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做到了少投入多产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2日15:50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5月2日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在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透露,迄今为止,国家对载人航天工程投资了200亿元左右,这与美国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上的240亿美元和欧洲空间局研制阿里安-5火箭花费的100亿欧元相比,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真正做到了少投入、多产出。 中国对载人航天工程的投入情况如何,创新必须大投入吗?就这一问题,张庆伟指
在方案论证阶段,专家根据理论计算提出,载人火箭的可靠性指标从0.91提高到0.97,需要再进行27次成功发射的子样,其液体火箭发动机需要单台累计试车10万秒以上。在国家经济还不很富裕、对航天的投入也不可能很多的情况下,经过反复论证,最终我们通过已有的发射数据积累、补充高低温地面试验、提高额定工况等一系列办法,用尽可能少的投入,逐步逼近,达到了预定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方法的创新。 张庆伟说,还有,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没有花大价钱购买国外的一些技术,自主创新也创造了效益。迄今为止,国家对载人航天工程投资了200亿元左右,其中火箭、飞船两大系统花费占50%左右,共计研制、生产、发射了6发火箭、6艘飞船及其若干初样阶段的产品,还完善了相关的地面设备,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在北京唐家岭建成了国际一流的空间技术研制试验基地。这与美国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上的240亿美元和欧洲空间局研制阿里安-5火箭花费的100亿欧元相比,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真正做到了少投入、多产出。 另外,创新的成果要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据有关统计,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航天技术正服务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载人航天工程的直接效益、带动效益和辐射效益以及折射出的产业链也已达到了数百亿元的规模。当然,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与发达国家比,我们还有相当差距。我们还必须下大气力,加快航天民用产业的发展,继续提升高技术产业化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