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容闳:留美第一人的寻觅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10:18 世界知识杂志

  李扬帆

  耶鲁第一位中国学子

  容闳在自传里曾说,其留学美国的初衷在于:“意者通商而后,所谓洋务渐趋重要,吾父母欲先着人鞭,冀儿子能出 人头地,得一翻译或洋务委员之优缺乎。”

  容闳的理想,逐渐超越了其父母的希望。他要实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终极关怀。诚如他自己的 诺言:“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容闳能够去美国读书,在那个时代,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父亲之所以将他送到英国传教士开办在澳门的马礼逊学堂是 因为看到这里管吃管住不要钱。鸦片战争爆发前夕,马礼逊学堂一度停办。但后来迁往香港的马礼逊学堂,居然又找到了辍学 在家打零工的容闳。到1847年,该校校长、美国人布朗夫妇,见容闳天资聪慧,决心带他去美国深造。这也是个偶然的但 却是决定性的机会。开明的家人居然同意了,邻居们当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目送这个孩子出发去半个地球以外的花旗国。 能否安然归来,人们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在美国,容闳完成了高中和预科的学习,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 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时,他已经拥有了美国国籍。留在美国当然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容闳之志向,却在于自己的祖 国。

  1855年容闳回到国内。要实现个人的梦想,在故步自封、沉闷单调的国内社会,似乎无法找到任何的突破口。“ 海归”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身份。于是,容闳只能从养家糊口入手,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 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前三个职业,加起来不到一年,他都辞掉了。容闳为此自责:“长此见异思迁,事业或如幻影。”至于做茶叶生意, 他更是遭受打击。在一次与土匪的遭遇中,“神经受到震动”,为此他患病两个月。似乎碌碌无为的生活在这一精神刺激下有 了明确的方向,他慨叹道:“我志在维新中国,自宜大处落墨。要是让土匪给宰了,岂不轻如鸿毛。整天为赚几个茶叶钱奔走 于途,我的大事业岂非如水中捞月。”

  太平天国和湘军的双重客人

  容闳在等待和寻觅的五年中,正值太平天国兴起的阶段。也许,那里是实现报国之志的地方?

  1860年,容闳和两位美国传教士一起来到了天京(南京),拜见了他曾经认识过的朋友、现在的干王洪仁玕,他 把自己的理想和盘托出,提出了七项建议。建议的核心都是和教育相关:“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学识之军官”;“建 立海军学校”;“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稣教圣经列为主课”;“设立各种实业学校”。此外,还包括“组织平民政府 ”;“组建科学化的军队”;“建立银行体系”,等等。其内容居然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非常近似。

  但是,太平天国方面的反应出乎容闳的预想。洪仁玕尽管有同样的设想,尚且不能真正实施,何况一个不速之客。洪 仁玕代表太平天国给他封了“义”字衔,仅仅位居“王”之后。看来,太平天国误以为容闳是来讨要官职的。这简直对容闳是 一种侮辱。

  容闳只得离开。当然,容闳的离开,并不是这个封赏惹的,他对太平天国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太平天国一类的运 动,“不过一姓之废兴,于国体及政治上,无重大改革之效果。以故中国两千年历史,如其文化,常陈陈相因,乏新颖趣味; 亦无英雄豪杰,创立不世伟业,以增历史精神”。

  于是,他把希望寄托于体制内部的革新。洋务派成了当然的选择。

  容闳于1862年初次见到曾国藩,并没有接受曾的邀请。他需要再考察一段。次年,在曾国藩创办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个新式军工企业“安庆军械所”的第二年,容闳见到曾国藩。后者希望他能够带兵打仗。容闳也拒绝了。但是,要在这个时 候提出兴办教育的计划,也是不合时宜的。洋务派们最关心的是制枪造炮。于是容闳向曾国藩提出了兴办“机器母厂”(即曾 国藩造“制器之器”的工厂)的计划。得曾国藩信任和支持后,他着手出国采办机器设备。但是,容闳实在无法割舍教育兴国 的梦想。他的终极梦想,就是要从中国学童中选派优等子弟出国留学,“造就人才,以备他日国家之用”。

  但是,容闳没有直接上奏的权利。尽管他帮助创建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而且因功被封为五品官,但是距离有奏 事之权的四品官还有一段距离。1864年,他曾为此事求助同是广东人的江苏巡抚丁日昌。丁日昌也是洋务大员,对于这个 选派幼童出国的建议很感兴趣,但是,他知道没有中央一级官员的推荐,上奏的一般性折子绝对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经过商量 ,他们把折子先转到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文祥那里。文祥是朝廷首创总理衙门的要人,以开明进取闻名。然而,文祥此时 正在“丁忧”,未几,文祥本人也去世了。这一变故,导致容闳“心灰意冷,希望灭绝”。

