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现实到历史的行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6日08:30 解放日报

  编者按

   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一举世闻名的壮举所铸造的伟大的长征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的民族,奋发向前。

  由崔永元担纲主持的大型电视行动---《我的长征》,今天"出征"。21人组成的队伍,将沿着70多年前红军艰难而辉煌的长征路线,开始一次远征,开始一场精神的重温。

  本报作为《我的长征》活动在上海的合作媒体,派出记者"随军"出发,体验征程,采写报道。本报将连续推出"《我的长征》本报特派记者体验日记",为读者及时报道这一行走中的新闻故事,感悟永恒的精神力量。

  《我的长征》行动将持续十个月左右,本报也将陆续派出记者奔赴长征之路,发来最新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5月5日 星期五 江西瑞金万田乡 天气 多云转雨

  激情,是有传染性的。

  当26名《我的长征》队员“一、二、三……”嘹亮报数的时候,这个略布阴云的清晨,被一群即将出发重走长征路的人,传染了激情———出征的激情、我的长征的激情、从现实奔向历史的激情。

  不知,1934年长征开始时,天空飘荡着怎样的表情、心思,以及对前路的考虑?历史告诉我们,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部队将所有的文件、辎重、兵工厂机器、印钞票机器等等都携带上路,将整个苏维埃共和国搬上征途。

  看起来,眼前的这次出征,轻快并踌躇满志。730,队伍从瑞金宾馆开拔,往于都而行。

  自5月1日福建宁化、长汀和江西瑞金分别举行《我的长征》出征仪式后,三路队员结集瑞金,于今天迈出"我的长征"第一步。

  穿过红都瑞金的街市,当地人纷纷以驻足、注视,来迎接和欢送我们,"就是《我的长征》","哦,他们出发了",还有这样的声音飘过来。

  更有人,直接被我们的队伍所吸引,加入行走的行列。

  南昌来的邓先生,作为这次活动服装提供商的代表,是瑞金云石山出发仪式上的嘉宾。早上在瑞金宾馆,他先是雀跃地用相机记录队伍出发的情形,拍着,拍着,就向同行的妻子宣布:"你们坐车,我跟着他们走。"毫无准备又那么坚定地弃车步行,尽管脚上踩着不合时宜的皮鞋。原因倒也简单,"看到他们出发走长征路,激动!"

  从福建宁化开始跟着一支队伍走过来的李大爷,并不见激动,就是一味固执,"我能走,我要走下去"。我不太理解老人的坚持,却爱听他用福建普通话讲讲过去。"长征的时候,我们村除了老的小的和女人,都当红军走了。我母亲今年90岁了,就是革命五老。现在,我们村就只剩下两位革命老人了……"

  步行18公里后,我们来到了云石山,它有"长征第一山"的美誉,是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云石山上有云山古寺,是一幢江南建筑风格的庭院式普通民房。1934年7月至10月间,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驻地,毛泽东同志就曾经在这里办公和住宿。

  这个烙印着长征历史的地方,今天于满山的苍翠中绚烂地沸腾,为《我的长征》队伍送行。一篮篮的花生、茶叶蛋,一壶壶的清水,盛满热情和祝愿,往队员们的手上塞。继续前行,沿途站满送行的队伍,鲤鱼灯队、刀马队、板凳龙灯队……热闹壮观。

  出发的澎湃,持续在弯曲的山路上。行走22公里后,午餐。山道旁一户农家的门口,成了我们的餐厅,饭菜是车上带着的盒饭。主人家宋大爷,起初似乎并不知道我们这支队伍从何而来,往何处去,只是应着我们的请求,为我们提供桌子、椅子。队伍人多,没想到大爷家的椅子居然也够多,幸福感就这样轻易地来了。一顿简单而幸福的中餐,足以鼓舞行程。

  走路,单调而寂寞。很多时候,寂静的山路,就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午后再出发,步履显然不再那么轻盈,激情还在,连一场雨的降临,也不能阻止步履。

  近40公里的行程,晚上6点10分到达,结束了我的长征第一天的行走。很多的兴奋和感慨还来不及,万田乡政府食堂的晚餐早已把大家诱惑。

  此刻,我坐在食堂昏暗的灯下,手击键盘,敲打今天的记忆。发现笔墨多用在了队伍之外的人身上了。呵呵,连这些人都被感染得如此激情万丈了,那队伍中的26位还需笔墨形容吗?只是重复的"长征"两个字,提醒我,今天是一次从现实往历史的行走,依赖着历史,我们眺望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啪啪",为了抗击萦绕着我的蚊子,我不得不放下这第一天的日记。心里还惦记着,"跟着小崔看电影"的工作人员,正在附近放着露天电影《太行山上》。

