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零距离接触全国劳模:20年后终圆大学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30日02:10 华夏时报

  -核心提示

  42岁的他在高中毕业24年后重返大学课堂,50分钟的课他只能坐20分钟,之后就会感觉如坐针毡;他,高二没读完却能将30页的英文技术资料很快译完,上大学后,他成为了劳模班的班长;她,13年如一日默默地凌晨两点上山割胶,从一名农家女成长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如今,他们共同的名字是“全国劳模”,他们共同的身份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的大学生”。

  他们是三个平凡的劳动者,他们各自不同的奋斗历程,诠释着一个真谛:劳动者是最光荣的称号,劳动模范是无数爱岗敬业的劳动者的代表,在“五一”节即将到来的时刻,让我们对劳动者表达敬意,同时从劳动模范们的成长轨迹中得到启示!

  从1992年至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已经走过了近14个年头。一批又一批国字号的劳动模范和来自不同行业的先进人物,从这个神圣的知识殿堂里汲取了继续服务社会的能量和营养。

  在200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劳模班”,与两位全国劳模和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特别的大学生活,聆听他们作为全国劳动者楷模背后的一个个平凡的故事……

  胡海洪

  劳模讲述1

  50分钟的课只能坐20分钟

  今年42岁的胡海洪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5届“劳模班”学生。

  老胡一眼看上去,很有一线工人的气质,虽然老胡告诉记者,他2003年已经被提拔为山西省太原煤炭气化总公司晋阳选煤厂车间副主任,但他的衣着和谈吐,却表明了他朴实的工作作风。高中毕业24年后,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又重返课堂,圆了他的大学梦,除了感谢组织,他的心情有些茫然:他担心自己跟不上课程,他发愁英语及不了格……

  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

  胡海洪离开学校是1981年7月,那一年他18岁,从太原铁路局第四中学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落榜回家。次年,太原市北郊化肥厂统一招工,他被招了进去,当上了一名电工,后来他调到了太原煤炭气化总公司晋阳选煤厂,一直干了20年电工。

  2004年8月的一天,已经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胡海洪,突然接到集团公司工会的通知,让他免试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劳模班”进行深造。他初听这一消息,既兴奋又忧愁。兴奋的是自己24年前没有实现的大学梦就要实现了,而且入学不用考试,学费不用负担;忧愁的是父母身体不好,妻子一个人操持家务太辛苦,而且自己离开书本24年了,他担心自己跟不上。

  集团公司工会主席钱春福几次登门给他做工作。对他说:“你不要和其他任何人比,只和自己比就行,4年以后肯定能学成。”钱春福的这句话给了胡海洪莫大的激励。

  睡前背单词是固定任务

  刚进入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学习时,看着身边三十出头的同学学习比自己轻松,胡海洪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多少年他工作都是站着的,突然让他坐下来听课,他很不习惯。50分钟的课他只能安静地坐上20分钟,20分钟后他就感到如坐针毡,无论如何也听不进课去,弄得椅子咯吱咯吱响。一下课,他总是第一个跑到楼道里抽烟。听别人说咖啡能提神,他先后买了两筒咖啡,喝后注意力果然比以前集中多了。

  “我原来的英语基础可以说只认识ABC。”胡海洪说,上中学时,他的英语成绩就差,现在又过了24年,大多数英语单词都忘记了。

  外语系副主任董教授给“劳模班”上英语课。从26个字母到音标,老师一个人一个人地对口形,直到全学会为止。

  为了学好英语,胡海洪把单词制成卡片,走哪儿背哪儿,每天睡觉前都要背完“任务”才睡。上学期期末考试,胡海洪的英语考了80多分。

  最近,胡海洪开始用中英文夹杂的方式试着给妻子发短信,他说这叫活学活用。记者在他的手机上看到4月19日他给妻子发的短信:“I love wife and son,我已回到宿舍。”4月24日,他又给妻子发:“Thank you wife,我们还在排练现场。”让人忍俊不禁。

  回家乘火车从来不坐卧铺

  胡海洪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也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不错的学生,来北京上学期间,不仅工资照领,每月还能领到厂里的平均奖金,加起来一个月1100多元。妻子和老胡在一个单位,一个月也能领1000元工资。单位一年能报销四五次回家路费,但老胡从来没有坐过一次卧铺,哪怕是坐夕发朝至的夜车。

