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支教西部:为希望打开一扇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5日09:50 海峡网-厦门日报

  ——记厦大支教队员的别样青春

  编者按

  今年3月,本报关于支教西部的志愿者小柯的报道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也勾起了一群“老”支教者对那片黄土地刻骨铭心的回忆。他们曾经追求过,也曾经迷惘过,而如今,
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支教西部,为希望打开一扇窗!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一群支教人,试图记录下他们的心路历程,为读者展示别样的青春风采。

  2005年8月,第七届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开始了赴宁夏支教的征程。此前,已经连续五年共三十几名厦大研究生陆续前往那个一般人眼中的“穷乡僻壤”,他们经历过,他们怀疑过,他们也思索过……然而,支教人最初的梦想并没有改变,永远都会有那么一群热血儿女,不断地融入这沸腾的青春中。

  长途跋涉,挑战艰苦生活

  2004年8月2日上午,第六届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乘坐火车到达西安。来不及吃早餐,大家又急匆匆地上了前往宁夏的大巴。

  车子终于在晚上10点多停了下来,支教队员们来到了海原县县城。由于当地条件有限,这一整天,大家就以饿肚子的“仪式”迎接了西部生活的开始。

  第二天,队员们买了水、泡面等食物,带着大包小包,分别奔向他们支教的最终目的地——关桥中学、罗山中学、贾塘中学和海原一中。虽然此前都从师兄师姐那儿了解了支教的艰辛,心里多少有了准备,可不曾亲历过,是永远无法体会“艰苦”的程度:水,几乎所有人喝了都会拉肚子;食物,永远只有土豆加米饭或面条;空气,是让人在睡梦中都会醒来的干燥……

  但是,这一切,在一年多以后,当支教人回来后坐在校园里回忆时,却仍旧是美好的:做第一顿饭,刚买的锅一下水就生锈了,大伙儿吃着水煮泡面加盐,却回味无穷;第一次吃到包着土豆馅的包子;第一次彻底地研究了鸡蛋和土豆的所有做法……队长陈晓兰后来感慨地说,所有在过去平常生活中不堪忍受的事在那里都要默默接受,他们学会了宽容地用心灵去感受,“也许是因为我们当时的追求是那么纯粹和美好吧!”

  真情交流,融入当地生活

  陈晓兰执教的关桥中学是一所初中。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钱在学校吃一顿一元钱的饭,有时一天只吃一顿或者两顿;他们每个礼拜带一次馍馍和家里腌的韭菜来学校,坏了也舍不得扔掉。

  支教队员们除了教书外,也很希望很快地进入孩子们的生活,多关心他们的世界。所以,他们用了很多的时间去家访。从进入关桥乡的第一天起,陈晓兰就告诉自己,一定不要给当地人添麻烦。可是,第一次家访却让她后悔极了。那天,她告诉一个学生说放学后要去他家家访,孩子开心极了,偷偷通知了家里人。当晓兰来到学生家时,看到孩子的父母杀了一只鸡,还买了好些肉来招待她。晓兰顿时哽咽了,她知道,这些东西对于这家人来说是多么的奢侈,或许,这是他们一整年都舍不得吃的啊!短暂的拜访后,晓兰实在无法再打扰下去了,她决定离开。

  从那以后,晓兰告诉自己,家访只可以悄悄地去。然而,看上去彼此没啥两样的街道和房子、四周环绕的荒山好几次让晓兰迷了路,她只能自己找记号认路。下了车,晓兰见人就问附近有没有关桥中学的学生,打听清楚了,她就挑最穷的家庭去,尽量帮那家人做些事情。她开心地回忆说,当时她只要到一个学生的家中,周围的孩子都会跑过来,围着她,看着她,“孩子们不懂得怎么表达感情,但他们那清澈的眼睛告诉我,他们很喜欢和我在一起。”

  晓兰说,每次回忆起支教岁月,都能让她的心微微一颤,她知道,很难有机会再见到那些孩子,但她却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清澈的眼睛里透露的那一份情。

  接力支教,点燃青春之光

  在关桥乡,从孩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有没有被支教人教过。因为,和支教人接触过的孩子更大方、更懂礼貌、行为更加成熟些。这是让所有的支教人感到欣慰的。

  陈晓兰说,他们去西部支教仅仅是短暂的一年,时间太短了,以至于他们甚至无法看到任何的改变。但是,他们渐渐明白,改变不是马上就可以看见的。可以肯定的是,西部的改变是必然的,而他们的支教缩短了改变的时间。

  如今,在关桥乡,家长只要求孩子能识几个字,不是文盲就可以了。小学、初中勉强可以供孩子读,但读高中就要好好考虑了。通常如果一个孩子上了高中,其他兄弟姐妹就要辍学劳动来资助他。所以,一代一代传下来,教育的观念自然不强,供学对当地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意味着负担。而没有知识,他们将永远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耕作。但是现在,孩子们心里的那扇窗打开了,外面的世界会不断进入他们的内心。不管他们最终能否走出这片大山,支教人坚信,他们的下一代,或者再下一代,一定会走出来。

  在第七支厦大支教队启程的仪式上,包括晓兰在内,所有到场的“老”支教人都许下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回到宁夏!再回去看看!在那里,他们是志愿者,是支教人,除了吃饭,他们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是为了自己。也许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用心点燃青春最绚烂的光!

  离开,仅仅是某一届的支教人而已。2006年6月,当第七批的支教人离开西部之后,还会有第八批、第九批的年轻人去那片荒凉的世界,他们将继续为西部的孩子开启那一扇窗,一扇可以接收希望之光的窗。

  本报记者 黄圣达 实习生 陈璐(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