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州外来工的故事(5)两个家庭两种命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6日15:23 金羊网-羊城晚报

  “五一”关注劳动者:随波逐流,拾荒者每况愈下积累经验,打工仔办厂买屋

  本报记者 李小佳 通讯员 丘秉春

  他们同样是从外地来广州发展的家庭,同样是从一穷二白起步,几年的发展让他们之间差距逐渐拉大,然而他们却同样都怀有“老板梦”在异乡奋斗。

  今年31岁的小李在一群拾荒者中特别显眼,因为他是其中最年轻力壮的一个。小李来自安徽西部的六安地区,1993年投奔在广州的舅舅,现在他已在这片地方呆了13个年头,其间换过多种职业,做过电镀工、环保工人、搬运工、建筑工和拾荒者,却感觉每况愈下。

  目前,小李做点小本买卖———收废品,妻子在一家小公司做后勤。小孩今年五岁,念幼儿园。

  “平均下来,我每个月能挣1300元左右,勉强够生活费、房租费等。老婆每月挣700块钱,攒起来将来想给孩子读书。”小李告诉记者,让孩子留在身边读书,“一是舍不得,二是广州师资老家是不能比的。但估计也只能上到四年级,就缴不起了,学费太贵了。”

  与小李相比,今年26岁的小许和妻子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同样是白手来到广州,他们如今已是一家100多平方米的小型服装卖场的创办人和老板,前不久刚刚在黄埔区买了房子。“我希望我的女儿能成为地地道道的广州人”。

  1998年高中毕业后,小许便去珠海打工。第一个工作是给一个台湾老板卖海鲜,最大的收获是四个月内学会了讲粤语。然后,半年后跟一位澳门老板学做家具生意,钱不多,却什么事情都可以接触。这一干就是三年,在这期间,小许吸收各种知识,积累了很多经验。

  2002年回家结婚,婚后,夫妻两人来到广州打工。不久他们筹钱开店,在黄埔区一个未开发出来的路段开了一个小店。由于有过去在珠海学到的经验,小许眼光很准,夫妻配合,将这个店一步一步继续发展壮大。

  “能发展到现在,主要是因为在珠海打工的经历,积累了经验,认识了一批朋友,朋友借钱,我才有了最初的资本,那些经验令我受益终生。”

  ■特别解读:外来工家庭式迁徙

  嘉宾: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谌新民,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卓鸥。

  记者:和过去单个人出来打工相比,现在好像更多的外来工倾向于全家都迁到打工的城市。

  卓鸥:外来工家庭式迁移这种社会现象,西方国家已经历过,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外来工出来打工,必然两地分离,举家迁徙的话,家庭能够团聚。很多外来工是为了下一代的未来背水一战,他们希望小孩在城里面能接受较好一点的教育。

  记者:外来工的迁徙过程中,他们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谌新民:这种对外来工家庭来说风险很大的重大决策,农民兄弟一定要慎重,外来工一定要进行风险考虑,要增强风险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不行,不行我再回去好了。”这句话的背后意味着巨大的成本。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