形态,他是将它叫做文明,将构成我们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精神性的内在的因素叫做文化。康德认为是我们人本身的某种本质的能力,文化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活力的体现。用他在书中的说法,他说文化就是由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能力的创造,这就是文化。康德的后继者佛续德也说的很清楚,他说文化是人改造外界事物的一种技能,获得和培养、发展这种技能,为了改变我们外在事物的形态,按照我们的概念去变更他们,据我看获得这种技能,就叫做文化。在佛续德看来,文化可以表现为无止境的,他说如果人被看作是理性、感性的生物,文化就是达到人的终极目的,达到完全一致的最终最高的手段,所以人只有通过文化才能全面的发展自身的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化是一种手段。但是他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更是改造外界事物的一种技能的发展,是一种文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化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归根到底就是离不开文化,这个看法应该说也是以人为本。

  到了黑格尔,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我感觉到他最明显的一条,他猜测到劳动在人的形成中起的作用,他认为人正是通过劳动去创造和获得一个对象,取得了一个技能,并且通过这样的过程改造自己,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具有自我意识的真正的人。他认为人的成长过程,是通过教化来完成,整个的过程也就是文化的发展过程。当然了,我们说黑格尔是唯心论者,他用唯心论的观点将这样的过程歪曲为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但是不管如何,黑格尔特别是在他的一些著作中,讲到人整个的发展过程,是跟文化密切相连的,基本上应该说还是以人为本的。

  在黑格尔死后,德国哲学家继续重视文化问题的研究,在这个方面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我们现在说的文化学,或者说文化科学,我想实际上在德国首先产生的。德国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特别强调了文化对人的意义,比如说有一个哲学家西蒙尔,他认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对象,因为人是我们自己唯一熟悉的,从一开始就要求完善的对象。所以他说文化本质上就是人类的一种完善。另外一个思想家卡西勒,在他的《人论》书中,很明确的将人看作是文化的动物,他认为人的主题活动的实现就是文化,人培育了文化,同时也在文化世界中成长和发展。他说文化的人是人的唯一的本性,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也可以称之为人类不断的自我解放的一个历程。像这些说法、这些思想,我认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肯定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以及世界上一切优秀思想成果的批判继承者,吸收借鉴和改造利用了西方哲学对人的哲学和理论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就是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上建立了自己关于人的理论,这个理论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西方思想家说马克思主义是不重视人的,心目中是没有人的,比如说沙特,我知道沙特在中国也有很大的影响,杀特就说马克思主义,将人完全隔膜在观念中,不注意活生生的人。我想沙特这些理论是没有基础的,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误解,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忽视人,而且始终将解决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在我们看到的马恩的一些经典著作中,虽然要直接找到以人为本这个提法是找不到的,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是贯彻在他们的著作里。当然当时马克思所面临的任务是要批判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是从批判的眼光来提出人的问题,比如说马克思讲对于现在的政治社会现实的批判,要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上来,而归根到底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最高本质出发。他又讲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所谓彻底是抓住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现实的人以及历史发展的科学,恩格斯明确讲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从这些话来,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人的,是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我认为恰恰证明他们没有忽视人,而且是以人为本的。

  其实我们去查马恩的著作,里面关于人的著述是很多的,当然我们看起来好像直接谈到文化的以人为本,这两个思想联系起来的,好像不是太多。但是我想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社会意识各种形势和意识形态时,都包含了文化问题,所以他们谈到人的问题跟文化问题应该间接的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要说以人为本,当然不能鉴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话,但是马恩的基本观点,我想还是应该作为我们很重要的理论根据。有两点,起码在马恩那里有据可查,这两点也是以人为本密切联系的,第一点马恩强调要以人作为我们研究的出发点,第二点要以人作为我们最高的目的,这两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都说的很清楚,这两条对于我们当前制订文化战略、建设中国先进文化都是非常重要,都是关键性的。

  第一点,将人作为出发点。我们在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话,任何人类的第一个前提,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就是必须将人作为出发点,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并不是一般抽象的人,也不是脱离社会的个人,而是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在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历史,同时注重实践活动的,所以马恩又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设想出来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说的很清楚,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实践中的人,马恩不仅仅是作为实践活动的人作为出发点,而且将人的需要放在第一点来考虑,认为生产满足人需要的资料就是第一个历史的活动,这个提法就关系到文化产生的根源问题。文化首先产生于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实践,反过来说这个需要又受到文化本身的制约,所以我们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又可以看到这样的话,马克思说所谓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范围一样,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多半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一方面人需要,是满足这个需要产生了文化,其次这个需要本身又是反过来受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文化水平的制约。

