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承认长江中下游崩岸与三峡蓄水有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3日11:05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专家承认长江中下游崩岸与三峡蓄水有关(图)

“天字一号”段崩岸产生的裂缝。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三峡工程总是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徐斐的案头放着十几家海外媒体驻京办的采访申请,吸引他们前来的直接原因是三峡大坝即将全面完工。预计5月25日,右岸大坝建成,历时八年建设的三峡大坝整体完工。

  但本报记者的目的不仅于此,自2003年三峡蓄水以来,三峡工程的生态和环境影响一直是牵动世界的敏感神经,传言、怀疑和揣测纷纷涌来,长江下游城市天气的异常、九江的
地震等等都与之扯上了关系。最近的一次联系则是长江湖南段干堤的强烈崩岸,岳阳市长江修防处的人员把三峡工程蓄水后,清水下泄放在了崩岸原因之首。在长江流域汛期将至的5月,这一问题备受关注。

  1986年和1987年先后来到宜昌,进行工程建设筹备的三峡总公司科技管理部陈永柏处长和枢纽管理部胡兴娥处长,在总公司内被称为环保专家,4月25日下午,他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详细回答了三峡工程带来的长江泥沙变化、三峡库区水质、地震监测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问题。胡兴娥处长坦承:崩岸的产生确实与三峡蓄水后下游江水含沙量减少有关系。

  疑虑一:岳阳江段崩岸

  辩护词:长江本身含沙大幅减少

  记者:前不久,长江干堤岳阳段部分段发生严重崩岸,有报道称原因是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后,下泄江水泥沙含量下降导致挟沙能力增强,下荆江河床冲刷严重。这个说法是事实吗?

  胡兴娥:三峡工程建成后确实减少了大坝下游江水的含沙量,使冲刷加剧,从而造成一些崩岸。但江水含沙量的减少不仅仅是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主要原因是长江本身水流含沙量的大幅下降。我这里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宜昌站监测年平均输沙量达到5.1亿至5.2亿吨,上世纪90年代后减少了25%至29%;1991年至2002年年均输沙量为3.91亿吨,而2003年至2005年这一数量减少了50%。按照三峡库区40%的排沙比计算(也就是60%的沙子沉积在库区,40%的沙子排到下游),大坝下游的含沙量只有以前的两成。

  记者:难道长江变清了反而不好?

  胡兴娥:这就像溶解度一样,可以打个比方,沙子是溶解在江水中的,江水中的沙子要达到一定的饱和度,现在水清了,饱和度不够,就需要溶解更多的沙子,于是挟带河床、河岸的泥沙,造成冲刷,有些地方就会把护岸的下部基础冲深冲掉,造成崩岸。这个矛盾很有意思,一方面我们保持水土,使河流去浊还清,减少泥沙,但暂时又出现崩岸问题。

  记者:江水是怎么变清的?

  胡兴娥:一是上游的水土保持有效,一些25度以上坡度退耕还林等措施确实使植被恢复了很多;二是长江上游如嘉陵江的一些梯级开发,使泥沙下泄减少;三是长江干流和支流上的采砂现象比较严重。宜昌至沙市河段年均采砂量约在2000至3800万吨。

  记者:从监测显示看,此次大坝下游的冲刷主要集中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且比预计来得早,偏严重,这是什么原因呢?

  胡兴娥:这与荆江河段本身的条件有关系。1998年、1999年大洪水之后,受洪水冲刷和江湖关系调整等因素,荆江局部河段河势变化就较为剧烈。冲刷显得比预计来得早且严重是因为原先我们计算采用的是六七十年代的沙量,得出总体的冲刷量在0.80亿吨左右,现在的数据接近1亿吨。但这个说明不了大问题,实质上没有量级上的差别。

  疑虑二:泥沙淤积

  辩护词:泥沙淤积比预计减少

  记者:三峡工程建完后长江下泄的泥沙减少了,是不是意味着淤积在库区内的多了呢?

  胡兴娥:你上午去了现场可以看到,目前不论是库区内的水还是下游的水都是绿的。

  从监测看,2003年6月至12月入库沙量是2.08亿吨,2004年6月至12月入库沙量是1.66亿吨,2005年是2.52亿吨。前面说过三峡工程蓄水三年排沙比平均是40%,就是六成的沙沉在库区里,四成的沙排到下游。这个情况比我们设计阶段的预计值还要好,水库泥沙淤积情况比预计有所减少。我们初步设计的结论是头十年排沙比最大不到34%,也就是至少要有66%的沙在库里,现实运作证明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峡工程采用“蓄清排浑”方式,汛期6月至9月(来水量占61%,来沙量占84%)将水库水位降低,泥沙通过23个泄洪深孔排至下游,非汛期的10月至次年5月,水库蓄水。

  记者:这对下游的洞庭湖,包括长江口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胡兴娥:泥沙量减少对于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是有好处的,它们的淤积会减缓。1998年洪水流量不大却淹了很多地方,重要原因就是洞庭湖等湖泊泥沙淤积,库容减少。

