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共享仪器设备到共享专家头脑,宝钢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合作破解难题——研发平台做媒找准配煤规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6日09:35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任荃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与宝钢合作攻关,解决“配煤烦恼”的故事启示我们,上海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推进产学研联盟,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方面的作为和潜力巨大,很值得深入开发。一开始人们对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理解主要是扩大已有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而随着用户和仪器提供方互动的增多,会逐渐引出新的合作话题和机会。相信借助平台
这根“红线”,产学研三方会自觉组合、派生出更多的合作,而这正是构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目的所在。

  ——编者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实验室里,杨俊和教授正在“抓拍”1500℃高温下煤变焦炭的每一个细节。以往,这样的干馏过程只能在工厂的炼焦炉内“稀里糊涂”地进行,至于炉内的煤该如何配比就只能凭经验。由于找不到准确的“配煤规律”,宝钢等炼焦大户不得不承受着高昂的用煤成本。

  身为大学教授,从外地调来上海不久的杨俊和本不知道宝钢的“配煤烦恼”。直到学校里一台高温光学显微镜加盟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才有了今天与宝钢的合作。

  原来,为降低居高不下的用煤成本,宝钢曾组织过课题攻关。可惜,公司内部的显微镜最高只能加热到550℃,无法模拟炼焦的全过程。犯难之时,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张”了,全市科研仪器设施从此不分你我,宝钢决定上网找一台合适的显微镜继续研究。

  根据平台提供的联系电话,宝钢找到了杨俊和。原来只打算借用学校那台高温光学显微镜做实验,没想到,深入一聊,宝钢才知找对了行家,干脆将“配煤难题”全权委托给了杨俊和。

  两年工夫,一次次试验,杨俊和与宝钢研究院的科研人员终于摸清了“配煤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配煤新概念和理论,将优质煤的用量降低了5%——10%,仅此一项,宝钢一年就可节约用煤成本三四千万元。

  课题结束,杨俊和与宝钢的合作却在不断延伸。在杨俊和的大胆建议下,双方正尝试着将过去压根不可能炼焦、但价格便宜一半的无烟煤和长焰煤(即非炼焦煤),也掺和进炼焦炉,以更少的用煤成本炼出同等质量的焦炭。杨俊和说,就现在的试验结果看,掺入15%左右的非炼焦煤已不成问题。

  不断试验,不停切磋,杨俊和的科研思路越拓越宽,宝钢更是受益匪浅。最近,双方又商量着将宝钢仓库里堆积的“变质煤”重新利用起来。用不了多久,那些过去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而氧化报废的炼焦煤,又有可能重新炼焦了。

  从租借仪器开始的偶然相识,到停不了手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宝钢与杨俊和之间的互动合作,正在发展成为一种良性循环。目前,宝钢已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确定为公司在炼焦方面固定的合作伙伴,确保每年有二三项课题不间断。有了这层伙伴关系,双方的“共同语言”从此说也说不完。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瞿志豪告诉记者,自从学校十台仪器加盟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不仅利用率翻番,而且在“租用”中萌生出了一批产业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借助平台这根“红线”,学校与宝钢、华谊、路桥公司等大企业集团形成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不少教授还由此受聘于上海交大、上大、华东理工等高校,成为兼职导师。

  其实,对于不到两岁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从共用仪器开始的产学研合作并非个案。透过数据、文献、仪器等“有形资源”,平台正尝试着整合专家头脑、实验室专长等更多“无形资源”,让共享不止停留在表面。

  点击进入研发平台中的试验基地协作子系统,2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8家部委开放实验室、5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57家各类工程中心一目了然,所有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专长、承担过的科研项目也都被一一列出。如此一来,企业有困难,按照关键字一搜,立刻就有方向。而在市科委的相关规划中,平台将最终成为一座汇聚各项创新资源的“高架桥”,产学研三方无论谁有任何创新需求,通过这座桥,都能通往自己要去的地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