  第二点,以人为本的第二个含义,就是以人作为我们最终的目的,这关系到文化的目标。归根到底,文化的发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彻底解放,使人能够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一点我感觉到正是马克思主义比其他学术都优越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共产主义理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高的文化的境界,他的提出不仅是凭空想象,而是他们根据历史发展规律而科学的指明了通往这个文化境界的具体道路,在马恩的许多著作中已经谈到很多了,比如说《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等里都谈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要使人在集中能够认识和领会到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自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人,这是马克思的话,马克思也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跟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只有到那个时候,人才在一定的意义上最终的脱离动物界而成为真正的人,才真正完全的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如果我们说文化是使人脱离动物界的一个明显标志,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共产主义,应该说就是我们文化所追求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这里我们当然应该强调二点,第一点,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将人作为出发点,但是总是将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考察,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括。这一条跟其他的学术都不一样,因为其他的学术都是脱离人的具体社会关系去谈人的问题,这是一点不一样。第二点,应该强调马克思主义虽然非常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从来也不把文化看做是决定社会历史文化的背后的决定性力量,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整个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而文化则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的反映,虽然也对经济起巨大的影响和反作用。这是马克思的一条基本原理,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化,当然这不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中确实有一部分是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这一部分应该说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基础制约和决定的。

  最近我看到有一个新的提法,有一位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叫奥康那,他写了一本书叫自然的理由,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仅是影响文化,而且他们本身也受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他认为文化也对经济关系起了一个干预的作用。照他的说法,他说比如像美国、欧洲、日本,从生产力讲起来都是处于同一个水平上,但是为什么美国的资本主义、欧洲的资本主义和日本的资本主义,都有自己的特色呢?不一样呢?他认为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有文化的特性,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我感觉到奥康那的意见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但是他只是补充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使我们考虑问题更周到一些,这种经济对文化的决定,并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但是它并不能根本改变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说它虽然是文化 对经济基础有一个形成上的干预作用,有它的参与,但是并不能够根本改变文化从根本上讲决定的事实。但是这种观点提出,是我们在考虑历史唯物主义时可以考虑的,可以说的更全面和完善一些。

  今天我们要讨论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问题,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样也要紧紧抓住两头,一个是要抓住人是出发点,另外一点就是人是最终的目的。文化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是要满足人的文化需要,而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有全面的发展,要做具体深入的研究。我在83年时在人民日报写过一篇文章,对人的研究不要仅仅停留在概念上、书本上,不要抽象的去讨论人的社会性、自然性、阶级性、共同性、个性等,而要从实际出发,要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实出发去研究现实的人,也不要脱离当前的建设去抽象的谈人的需要,而是要去研究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人究竟需要什么。当时这个文章发表之后受到批判,有同志认为我不讲阶级性、不讲阶级斗争等等,但是我现在还是坚持这个看法,我感觉到我们现在要研究中国先进文化,也还是要研究具体的人,不要去限于抽象的阶级性、社会性等的讨论,这种讨论永远弄不清楚。我想很重要的就是要看到当前实际中,到底这个具体人的要求是什么,应该说是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现在还没有完,还在继续进行,人们生活总体上由过去的温饱型转入小康,社会结构、社会多个阶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利益、有不同文化的需求,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趣味、价值观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特别是我们刚才前面说到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像边远地区的兄弟少数民族,像进城打工的大量农民工等等,这些都是各有特点,他们都有不同的文化需求,他们的文化需求是什么,究竟怎样去满足,我想我们要讨论文化建设,就要考虑到这些具体的不同的人的文化需求。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要考虑这些问题。

  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题的多种经济并存并且互相结合发展的经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多元性是难以避免的,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原则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允许各种文化成分的存在和发展,以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这样一种文化建设,就可以满足我们当前的需要,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服务,更因为有不同的需求、有各种不同的因素存在,因此我们当然需要有一个和谐的问题,如果说大家都是一样,都是千篇一律,那就谈不上要需求什么和谐,正因为有不同的存在,所以有怎样争取和谐的问题,而要达到一个和谐社会,这必须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文化,关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应该成为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个理论根据。