  疑虑三:九江地震

  辩护词:它们根本不是同一地质板块

  记者:去年九江地震时,网上立即就流传,这一地区本没有地震史,是三峡工程建设后引起的,听说监测到很多小的震动。

  胡兴娥:其实九江和三峡根本就不是处于一个地质板块的。我们的台网精度相当高,零级左右的地震都可以监测到,从坝前至巴东是重点监测区,从巴东往上游至奉节是一般监测区。

  从2003年6月份至今,三峡地震监测台网监测到2200多次小震,这听起来好像很多。但事实上这2200多次小震包括很多类型:一种是以前一些煤矿采空区进水后触发的坍塌带来的矿震,特别是湘西河沿岸留下了一些煤矿,很多都挖到了地下100米深,蓄水后就易塌,在1997年蓄水前,我们曾录得一千多次这种矿震呢;第二种是岩溶洞中发生的岩溶暴,这是地质上的一些小灾害。当地居民称岩溶洞为天坑,这些天坑在雨季容易发生坍塌,带来微震。附近的居民在春天都会经常听到闷响。

  此外,三峡水库属于河谷性水库,它对地壳的结构不会有很大改变,不同于湖泊式的水库,湖泊式水库对地壳的应力比较大,容易产生结构性的地震。

  疑虑四:下游升温水质变化

  辩护词:气候是一种长期的变化

  记者:去年以来有一种说法,重庆、宜昌的雾天增多,长江下游一些城市高温,这与三峡工程的建设有关,这种说法成立吗?

  陈永柏:气候是一种长期变化,一年的数据不能说明什么,重庆本来就是出了名的雾都。作为峡谷河道型的水库,对局部气候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是非常有限的。

  记者:关于水库的水质也有很多传言,有的说是五类,有的说是Ⅱ类至Ⅲ类,水库存的水质究竟有什么变化呢?

  陈永柏:外界报道的水质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类别,主要是评价参数不一致。从1996年至现在的监测显示,水库水质总体上没有发生变化,在Ⅱ类至Ⅲ类间,有些指标如有机物含量有所改善。

  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三峡水库的水质,但水库本身是没有污染的。按照法律,地方政府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我们没有监督的权利。目前国家规划投资392亿元用于库区和上游水污染治理,规划修订工作正在开展,费用有可能增加。

  记者:有没有出乎你们预计的情况发生?

  陈永柏:目前还没有,都在此前的预测评价之中。三峡库区目前还在围堰蓄水运行期中,今年下半年将进入初期运行,蓄水水位也将上升到156米。

  记者:此前有媒体报道过库区垃圾漂浮物的问题。

  胡兴娥:去年有媒体报道重庆50万立方米的垃圾留在库区,这个报道并不正确,照片也用的是2003年的,这种做法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探访“天字一号”崩岸现场

  2月22日事发的那天早晨,当张国胜在例行的巡岸中发现华容县洪山头镇桩号25+430至27+280段的长江外洲发生崩岸的时候,他并不觉得惊讶也没有当成大事,因为崩岸对于素有“九曲回肠”的长江荆江河段来说实在是太平常了。

  他似乎也不能理解,当“天字一号”河段和三峡工程这个充满了新闻关注度的字眼联系起来后,一切都会随之改变。

  位于洪山头镇的“天字一号段”是长江干堤湖南段的起始之处。长江湖南段全长163公里,沿江有一线长江干堤142公里,都在岳阳境内。

  记者来到现场时,张国胜正指挥抢险。虽然一直下着雨,但他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告诉记者,“冲得最深的地方大约有-28米。估计总共要抛7万多立方米的石头下去。”

  水下抛石固脚是治理江河崩岸的一种有效措施。人们事先通过水下回声仪测量出水下地形,然后通过计算,用石块把崩岸地段从深泓到岸滩均匀抛成一定厚度的块石层,以增加其抗冲刷能力。岳阳长江修防处的总工程师胡世忠告诉记者:“天字一号段目前抢险工程已经完成了70%左右,预计5月中旬将全部完工。”

  荆江段成崩岸重灾区

  崩岸顾名思义是河岸的坍塌,与珠江广州段堤岸与江水直接相拍不同,长江大堤下并不是直接的江水,而是一片沙洲,专业人士称为“外滩”。崩岸发生的地点就是“外滩”与江水相连的部位,简单理解为江岸。从现场看,坍塌的江岸大约有600多米长,最宽的地方有10多米,目前仍留有明显裂缝,几棵种在外围的意杨树也随着坍塌的岸斜向江边。这些沙洲一头连着江水一头又连着长江大堤,如果险情不控制的话,崩岸就会加剧,从而威胁到长江大堤。

  胡世忠告诉记者,在1998年国家大规模治理长江大堤后,岳阳段干堤一直状况良好,但这几年特别是2002年后长江岳阳段的崩岸现象趋于严重,今年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目前统计到总共有6处发生崩岸险情,集中在华容县天字一号河段、新沙洲河段、洪水港河段、荆江门河段等河段。

  胡世忠分析强烈崩岸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后,清水下泄,下泄江水泥沙含量下降导致挟沙能力增强,对下荆江河床冲刷严重,此外,河道加宽工程,在消除表层黏土后,也使河岸抗冲能力减弱,崩岸加剧。

  而现场的水利工作人员似乎都已经对崩岸见怪不怪了,他们告诉记者在荆江河段每年都会发生崩岸。一位老水利人员让记者踩一踩沙洲,记者发现踩在沙洲上松松软软的,鞋子上立即沾上了很多细沙。他告诉记者:“长江中荆江河段最容易发生崩岸,因为荆江河段分布着广而厚的疏松沉积物,现在的河道就是发育在这些沉积物上的。沉积物疏松易冲,最年轻的沙洲形成不过几十年,在这种情况下清水冲刷加剧,河势恶化,就会接连发生崩岸险情。而长江其他河段一般都是土岸,不容易产生冲刷。”文/图记者邱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