  记者黄玮

  编者按

   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一举世闻名的壮举所铸造的伟大的长征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的民族,奋发向前。

  由崔永元担纲主持的大型电视行动---《我的长征》,今天"出征"。21人组成的队伍,将沿着70多年前红军艰难而辉煌的长征路线,开始一次远征,开始一场精神的重温。

  本报作为《我的长征》活动在上海的合作媒体,派出记者"随军"出发,体验征程,采写报道。本报将连续推出"《我的长征》本报特派记者体验日记",为读者及时报道这一行走中的新闻故事,感悟永恒的精神力量。

  《我的长征》行动将持续十个月左右,本报也将陆续派出记者奔赴长征之路,发来最新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5月5日 星期五 江西瑞金万田乡 天气 多云转雨

  激情,是有传染性的。

  当26名《我的长征》队员“一、二、三……”嘹亮报数的时候,这个略布阴云的清晨,被一群即将出发重走长征路的人,传染了激情———出征的激情、我的长征的激情、从现实奔向历史的激情。

  不知,1934年长征开始时,天空飘荡着怎样的表情、心思,以及对前路的考虑?历史告诉我们,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部队将所有的文件、辎重、兵工厂机器、印钞票机器等等都携带上路,将整个苏维埃共和国搬上征途。

  看起来,眼前的这次出征,轻快并踌躇满志。730,队伍从瑞金宾馆开拔,往于都而行。

  自5月1日福建宁化、长汀和江西瑞金分别举行《我的长征》出征仪式后,三路队员结集瑞金,于今天迈出"我的长征"第一步。

  穿过红都瑞金的街市,当地人纷纷以驻足、注视,来迎接和欢送我们,"就是《我的长征》","哦,他们出发了",还有这样的声音飘过来。

  更有人,直接被我们的队伍所吸引,加入行走的行列。

  南昌来的邓先生,作为这次活动服装提供商的代表,是瑞金云石山出发仪式上的嘉宾。早上在瑞金宾馆,他先是雀跃地用相机记录队伍出发的情形,拍着,拍着,就向同行的妻子宣布:"你们坐车,我跟着他们走。"毫无准备又那么坚定地弃车步行,尽管脚上踩着不合时宜的皮鞋。原因倒也简单,"看到他们出发走长征路,激动!"

  从福建宁化开始跟着一支队伍走过来的李大爷,并不见激动,就是一味固执,"我能走,我要走下去"。我不太理解老人的坚持,却爱听他用福建普通话讲讲过去。"长征的时候,我们村除了老的小的和女人,都当红军走了。我母亲今年90岁了,就是革命五老。现在,我们村就只剩下两位革命老人了……"

  步行18公里后,我们来到了云石山,它有"长征第一山"的美誉,是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云石山上有云山古寺,是一幢江南建筑风格的庭院式普通民房。1934年7月至10月间,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驻地,毛泽东同志就曾经在这里办公和住宿。

  这个烙印着长征历史的地方,今天于满山的苍翠中绚烂地沸腾,为《我的长征》队伍送行。一篮篮的花生、茶叶蛋,一壶壶的清水,盛满热情和祝愿,往队员们的手上塞。继续前行,沿途站满送行的队伍,鲤鱼灯队、刀马队、板凳龙灯队……热闹壮观。

  出发的澎湃,持续在弯曲的山路上。行走22公里后,午餐。山道旁一户农家的门口,成了我们的餐厅,饭菜是车上带着的盒饭。主人家宋大爷,起初似乎并不知道我们这支队伍从何而来,往何处去,只是应着我们的请求,为我们提供桌子、椅子。队伍人多,没想到大爷家的椅子居然也够多,幸福感就这样轻易地来了。一顿简单而幸福的中餐,足以鼓舞行程。

  走路,单调而寂寞。很多时候,寂静的山路,就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午后再出发,步履显然不再那么轻盈,激情还在,连一场雨的降临,也不能阻止步履。

  近40公里的行程,晚上6点10分到达,结束了我的长征第一天的行走。很多的兴奋和感慨还来不及,万田乡政府食堂的晚餐早已把大家诱惑。

  此刻,我坐在食堂昏暗的灯下,手击键盘,敲打今天的记忆。发现笔墨多用在了队伍之外的人身上了。呵呵,连这些人都被感染得如此激情万丈了,那队伍中的26位还需笔墨形容吗?只是重复的"长征"两个字,提醒我,今天是一次从现实往历史的行走,依赖着历史,我们眺望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啪啪",为了抗击萦绕着我的蚊子,我不得不放下这第一天的日记。心里还惦记着,"跟着小崔看电影"的工作人员,正在附近放着露天电影《太行山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