  最后我想讲一讲当前我们的文化建设需要解决那些问题,面临那些挑战。要正确的解决两个老问题,什么老问题呢?一个是传统文化怎样能够进行适当的改造,跟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另外一个老问题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就是本土文化,怎样来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这是两个老问题,同时要面对两个新问题,要面对新的挑战,在新时代、新形势之下产生的,一个是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因为科学技术革命而带来的一些重大影响,这两个老问题和两个新问题,有时候是相互交叉、互相重合在一起的,因此即使是老问题我们也需要用新的视角去处理和解决。我们之所以说前两个问题是老问题,这是因为我们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救中国,使中国向近代化发展,不断的向中国我们古代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清理,同时又不断的向西方学习,企图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是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近代史上很重要的人物,王涛、郑观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李大钊、胡适、梁秀敏等等,他们都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当然像胡适这样的人,我们知道他对中国文化的评价非常低,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把中国说的一无是处处处不如人,但是客观来说,胡适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还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时代的进展,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反思和探讨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一直延续到现在,可以说他们的探索是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史一个主要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财富,也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资源。

  其实要从原则上、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本来从原理来说老早已经有了,列宁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那些自明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的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够完成这个重任。这是有针对性的,当时的苏联有一个文化的派别,就是无产阶级文化派,他们对过去以往的文化是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甚至提出来要打倒普希金、火烧博物馆,对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统统都要清理。列宁说这些话,是针对了当时这种情况而说的,但是我想这些话,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先进文化也还是很有启示的。可以概括为几点。一点认为新文化绝对不可以脱离过去的文化传统,而且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很明确的讲到这是合乎规律的发展,不是文化的断裂,而是文化的继续,是一种新的发展。第二点,他认为只有确切了解了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文化,所谓全部的文化,当然对我们中国来说也就是包括了古今中外,因为他讲的是全部,要了解了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文化,才能创造我们的新文化。第三点,他明确讲了要建设新文化,必须要对过去的文化改造,不改造那来就用也是不行的。马克思主义对待过去的文化,无论是中国的也好,无论是外国的也好,基本的态度是说的很清楚,但是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从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前苏联或者是在我们中国,以前在文化政策上都出现过比较大的偏差,都没有很好的尊早列宁所说的这些话来办。

  前苏联大家都知道,在苏联瓦解之前,我们看到到材料,比如像爱论堡回忆录或者是其他人的回忆录,当时我们看到之后感觉当时的苏联文化政策里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没有很好的执行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我们在中国都有切身的体验,最糟糕的是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现在我想我们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已经认真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已经彻底纠正了我们国内过去像文革这样严重的偏差。现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政策,我认为我们党的政策是很成熟的,当然并不是说问题不存在,但是我想不会再出现像过去那样大的偏差。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知道是博大精深,那个是世界公认的,是我们中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才能保持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这一点认识恐怕在我们学术界也没有太多的疑问。主张全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前所说的全盘西化论,现在据我来看,如果在我们中国有的话,也是比较少的了,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这样,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非常广,也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和成分,精华和糟粕都混在一起,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些因素是还有生命力,可以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吸收,那一些因素经过我们的改造和赋予现代的意义,我们还是仍然可以加以利用,又有哪一些因素是根本不能跟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而必须加以抛弃,现在的问题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当然不简单,是非常复杂、细致的一项工作,我想中国传统文化里,尤其是优秀的因素,可以说是超越时代,到今天仍然适用的。比如像变异和变革的思想、自强不息、刚健奋进的精神、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以及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爱好和平求和谐的思想,以及提倡仁爱精神等等,我想这些精神并不受时代的限制,在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的时候,完全可以应该保持和继续发扬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确实有一些腐朽和落后和现代社会不融的东西,这些东西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至今成为我们很沉重的一个思想的包袱,这些东西还是要不得的,比如说等级观念、特权观念、文化专制、愚民政策等等,这些东西应该说在中国也是有很长久的历史,而在文化中积淀下来的。这些东西我想对于我们建设先进文化,当然要辨别清楚,但是并不是这么简单,有的东西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据我知道现在在文化中有一些问题,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天人合一的问题,一些学者对天人合一的思想加以非常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但是也有一些学者他们告诉我,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详细的研究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感觉到天人合一这个东西有非常大的问题,有非常多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因素,不值得我们这么高的评价。像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都应该是自由讨论,只能通过百家争鸣,由讨论来解决,像这些问题确实需要非常认真,经过学术研究之后才能才能判断。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我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现在完全排斥外来文化的人,有的话恐怕也不多了,在学术界我听说绝对排斥外来文化的,这样的人现在也没有多少了。问题是对于外来文化,究竟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心态,怎样从外来文化中来吸收我们需要的东西。首先是对外来文化要有真正开放的心态和海纳百川的一种宏大气魄,要有对我们自己民族文化充分的自信和自尊。不怕吸纳和吸收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只要对中国有利,敢于像以前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中国实践证明,凡是在历史上采用开明对外开放的时期,也就是中国国力最强盛文化最繁荣发达的时期,我们现在老是说唐朝。有一个美国学者杰夫写了一本书《唐代的外来文明”,这本书很有意思,专门讲盛唐时期怎样通过文化交流来发展中国的文明,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非常壮观的场面,当时讲自由贸易、开放的政策,造成的一片繁荣的盛唐气象,这本书值得我们看一看,说明我们中国当时盛唐时期强大时候恰恰对外开放非常多非常好。

