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学生就业高期望值怪圈透视:投入产出难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08:13 新华网

  新华网长沙4月28日专电 (记者陈黎明) 4月中旬,新一轮毕业生就业已近尾声,而对于许多工作仍无着落的大学生来说,递简历奔波的过程还远未结束。一方面是高校统计“就业率”,说毕业生心气高,把期望值过高列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期望值说”其实是学校在推卸社会责任。记者采访的一些专家认为,“高期望”现象有其内在原因,除了大学生应积极调整心态,目前学校的教育机制、企业的用人机制有可以反思的地方。

  投入产出难平衡:“高期望”说高不高

  记者近日在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采访时,相关负责人纷纷责怪大学生不能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中南大学作为湖南省高校的“老大”,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记者在该校的就业情况总结上也看到,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均被列为影响就业率的主要问题。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刘金祥告诉记者,到3月底,学校近万名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约为60%。学校一般本科毕业生签约工资为1500元左右,极少数较优秀的毕业生能达到2000元至3000元的水平。

  湖南师范大学的“金牌专业”中文系学生李丽娟告诉记者,今年1月以来,自己参加了10余次面试,但很少能进入第二轮面试。

  “学校和社会舆论总批评我们不愿去基层工作。但在学校组织的县市级学校专场招聘会上,我投了4份简历,只得到了一个面试机会。对于工作,如果在长沙地区,短期内我只希望不要低于1000元”。

  相比中南大学、湖南师大这样的“名牌”高校,更多没有学校牌子充当后盾的本科毕业生,更对“就业高期望值”影响就业的说法不满。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电广传媒系学生李洁思说,苦读16年,我现在的求职期望不过是找个单位领份工资,怎么也说是“心比天高”的高期望呢?

  22岁的李洁思出生于长沙市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5年前父母先后内退,目前两人每月只有800元的收入。一家三口为了节省开支,只得将自家房子出租,另外在近郊租用了一套小房子。李洁思给记者算了一笔自己的“劳动力成本账”:大学四年,每年学费6000元,加上1200元的住宿费和500元书费,每月至少也得300元的生活费,四年支出近6万元。

  “我是个好‘养活’的孩子,平时能省就省。高中时一年学费也得3000元,还有书费、资料费什么的。除掉生活成本,父母大致记了账,三年下来也是2万多元投入。”

  “我不知道8万元是父母多少年攒出来的,但我知道,父母已经没有任何积蓄。”李洁思的母亲身体不好,又患有神经性耳鸣,她只希望自己能赶紧找个工作分担家里的经济责任,起码能养活自己。

  “如果不考虑目前失衡的人才供求关系,一个大学生要求每月近两千元的工资确实不能算高。但我国就业形势又确实严峻,也需要他们积极调整心态,先求生存再谋发展。”刘金祥主任说。

  高校质量意识、市场意识有“欠缺”

  

  产品不合格,厂家负责任。“学生好比是学校教育模式的一个产品,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学校是不是也有责任呢?”李洁思说。

  她的看法难免偏颇,“学生”毕竟不能简单等同于“产品”。但大学生花钱接受教育,除了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外,将教育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也应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据调查,现在大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率不足30%,多数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的知识占有率和转化使用率偏低。专家认为,这些问题的后面,反映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及当前教育功能的缺陷。

  湖南师大中文系学生李超前说:“我的同学大多对高校教育感到失望。怎么学,学什么,主要都靠师兄们经验‘传宝’和自己摸索。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生规划、专业前沿趋势分析都缺乏基本引导。”

  李超前说,初高中学校还有升学率充当考核教学质量的标准,即使这个标准失于僵化、偏颇,起码还是有个要求。现在大家拼命争取挤进高校,但对高校、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考核、评定基本却属于“真空”地带。

  西北某大学毕业生向某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是国际金融,但老师用的专业教材有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版本。“100多人的班上课经常不到20人,本科毕业读研究生,回头就给本科生代课,这样的现象让我觉得上大学也不过是走个过程要个文凭。”

  李丽娟说,大家都说学生没经验,眼高手低。其实我们平时课时不多,最渴望的就是能有实习机会。但一没门路,二没机会,原本学校充当中介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成了难题。“比如,都说现在农村中小学缺人才,缺教师。如果学校出面,不难联系到愿意接受我们实习的单位。尽管如此,大学四年我们只有1个月的集中实习期,还得自己联系单位。”

  中南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刘泽民认为,高校教育确实需要增强市场观念。治学固然重要,根据专业特征制定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分析专业前沿形势,将就业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也是学校应该承担的教学责任。具体来说,包括引导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时加强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对自己所要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哪些是基础性的,哪些是实用性的,哪些具有市场价值,哪些具备转化条件,哪些需要深化,哪些需要转化,进而根据当前就业市场的热点和需求进行知识性就业。

   挑了再挑:企业“人才高消费”现象扰乱就业市场

  李洁思疑惑:“现在大学生就业找1000元的工作,高中生也是1000元的工作,怎么能体现大学生、大学教育的市场价值呢?”据近日

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发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劳动力过剩人数将达到1400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为413万人,比去年再增75万人。

  尽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实际上,供求失衡,就业的紧迫感和竞争的危机感,大大削弱了大学生的博弈力量。据湖南省人才市场统计,企业对成熟人才的需求约占总需求的七成以上,毕业生实战技能的缺乏使他们处于下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趁市”竞相提高门槛,明明本科生可胜任的工作,偏打出“硕士以上学历”等高要求。

  记者近期参加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长沙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招文秘起码要求本科学历。实话说,1000元工资既然能招本科生当然就不要中专生。”刘金祥认为,“能招高学历的,就决不招低学历”表面看是企业的趋利要求,实质上它可能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最初的人才分配市场上,研究生挤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中专生、高职生“饭碗”,到实际工作中,这些高学历人才可能因位置不合适、专业不对口,才学闲用、待遇不尽如人意等原因,两三年后积累工作经验,“羽翼渐丰”后,往往又开始跳槽另找门路。(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