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中国城市的故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4:04 青年参考 | |||||||||
StephenGlain/文 缪小析/编译
从一开始,陈壮(音)和戴伟(音)就把工厂设在了温州,每年生产10万双鞋,每双鞋大约赚3块钱。陈壮说,如 果是在国有橡胶厂工作,境况不会比这样好,就像父亲一样。“我们的将来有意思多了,”他说,“给自己干活,虽然利润不 多,但我们能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做得比前人成功。” 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温州就从一个风景宜人的穷乡僻壤,摇身一变成了展示中国商业活力的窗口。 世人对中国给世界市场带来的巨大影响已深有感受,而其飞速发展的经济在本国造成的效应,则较少为人所知。 我已经有7年没报道过中国了。为了了解这个国家,我不久前造访了在地理、历史和政治上迥异的两座中国城市。 在温州,我看到了中国雄心勃勃的未来。新出现的财富和消费热,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沈阳,我看到市场化 的商业、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担忧,正给这座昔日风光无限的国家重镇造成震撼。这两座城市的变迁表明,全球经济有赖于一个 稳定的中国,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中国需要全球经济。 “山高皇帝远”,用这句中国俗语来说明温州,是再恰当不过了。温州能把地理上的不利条件转化为资产。在市场经 济改革很久以前,温州就走上了一条更灵活的经济之路。 潘文衡(音译)和妻子在13年前开办鞋厂,当时投资了6230美元。如今,一天出产1000双鞋子。仓库里堆 满了准备销往国内或意大利和德国的鞋子。潘文衡说:“从早上8点干到夜里11点,我们干活比中国其他地方辛苦。” 就在离潘文衡的鞋厂不远的地方,王庆怀(音译)正在给一家店面搞装修。他说,和在陕西老家比起来,他现在赚的 钱是以前的10倍。“我每天都干活。”38岁的王庆怀说。如今他每月挣200美元,妻子每月100美元,夫妻俩把收入 的15%寄给陕西老家的亲戚。“在我们老家,不可能赚到这么多钱。我们想等赚够了,造一座新房,在老家舒舒服服地过日 子。” 而距离温州940英里的沈阳,曾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基地。 李自中(音译)曾是一名国企工人,因为健康原因于上世纪90年代末退职。他所在的工厂在1991年开始改革, 许多工人下岗。他说:“市场经济改革给底层人带来了损失。以前是铁饭碗,现在没了。”不过,他庆幸自己现在已退休了, 可以打打太极拳,或者给27岁的女儿李虹玉(音译)帮忙。女儿经营一家书画店,每月的租金是200美元,她估计自己每 月能净挣60至100美元。“钱不多,但过日子足够了。” 拿破仑曾告诫世人:“让中国沉睡吧,一旦它醒来,它将摇撼这个世界。”这句名言令人印象深刻,却有些误导。中 国只不过在最近几个世纪打了个盹儿而已,在过去的20个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现在的 崛起只是回归其历史的角色。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