  不仅仅中国是这样,世界其他国家很多都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说阿拉伯文明,最辉煌的时期就是当时的阿巴斯王朝,那个时候也是最开放、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我们知道阿拉伯文明发展是非常快的,本来都是在沙漠里的游牧民族、游牧的部落,在很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发展成世界上强大的帝国,而且创造出当时非常辉煌的文明。阿拉伯文明怎样创造出来的?就是广泛采纳和吸收世界各国不同的文明而创造出来的。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现在有据可查的,有三大发明都是经过阿拉伯世界而传到欧洲的,阿拉伯世界当时是非常开放的,接受外面的文明和文化,自己做了二传手,向西欧做了非常好的文化影响。原来我们对伊斯兰的了解不够,认为阿拉伯文化是如何如何封闭的,其实要真正的认真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这样的,而相反是在中世纪,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现在巴格达打仗打的不象样了,但是当时巴格达是世界非常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光讲一个事情,比如说外国的造纸本事,就是从中国传出去的,是在公元八世纪的时候,中国造纸的本事就传到阿拉伯了,又过了一百多年,当时巴格达的书店光是卖店的就有一百家左右,这在古代世界里是绝无仅有的,文化非常发达,而且大量的人有私人藏书,到怎样的程度呢?有一些阿拉伯有钱人,有人搬家用了四百匹骆驼才将他的私人藏书搬走,可以想象有多少,当时阿拉伯的文化是相当发达的,这些都是有赖于改革开放。而且据说阿拉伯世界是非常注重翻译,有很多文献都是翻译成阿拉伯文保存下来,后来又传到欧洲,欧洲的希腊文化经过中世纪已经完全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讲一个笑话,据我知道翻译的稿酬,最高的就是当时阿拉伯,阿拉伯哈里王,是他们的统治者,他给他的首席翻译,所有的文化典籍都翻译成阿拉伯文,给首席翻译的稿费是拿等量的黄金来计算,翻译的稿子有多沉,就按照多少的黄金来支付,有一段时间因为稿费付了太多,国库都成了问题,发不出稿费,所以重视程度达到这样的。这说明了对外文化交流,对本国的文化发展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对待外来文化的吸收,要根据本国的情况和需要有所选择,这一条也是很重要的。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当代的法国年鉴学派的一个代表布鲁戴尔,专门研究文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最近有一本书,刚刚在我们国内出版,他就讲到文明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相互传播和借用,一方面要将自己的东西向外输出,另外一个方面也要借用其他的文化,但是这种借用也是有选择的行为,一方面要选择,一方面也要有拒绝的特性。因此有选择的来发展自己,对一些东西也要有拒绝,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稳定性,照他的看法,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用不能照搬全收,必须是有选择、有拒绝。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吸收外来文明绝对不能靠照搬,不能盲目模仿,而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要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和最广大人民的需要来对外来文化决定取舍,然后在吸收之后加以消化,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创新,使它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文化。几十年前陈应权先生就告诫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定要注意不能简单的输入和照抄外国的思想学说。中国老一辈的学者都是强调不能模仿外国。像陈应权先生等大家都知道,都是最精通东西文化的大师,他们对于我们的告诫我认为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前面说的是两个老问题。两个新问题,一个是全球化的问题,全球化现在闹的很凶,我们从电视上可以看到,一方面一些人在说全球化,另外也有反全球化的运动,应该说全球化的问题在经济上来说,始终是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消极的一面。不管怎么说,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了,符合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还是会发展下去,在文化上也有同样的问题,一方面我感觉到是有积极的一面,大大的加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便于我们互相吸收和文化上的融合。消极面也是非常明显,现在占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利用全球化的机会,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全世界。我感觉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也是一个危险,在也个问题上我认为在国内的学术界也有不同的意见,比如说对全球文化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全球普遍的价值观、普遍的伦理到底存在不存在,恐怕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一方面要看到全球化对文化发展有利的一面,同时也要警惕我们自己的文化安全。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们中国存在,像在一些西方国家,过去德国的前总理苏米特写了一本书,专门告诫经济的全球化对德国文化造成的冲击,德国文化也在美国优势文化的挤压下要丧失自己的特性。法国的总统希拉克也专门提出了文化的单一性对文化多样性造成的危害,也担心法国的文化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像法国、德国都是文化大国,都是经济发达的强国,连他们的领导都看到这样的危险,想要保持自己文化的安全,我认为我们现在中国究竟还是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在文化安全问题上应该要认真考虑,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要利用这个机会开展我们的文化交流,要尽量能够从国外的文化中吸收有用的东西,另外一个方面也要保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维持我们自己文化的安全。我想这个问题应该作为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考虑重点。

