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助推科研跻身“世界舞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5日08:30 解放日报 | |||||||||
前不久,上海“科教兴市”首批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风洞中心开工,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跳槽”同济的杨志刚担纲主要负责人。“风洞研究是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金钥匙’,能投身其中,我觉得非常幸运!”放弃了在通用的高薪职位,放弃了经常换新车住高级双层别墅的享受,举家落户上海,来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无怨无悔。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全体劳动者的创新劳动,科研领军人才是创新劳动的“
引进人才“投其所好” 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最需要什么? 2004年夏,杨志刚在上海短暂逗留,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发出邀请:“我们有建风洞的打算,你愿意来吗?”“只要申请到项目,我就来。”四个月后,项目获准,杨志刚在美国开始递辞呈、卖房子,对回国后的报酬待遇问题丝毫未提。 “就好像武林中人收到华山论剑的英雄帖”,杨志刚解释当时为何作此选择。全世界只有十来个风洞,作为空气动力专家能够参与建设,无疑是对自己能力的极大挑战。 上海交大有关领导的体会是:10年前,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待遇问题通常是双方商谈的重点。如今,国内高校经济实力提升,科研体制更灵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一流人才更看重的是“我的舞台有多大”。 引进人才“投其所好”。交大医学院的臧敬五教授,曾任职于世界一流的美国贝勒医学院,为了“争取”他,交大医学院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己的发展态势:在人类基因组学、组织工程学、发育生物学、模式生物学中,学院已确立起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竞争中频频冒尖,这种“生长”速度令海外科学家心动。臧敬五是本市医疗系统历年引进人才中,第一个拥有美国执业医生资格、拥有正教授职位的人才。 让“池塘”更有魅力 尊崇创新人才、激励创新劳动的氛围在上海高校越来越浓厚。 臧敬五教授“投奔”交大医学院,还有一段故事。他曾以“鱼和池塘”为题,写了篇英语短文,发E-mail给陈竺院士。 文中,他把自己比作鱼,把他学习和工作过的三个地方———中国、比利时、美国比作池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出国留学、工作,觉得在国外的“池塘”游得很欢畅;如今中国这片“池塘”越来越有魅力,令“鱼儿”向往。陈竺赋词回应:“经纬人间事,最贵为相知。海阔江清迎君归,鱼跃正其时……” 上海高校为“鱼儿”营造宜人“池塘”。34岁的封东来教授,是复旦近年来引进的重量级人物之一。还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封东来就已进入复旦“视线”。尚未拿到博士学位证书,复旦就抛出“绣球”。封东来一获得博士学位,复旦引进工作马上启动,所有程序20天全部完成。 人才来了,如何留住?上海高校给予宽广的施展天地。复旦12个“985”科研平台全部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领军人物在符合学校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还享有“特权”:可自主决定人员招聘,自主设立岗位,自主决定个人薪酬上下浮动等。 高校从细节入手服务科研。交大生命科学院院领导的“两年三迁”传为佳话。院里引进邓子新、周秀芬两位优秀人才时,缺实验场地。院领导带头,党政干部从300平方米的办公室搬到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房间,十几个人“扎堆办公”。腾出的房间装修一新,给两位科学家大展身手。后来,引进贺林教授时,也少一块实验场地。于是,党政办公室再搬。这回搬得更艰苦,大家在一个20多平方米的阁楼房里蜗居了很长时间。 前不久,封东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授奖大会上,封东来感慨,越来越感到回国是自己人生的正确抉择。目前,他正主持建设上海光源上的复旦光束线,这将是我国大学在这一国家大科学装置上建设的第一条光束线。这样的项目是他留在美国的同学没有机会做的。 借力跻身“世界舞台” 领军人才投身上海高校的创新天地,产生源源不断的“衍生效应”。上海财大2004年7月引进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田国强任经济学院院长,不到一年半时间,已有11位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等的优秀博士来到财大经济学院任教。来自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龚关博士,原先准备在美国找工作,与田国强多次交流后选择了上海财大。他说,“田教授的学术能力,以及他对经济学院今后发展的规划令人动心。” 一个领军人才撑起一个学科。田国强教授为财大经济学院规划了“蓝图”:3年内引进30位“海归”,充足、高质的教师队伍带回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课题,提升教育科研实力。这学期,已到岗的11位教师为学校五大学院的800多名研究生开出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等高质量课程。在科研领域,一批海归人才各有专攻:杜宁华博士,专攻在国内尚属空白的实验经济学;冯帅章博士,将着手建立国内首个大型数据库调研中心…… 领军人才助推上海高校科研跻身“世界舞台”。华东师大为邀请校友、国际著名基因工程学家钱卓加盟,在资金有困难的情况下,斥资100万美元建实验基地,还设立“杰出校友基金”,为他在国内外开展研究提供资助。由于钱卓加盟,华师大拥有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臧敬五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重量级创新成果频频,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为全球瞩目:去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研究获重大进展,为治疗该疾病找到了临床手段和药物靶点;之后,又在多发性硬化的免疫病理机制方面获突破性进展,为设计更有效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报记者彭德倩徐敏 前不久,上海“科教兴市”首批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风洞中心开工,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跳槽”同济的杨志刚担纲主要负责人。