  “企业培养了我,国家又投入这么多,让我接受大学教育,咱不能乱花钱,不能讲享受。”胡海洪说话时满脸真诚。

  去年9月,为了学好电脑课,胡海洪跑到中关村买了一台二手笔记本电脑,花了1900元。他说,不怕电脑旧,学习能用就行。

  劳模简介

  胡海洪,男,42岁,太原煤炭气化总公司晋阳选煤厂职工,先后获得了太原市特级劳模、中煤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荣誉。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宗敏

  劳模讲述2

  高中没毕业,大学当班长

  李宗敏是2005年的全国劳动模范,他那扎实的电气及计算机理论功底以及超强的英语翻译能力,让许多人十分惊讶。

  李宗敏当年高中没毕业就接班当了工人,参加成人高考时还是朋友给了他一张高中毕业证。如今,他成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6届“劳模班”班长。

  高二没读完就接班当工人

  李宗敏的母亲是一个农民,父亲在洛铜集团公司管棒厂当工人。1986年10月,在一所普通中学高二理科班读书的李宗敏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要么接父亲的班直接农转非当国有大厂的工人,要么走“独木桥”参加高考。

  为了保险起见,他听从了父母的劝说,父亲提前退休,他接替父亲成了管棒厂的一名电工。

  当时,李宗敏的工资是每月31元。

  李宗敏所在的班组负责车间电气仪表的调整工作,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种。然而,善学好问的李宗敏很快就胜任了本职工作。

  随着企业设备的升级换代和自动化程度的步伐加快,面对一台台进口的“洋”设备和难懂的英文资料,他深感理论知识的贫乏。于是,1992年,他报名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成为洛铜职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名大专班学员。报名时,无奈的他找到一位中学的朋友,这位朋友给了他一张高中毕业证。

  30页的英文资料两天译完

  李宗敏是自学成才者,他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

  “其实,在生产一线干活出色的人还有许多,我能当选劳模,就是因为善于动脑子。别人看到设备问题时可能仅仅想它为什么坏了,而我还要想它怎么才能不再坏。”

  李宗敏用了大量时间,自学完了高中英语,还专门钻研科技英语。一天,管棒厂4000吨油压机的一个全英文的技术资料,难住了施工人员。李宗敏拿着这个30多页的英文技术资料,用了两天的时间翻译出来后交给了安装人员。安装人员按照他的翻译说明,很快就对设备进行了安装调试。此后,他还多次登录英文网站查阅英文资料,为企业技改解决了不少问题。

  妻子流着泪送他上大学

  2005年4月30日,李宗敏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隆重表彰。

  同年10月,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劳模班”进行深造。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一直在默默支持自己的妻子时,一向要强的妻子第一次在他面前流下了眼泪。

  “我替你高兴!”这是妻子说的第一句话。

  “但我不知道咋了,心里空空的。你去北京上学,我一个人带儿子,你学到很多知识,而我却要在家又当妈又当爸……”妻子的话令李宗敏想了很多,在他心中,妻子付出得太多了,他对自己说,劳模的奖状绝不是他一个人的。

  当上班长处处助人为乐

  2006年3月1日,李宗敏走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不久,他担任了2006届劳模班的班长。

  作为班长,他总是对有困难的同学率先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中有人病了,他跑前跑后帮助买药找医生。但他自己的学习却一刻也没有放松。

  李宗敏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他来上学后,单位每月发600多元的基本工资,加上妻子的工资600多元,他感到生活捉襟见肘。记者看到别的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就问他打算什么时候买,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新的肯定买不起,买二手电脑也要两3000元,正犹豫着呢……”

  劳模简介

  李宗敏,男,36岁,河南省洛铜集团公司管棒厂职工。2003年,他被授予洛阳市十大能工巧匠、十大业务英杰的称号。2004年,他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2005年,李宗敏光荣地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徐兰香

  劳模讲述3

  “认真”二字成就劳模大学生

  16年前,23岁的农家女徐兰香和丈夫一起背井离乡,离开湖北老家来到海南,进入农垦新中农场成为了一名割胶工。出乎她意料的是,2002年,一直默默无闻的她被推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2005年她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并进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6级“劳模班”深造。