  另外一个问题,由于科技发展造成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问题,以前这个问题我们老是认为是西方问题,我们看到一些材料也是西方所谓的理论家像佛拉克学派等等,因为他们是对大众文化、对文化产业有激烈批判和揭露的态度,完全是否定的,过去我感觉到理论界对大众文化、对文化产业吸收了这些看法,我过去写文章,十几年前我也主张对西方文化的看法,我是接受了佛拉克学派的看法,我也认为佛拉克学派对大众文化、文化产业的批判是正确的,但是现在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这样,特别是结合我们中国当前的现实,这个问题有重新反思的必要。一个他们的批判,当然有他们的合理性,有正确的一面,所以要提高我们对大众文化、对文化产业的保护,特别是对西方的一些大众文化、文化产品保持清醒的认识,佛拉克学派完全是一种垄断的意识形态,表面看起来是对意识形态完全是为了文化娱乐完全是为了休闲的,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把一种意识形态强加于人,我感觉到现在对于大量涌入中国的一些大众文化、文化产品,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评价,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要看到大众文化对文化产业是跟先进的科技结合在一起,这是最好的一种普及文化、低成本的能够使最广大的群众,能够满足文化需要、能够享受到文化的一个手段。大众文化不能够完全的否定,文化建设里应该充分利用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贯彻我们社会主义的美德,问题是怎样用社会主义去占领这一块阵地的问题,而不是将这一块阵地随便让给西方的商人,关键还是在我们自己,我想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而且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也是在考虑到底怎样建立自己的文化产业,这些问题都应该重新的思考。

  我对这些方面没有做过认真的研究,过去思想上我主要是受西方理论家的影响,但是我认为现在这个问题应该进行反思。我们应该利用大众文化、文化产业非常有效的手段,想办法打入国际的文化市场,来扩大我们的影响,要努力创作能够代表我们自己先进文化的精品,利用大众文化、文化产业提供的手段,影响国外全世界广大的群众,这不仅仅有经济效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的扩大我们中国先进文化与世界影响。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做的相当的成功,韩国本来是一个小国,但是这些年来在大众文化、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跟大家大国相比,他们这个小国做的确实不错。

  上面我讲了关于中国建设先进文化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因为我对文化问题没有做过专门的深入研究,所以刚才说的这些东西,一个是没有理论,一个是也不成系统,只能说仅供大家参考,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教。建设中国先进文化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现在我们只能说刚刚开始在做,因为真正的中国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还正在形成,远远还没有定型,要真正发育壮大,起码要经过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文化建设绝对不是像盖一个楼一样容易,难度可能比经济建设还要难一些。经过多少年以后,我们

