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爱心捐助给钱容易给“德”难 补好“感恩教育”这一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0:53 黑龙江日报

  文/本报记者 杨宁舒 摄/本报记者 吴树江

  

爱心捐助给钱容易给“德”难

  爱心助学基金会常务副会长郭士田(右一)拟好了

  “致大中小学校受助学生的一封信”,在与贫困生交流、沟通。

  

爱心捐助给钱容易给“德”难

  贫困生王爽说:“能重返校园,多亏了爱心助学基金会。”

  近日,记者到绥芬河市采访,发现该市爱心助学基金会搞得红红火火,形成了家家热衷助学、人人争献爱心的新风尚。然而,在实施爱心助学的过程中,人们亦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接受救助的孩子绝大多数缺乏感恩心理,冷眼面对捐助他们的热心人。如何补好“感恩教育”这一课,成为社会捐助活动面临的新课题。

  爱心助学遭遇难堪与冷漠

  近几年,只要在绥芬河市登记在册的大、中、小学贫困生,没有一人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原因是该市有一个名气很大、实力“雄厚”的爱心助学基金会。

  绥芬河市委副书记迟庆健介绍,绥芬河市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流动人口众多,几乎占该市总人口的一半。流动人口的子女及贫困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就成了急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为此,绥芬河市把重视教育视作民心工程和吸引投资的环境来抓,让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和常驻人口的子女一样,享受平等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该市爱心助学基金会于2003年成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捐资助学活动此起彼伏,蔚然成风。仅2005年,该基金会就为全市274名贫困中小学生和4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31万余元助学金,3年来累计发放助学金94万余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难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在实施爱心助学的过程中,人们亦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接受救助的孩子绝大多数缺乏感恩心理。据爱心助学基金会常务副会长郭士田介绍,一位教育局干部,救助了十年的孩子回到绥芬河工作后,与他常常碰面,却连一个招呼都不打;一位市委副书记,十多年来帮助二十多个贫困生走进大学,但至今无一人主动表示过感谢;一位团委书记,专程买了水果、带着钱到哈尔滨看望他救助的大学生,却遭到这位受助者的冷遇,他走时该学生甚至没有送一送……

  爱心助学基金会去年捐助了40名贫困大学生,虽然工作人员一再嘱咐这些孩子要常与基金会联系和沟通,以便继续帮助他们。但时至今日,仍无一人来信或打来电话。基金会撰写的致贫困大学生的一封信,因为受助者地址变更或登记不详,至今也没有发出一封。

  扶贫解困给钱更要给“德”

  为什么贫困孩子会如此冷漠地面对帮助他们的热心人呢?

  郭士田分析说:“首先,爱心助学基金会是在绥芬河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成立的,虽然我们靠的是社会捐助,但很多受助者把这理解成一种政府行为,认为自己受助应该应分;其次,很多贫困生的受助是间接的,来基金会寻求帮助的大多是孩子家长。如果家长没有感激之心,孩子就很难有这份心。”

  贫困生李叶馨说:“对社会和他人给我的帮助,我总是心存感激,相信大多数贫困生和我的想法一样!但他们却选择了沉默,我认为是一种逃避行为,毕竟自己是被救济的对象,多少有点低人一等的感觉。”

  贫困生王爽说:“我感到很幸运,在自己因贫困辍学时,有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在班里,同学们很照顾我,遇到收班费、搞活动、捐款时,他们总会说,你家困难,别拿了。每到这时我都很难过,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虽然我知道命运是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的,但目前的困境多少让人有些自卑的心理。”

  绥芬河市副市长、爱心助学基金会会长徐宽深有感触地说:“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爱心捐助活动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捐出钱物的同时,亦输出一种价值观,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爱心助学基金会今后努力的方向。毕竟,物质上的帮扶只能解决孩子的一时之困,精神上的帮助才能令他们受益终生。”

  感恩教育不该缺失的一课

  绥芬河市爱心助学基金会、文明办、关工委、学校等多个部门开始尝试组织受助者回报社会的活动,如举办座谈会、让受助者到捐助单位实习或作为志愿者参加市里大型活动等等。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如捐助单位不配合,社会没形成相应的环境,受助者以种种理由拒绝参与等等。

  绥芬河市高级中学副书记夏秀芬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探索“感恩教育”的过程:2004年寒假,该校组织了十几名贫困大学生到曾经帮助他们的青云市场、旭升商厦回访,想做些复印材料、点货、卖货、翻译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却遭到拒绝。业户们怕麻烦,说无暇接待和照顾这些孩子,何况捐助本身就不图回报。于是,该校自己组织孩子们清扫楼梯,提着开水挨家挨户送,想不到依然不受欢迎。原来商场有专门的清扫员和卖水柜台,孩子们的义务劳动却似乎抢了别人的饭碗。2005年暑假,该校又组织贫困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绥芬河建市30周年庆典活动,反响不错。主办方多了得力帮手,孩子们也从中得到了锻炼。该校由此体会到,组织贫困生回报社会活动的范围应该更宽泛,比如到敬老院慰问、参与慈善活动、春季植树等等。

  “但是由谁来长期做这件事?”夏秀芬苦恼地说:“作为一所中学,我们不便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毕竟我们的责任只是培养在校生,已经毕业的学生无法也无暇顾及。况且,组织贫困大学生的工作很难,他们比较松散,考上天南海北的大学都有,大一时我们还可以联系到一些人,大二以后基本上就失去了联系。”

  目前,绥芬河人正在积极尝试各种“感恩教育”,但他们常常觉得无助,也由此发现,我们整个社会对包括贫困生在内的所有孩子,在感恩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这不是一个部门、一所学校甚至一座城市力所能及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