  学习之余,38岁的徐兰香牵挂最多的就是家中12岁的女儿……

  农家女成为一级胶工

  1990年,刚来到新中农场的徐兰香只是一名临时胶工。当时农场的临时工集中在一起练习割胶技术,徐兰香认为是最差的一个。由于技术掌握不好,她的割胶产量只有别人的一半。

  “掌握不了这门手艺,我就回家去种地。”徐兰香认为不管干哪一行,只要认真勤奋,就能干好。

  对于没有从事过割胶工作的人来说,很难想象割胶工的工作有多辛苦。海南白天气温高,而高温会降低胶树的产胶量。为了能够多产胶,割胶工必须选择一天中温度最低的凌晨工作。

  每天凌晨两点钟,徐兰香顶着露水,去农场12队的橡胶林里割早胶。万籁俱寂的胶林里,胶刀划过树身的声音传遍胶林,偶尔也会有一两声鸟鸣。徐兰香在这两种声音的伴随下,开始了她一天的劳动。这一干就到了早上七八点钟。

  经过苦练,半年后她成为了一级胶工。一年下来,她累计产胶12吨多,而一般的工人,年产胶只有四五吨。

  辍学20年终圆大学梦

  今年38岁的徐兰香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6级“劳模班”年龄最大的学生。

  1985年,上高一的徐兰香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中途辍学。从此,在她心目中,上大学成为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为了能继续上学,徐兰香哭过闹过,但最终仍不得不面对现实。20年来,徐兰香从在家务农到赴海南打工,风风雨雨走过来,上大学的梦却离她越来越遥远。

  2006年3月,徐兰香以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份被海南省推荐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进行深造,终于圆了她20年的大学梦。

  每天早晨8点钟,是大学的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而在过去,这时徐兰香刚刚完成自己的割胶工作。

  她坐在大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边全神贯注地听着教授的讲授,一边做着笔记,认真的态度已经被她从农场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上。

  学习最大的困难是记不住

  入学两个多月了,徐兰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记不住。由于年龄的关系,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一下课就都忘得差不多了。她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记住一些知识。

  然而,学院和老师对“劳模班”的关心让徐兰香渐渐熟悉和适应了大学生活。以前徐兰香很怕老师,觉得老师很威严,和学生之间有一种距离感。但来到这里之后,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处处关心学生,不但把他们分成快班慢班,进行单独辅导,还经常请他们去家里吃饭,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现在我已经把老师当成了我的大姐,可就是不好意思叫出来。”徐兰香笑着说。

  女儿的支持让我内疚

  正读初一的女儿是徐兰香的心头肉。可是这么多年,她却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常在孩子身边。

  如今,女儿已经能做饭给父母吃了,看见女儿这么懂事,徐兰香就越发感到心酸和内疚。“孩子像个小大人,我则是个不称职的妈妈。”

  12岁的女儿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变化,最需要母亲的教导和照顾。而在北京上学的徐兰香却无法守在孩子身边,她觉得对不起女儿。

  入学以后,徐兰香一给家里打电话,还没等她询问女儿的情况,女儿就先安慰她:“妈妈,你在北京生活还适应吧?那边比较凉,注意多穿些衣服。家里都挺好的,您不用操心,我会照顾好自己和老爸,您要安心学习……”

  劳模简介

  徐兰香,女,38岁,海南省农垦总局新中农场南坪分场23队职工。2000年,她被海南省妇联评为巾帼建功标兵;2001年7月被评为海南省十佳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03年七一又被海南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职工技术创新能手。2005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劳模班14年培养500多名大学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劳模班”属于成人教育,从1992年开始招生,是专门面向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全国三八红旗手举办的本科班。

  14年来,“劳模班”共有500多名劳模大学生顺利毕业,其中30人担任了各级工会领导干部,13人先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目前,在校劳模大学生共130多人,2005、2006届各35人。

  欢迎读者朋友对今天刊发的报道发表看法,同时敬请读者朋友提供身边值得关注的新闻线索,并通过华夏时报深度报道部电子邮箱muguang@vip.sina.com告诉我们。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及原作者。

  华夏时报深度报道部值班电话:010-59250319。

  欢迎读者浏览《华夏时报》深度报道部博客blog.sina.com.cn/m/shendu)。

  华夏深度论坛b288252.xici.net ⊙本报记者李国生实习生毛长志/文夏永/摄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