中国经济发展能够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时,能够基本建成真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那就很不错了,要实现这个宏大的目标,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自主创新,要创新再创新,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靠吃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老本,要靠这个老本来建设中国的新文化,当然我们要尽量利用,在这个基础上,但是关键还是要创新。也不能靠吃进口的洋面包,吃这个东西来我们的新文化也是不行的,只能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就是要在人类留下的全部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我们自己中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刚才介绍说我已经七十有五了,孔老夫子已经到了不予惧的程度了,怎么理解呢?我想就是不会出大格了不会犯大错误了,但是老是讲不予惧的话,也没有多少创造力,想创新的能力可能也没有了,我想真正要创造自己的先进社会主义新文化,主要是要靠先进的一代、年轻的同志,大家共同努力。我就讲到这里,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主持人:刚才汝信老师就建设中国先进文化问题做了非常系统深刻的讲演。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要向汝信老师请教的可以提问。

  现场提问1:汝信老师,你学生周国平一开始研究尼采的时候,你在文章中也说到准备研究尼采,但是因为不想在学术上对他有影响,所以你就放弃了对于尼采的研究。我想具体了解一下。

  汝信:这可能是周国平的一种误解,那个时候我对尼采也有兴趣,但是尼采不是我的唯一兴趣,那时周国平说做硕士论文想研究尼采,我跟他可以说是互相学习吧,我这个导师是做的不合格,我们两个人经常一起商量一起谈,有时候我们意见一致,有时候我们的意见也不是完全一致,我也给他提了不少东西,他有的意见接受,有的意见他有自己独立的看法,我感觉很好,但是不是说因为要让他做尼采,我就让给他做,不是这样的。到后来我的兴趣也不光是尼采,到后来我还是做了一点尼采方面的研究,但是没有像他这样下深入的功夫。

  现场提问2:汝信老师你好,刚才你有谈到韩国,认为很值得我们去借鉴,那么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汝信:现在学术界也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所谓韩流的影响,韩流的影响当然也要具体分析,到底为什么影响,特别是影响面这么宽,而且不仅仅是影响我们中国,比如说日本,日本的韩流影响绝对不亚于于韩流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韩国的大众文化、文化产业产品传入日本之后,我知道相当一批日本人对韩国的看法都有改变。到底是什么原因,国内的文章也有分析,实际上有同志跟我说,韩国这些文化产品所表达出来的这种价值观念,基本上就是我们中国过去的价值观念,就是人跟人之间的基本伦理关系,而因为我们自己这些年对这些问题太不注意,所以相反的大家感觉到在这个方面,精神上有一种缺失,恰恰韩国用一种比较通俗和容易使人接受的形式传达这样的价值观念,所以很多人看到很感受,有这么大的影响。

  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当然我们要表达的价值观念,跟韩流的价值观念当然不一样,但是我感觉到韩国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包括艺术形式方面也可以,它是适合我们中国东方人的审美观念。韩流据我知道在西方国家不行,就是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和日本,我们就可以接受,西方人就感觉到

韩剧里的节奏太慢了,西方人不喜欢,跟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审美的趣味这些都有关系。我们现在要搞大众文化,要搞文化产业,都要考虑到这些方面,那些东西是可以成功的,可以影响广大人民的。

  现场提问3:汝信老师,我感觉现在中国思想界一片寂静、死气沉沉,缺乏强有力的文化领袖和重大影响的文化作品,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国的辛亥运动,那时思想领域都是勃勃生机,你觉得我们现在这样的情况是缺乏环境还是缺乏人才,还是现在的环境导致了人才的缺失?

  汝信:当前的时代,我是感觉急需要我们产生文化巨人,有这样的时代上的需要,当然这需要有客观、主观上的条件。我想在座的同学中肯定就会出现伟大人,就在我们的中间。

  主持人:今天汝信老师从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就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是为什么当前要重视文化问题,第二建设先进文化的理论基础应该是什么,最后一个问题,结合现实问题,我们在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要迫切解决的两个新问题、两个老问题做了全面的阐述,我们大家都认为这个讲演、这个论坛做的非常好,系统性很强,特别是从理论上,可以说给我们做了非常详尽的古今中外、旁证博引的谈到了文化的问题,给我们大家勾勒出很清晰的关于文化建设的脉络和文化架构,从现实情况来看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有重大的意义,我提议大家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向汝信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汝信:我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谅解,另外就是欢迎大家批评。

  主持人:最后还有两个感谢,感谢中山大学的领导对本次讲坛的支持,也感谢出席今天论坛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今天首场岭南大讲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同步记录整理编发,如有疏漏,敬请原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