“风洞研究是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金钥匙’,能投身其中,我觉得非常幸运!”放弃了在通用的高薪职位,放弃了经常换新车住高级双层别墅的享受,举家落户上海,来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无怨无悔。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全体劳动者的创新劳动,科研领军人才是创新劳动的“引擎”。近年来,上海高校加大从全球范围引进领军人才的力度,营造良好环境让人才感觉“如鱼得水”,科教兴市启开一片新天地。 引进人才“投其所好” 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最需要什么? 2004年夏,杨志刚在上海短暂逗留,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发出邀请:“我们有建风洞的打算,你愿意来吗?”“只要申请到项目,我就来。”四个月后,项目获准,杨志刚在美国开始递辞呈、卖房子,对回国后的报酬待遇问题丝毫未提。 “就好像武林中人收到华山论剑的英雄帖”,杨志刚解释当时为何作此选择。全世界只有十来个风洞,作为空气动力专家能够参与建设,无疑是对自己能力的极大挑战。 上海交大有关领导的体会是:10年前,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待遇问题通常是双方商谈的重点。如今,国内高校经济实力提升,科研体制更灵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一流人才更看重的是“我的舞台有多大”。 引进人才“投其所好”。交大医学院的臧敬五教授,曾任职于世界一流的美国贝勒医学院,为了“争取”他,交大医学院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己的发展态势:在人类基因组学、组织工程学、发育生物学、模式生物学中,学院已确立起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竞争中频频冒尖,这种“生长”速度令海外科学家心动。臧敬五是本市医疗系统历年引进人才中,第一个拥有美国执业医生资格、拥有正教授职位的人才。 让“池塘”更有魅力 尊崇创新人才、激励创新劳动的氛围在上海高校越来越浓厚。 臧敬五教授“投奔”交大医学院,还有一段故事。他曾以“鱼和池塘”为题,写了篇英语短文,发E-mail给陈竺院士。 文中,他把自己比作鱼,把他学习和工作过的三个地方———中国、比利时、美国比作池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出国留学、工作,觉得在国外的“池塘”游得很欢畅;如今中国这片“池塘”越来越有魅力,令“鱼儿”向往。陈竺赋词回应:“经纬人间事,最贵为相知。海阔江清迎君归,鱼跃正其时……” 上海高校为“鱼儿”营造宜人“池塘”。34岁的封东来教授,是复旦近年来引进的重量级人物之一。还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封东来就已进入复旦“视线”。尚未拿到博士学位证书,复旦就抛出“绣球”。封东来一获得博士学位,复旦引进工作马上启动,所有程序20天全部完成。 人才来了,如何留住?上海高校给予宽广的施展天地。复旦12个“985”科研平台全部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领军人物在符合学校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还享有“特权”:可自主决定人员招聘,自主设立岗位,自主决定个人薪酬上下浮动等。 高校从细节入手服务科研。交大生命科学院院领导的“两年三迁”传为佳话。院里引进邓子新、周秀芬两位优秀人才时,缺实验场地。院领导带头,党政干部从300平方米的办公室搬到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房间,十几个人“扎堆办公”。腾出的房间装修一新,给两位科学家大展身手。后来,引进贺林教授时,也少一块实验场地。于是,党政办公室再搬。这回搬得更艰苦,大家在一个20多平方米的阁楼房里蜗居了很长时间。 前不久,封东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授奖大会上,封东来感慨,越来越感到回国是自己人生的正确抉择。目前,他正主持建设上海光源上的复旦光束线,这将是我国大学在这一国家大科学装置上建设的第一条光束线。这样的项目是他留在美国的同学没有机会做的。 借力跻身“世界舞台” 领军人才投身上海高校的创新天地,产生源源不断的“衍生效应”。上海财大2004年7月引进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田国强任经济学院院长,不到一年半时间,已有11位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等的优秀博士来到财大经济学院任教。来自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龚关博士,原先准备在美国找工作,与田国强多次交流后选择了上海财大。他说,“田教授的学术能力,以及他对经济学院今后发展的规划令人动心。” 一个领军人才撑起一个学科。田国强教授为财大经济学院规划了“蓝图”:3年内引进30位“海归”,充足、高质的教师队伍带回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课题,提升教育科研实力。这学期,已到岗的11位教师为学校五大学院的800多名研究生开出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等高质量课程。在科研领域,一批海归人才各有专攻:杜宁华博士,专攻在国内尚属空白的实验经济学;冯帅章博士,将着手建立国内首个大型数据库调研中心…… 领军人才助推上海高校科研跻身“世界舞台”。华东师大为邀请校友、国际著名基因工程学家钱卓加盟,在资金有困难的情况下,斥资100万美元建实验基地,还设立“杰出校友基金”,为他在国内外开展研究提供资助。由于钱卓加盟,华师大拥有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臧敬五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重量级创新成果频频,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为全球瞩目:去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研究获重大进展,为治疗该疾病找到了临床手段和药物靶点;之后,又在多发性硬化的免疫病理机制方面获突破性进展,为设计更有效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