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中国水土流失与23名院士的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02:39 第一财经日报

  “8月22日早上6时30分,列车到达西宁市,饭后考察青海省长岭沟试验场。”“23日,早8时从西宁出发,考察湟源县的小高陵村,并分组进行农户调查。”“24日早8时,考察共和县龙羊峡库区周围的水土流失情况……”

  这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卢宗凡研究员的一段科考日记。

  去年8月21日至27日,卢宗凡参加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区考察组青海省的现场考察,并作为考察组技术顾问。

  几乎在同一时间,水利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的23位院士,300多名生态、资源、环境、法律、政策等方面专家,也正在西北黄土区、长江上游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区、西南石漠化区、西北风沙区进行考察。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生态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到今年的4月底,这次综合考察的外线部分已经基本结束。

  “这次科学考察的核心成果是向国务院提出一个综合报告。”中科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报告将“说实话、说真话”,系统提出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和建议。评价要经得起历史考验

  这已经不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开展水土流失状况的考察了。

  上世纪,中国科学工作者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活动。其中尤以上世纪50年代末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考察和80年代中期的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影响最为深远。这两次考察活动,为后来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尽管后来中国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水土流失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据近期卫星遥感调查,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损失一厘米厚的土壤。而自然形成一厘米的土壤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孙鸿烈说,近几年,中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都提出,非常有必要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随后,经过多方努力和筹措, 2005 年7 月3 日,在水利部的牵头下,“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启动。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涉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委。

  “我们平常总结水土保持工作都是这么一个说法,叫做‘边治理边破坏’,这次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我们治理的情况是怎么样的,然后作出总的评价。”担任考察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院士对参加考察的科学家们说,评价一定要客观、科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既不低估成绩,也不回避问题,是什么就说什么。23亩草地养活一只羊

  但现实的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让参与现场考察的院士们吃不香,也睡不踏实。

  卢宗凡一行赶到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塔拉”系蒙古语,意为平原或滩地平原)时,发现这里由于年降雨量少,风沙危害等自然因素和盲目开荒、超载放牧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地沙化情况非常严重,平均23亩草地只能养活一只羊。

  “近年来,共和县先后实施了多种治理工程。”卢宗凡说,但由于存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治理无法在大规模的范围内展开,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草场沙化速度。

  孙鸿烈院士带领的考察组对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进行了考察。金沙江是长江上游地区产沙量最多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达2.58亿吨,占长江宜昌站来沙量的48.8%。考察团发现,陡坡种植、泥石流和工程开发建设是造成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水土流失是各种生态恶化问题的集中反映。”孙鸿烈称,同时水土流失又是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和群众贫困的根源。农民为扩大种植面积就不断进行陡坡开垦,越垦越穷,形成恶性循环。

  在云南省丘北县双龙营镇野猪塘村,专家们发现,村民住的是由石块堆积、四壁通风的低矮房屋,猪舍用玉米秸秆挡雨、挡风,村口一处约10平方米的水塘是全村唯一的洗衣水源,由于水严重富营养化,藻类繁盛,水体呈现墨绿色。

  “这里是珠江的源头,长江及东南亚一些国际河流的重要补给区,水土流失也影响我国许多重要河流下游的生态安全和‘西电东送’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袁道先院士说。

  在东北黑土区,专家们发现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已经到了亟待治理的地步。黑土开垦前厚度多在50~80厘米,目前黑土层厚度普遍下降到20~40厘米,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破皮黄”,几乎没有生产能力。

  根据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伦站和前进村的模拟试验,人为去掉30厘米表土后,种植的大豆和玉米基本绝产。

  不过,院士们的呼吁正在得到积极的回应。根据水利部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将由36%降至34%,近2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将得到有效治理。敢于讲真话、讲实话

  院士考察组成立初期,曾经有一个不成文的内部规定:考察是一项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考察过程只是研究过程的一个初级阶段,以后还要经过汇总、核对、研究、综合提炼,才能作出最终的综合报告。因此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学者们都很谨慎。

  不过,在8个考察组的活动中,院士们确实“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指出了不少考核方面的不足。

  东北黑土区考察组的专家们就明确指出,由于对干部的考核中没有水土保持指标或比重很轻,加之水土保持投入较大、见效缓慢,因而很少有领导干部将其作为“政绩工程”去抓。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兴土研究员指出,《水土保持法》的可操作性不强,执法主体不明确,水保部门执法难度大,监督执法难度更大。同时,缺少配套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小,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

  南方红壤区考察组的专家们更是对森林覆盖率的指标意义提出质疑。冯宗炜院士说,国家林业局规定,面积达到1亩以上,郁闭度达到20%或以上即为森林面积,并没有考虑到地表植被的覆盖率,这对于水土保持来说还远远不够。

  2005年的年底,院士考察团结束了第一轮外线考察,今年的1~5月,院士们对调查报告进行补充调研,10月左右综合报告将提交国务院。(本报记者章轲发自北京)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