  幼童赴美:留下遗憾的创举

  事情的转机往往又出人意料。1870年发生天津教案,曾国藩和丁日昌为处理此事绞尽脑汁。而容闳正好把自己熟 练的英语用在为他们服务上。处于“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之中的曾国藩,对于容闳和丁日昌提出的教育计划,再三考虑,准 备上奏朝廷。

  此前,中国和美国已经有了互派人员学习的条约基础。在1868年,代表中国出使美国的美国公使蒲安臣,签订了 《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八条。其中第七款规定:“两国人民均可入对方官学,并受优惠待遇;双方得在对方设立学堂。”如今 万事俱备,只等东风了。

  处理天津教案使曾国藩备感疲惫,他被调任两江总督,反而给了容闳在东南一隅与之商谈出洋学艺各项细节的机会。 容闳回忆说:“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欢乐的极好消息,中国教育工程至此成为一个真真切切的历史事实,这在中国编年史上开创 了一个新纪元。”

  1871年8月19日,曾国藩联衔李鸿章(当时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上奏《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提出: “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

  也许是两位封疆大吏的诚恳态度,说服了朝廷。他们得到了慈禧太后“依议,钦此”的批准。随即,朝廷在上海成立 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由四品衔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负责此事。数年以后,二人被宣布为中国首任驻美 公使及副使。

  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从南方各省(大多来自广东、江苏,剩下的为浙江、安徽、福建、山东人, 没有一个八旗子弟)选派的9岁到15岁的首批30名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标直指旧金山。而此时,曾国藩已经作古。 容闳不无遗憾地说:曾公未见其手植桃李开花结果,未见其手创事业欣欣向荣,实为大憾,“然创业之人,既播种子于世,则 其人虽逝,而种子已滋生繁殖,绵绵不绝”。

  不过,随后的打击,却又出乎意料。种子刚刚发芽,便被“腰斩”。事情的起因来自于一种观念的冲突,同时也夹杂 着个人利益的纠葛。

  1879年,陈兰彬推荐随员吴子登出任第四任留美幼童监督。吴子登虽支持洋务运动,而且他本人也是数学家,是 翰林中能看懂英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但是,他的内心,对于西方文化存在极大的担忧。是他最终把四批中国留学幼童 全部奏请回国。还在担任随员的时候,他就严酷地体罚孩子们。中国留学事务局在哈特福德的大楼,也因为他的到来而被孩子 们称为“地狱之屋”(TheHellHouse)。

  清末著名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曾经在中国撤回留学生后写诗,记录吴子登的蛮横行为:“新来吴监督,其僚喜官威。 谓此泛驾马,衔勒乃能骑。征集诸生来,不拜即鞭笞。弱者呼暴痛,强者反唇讥。汝辈狼野心,不知鼠有皮。谁甘畜生骂,公 然老拳挥……”

  吴子登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认为留学生们“离经叛道”。比如,他们许多人去做礼拜,这是违反清政府禁令 的。至于剪辫子,穿西服,组织棒球队等“西化”的行为,吴子登都看不惯。于是他增加幼童们的中国礼仪和德育课程。严厉 的管教招致学生们的反感,他们逐渐害怕并仇视吴子登,转而只相信容闳一人。其结果是加剧了容闳和吴子登的矛盾。

  吴子登便不断给李鸿章和清廷打小报告,别有用心地指责容闳纵容幼童,管教失职。李鸿章对此也是不置可否。按照 容闳的说法,吴子登真正害怕的,还是学生们“西化”本身的后果。在《西学东渐记》里,容闳说:“此多数青年之学生,既 至新英国省,日受新英国教育之熏熔,且习与美人交际,故学识乃随年龄而俱长。其一切言行举止,受美人之同化而渐改故态 。……况彼等既离去中国而来此,终日饱吸自由空气,其平日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 不睦,好为种种健身之运动,跳踯驰骋,不复安行矩步。”

  此外,容闳也明确指出,吴子登推动中国学生回国,还有个人目的:“吴子登本是留学事务的反对派,历来把学生留 洋看成离经叛道之举;过去又与曾国藩、丁日昌不合,对曾、丁二公所创的事业,存心破坏,不遗余力。”

  终于,1880年12月,吴子登向陈兰彬提出要求裁撤留学事务局。容闳请求前美国总统格兰特,以及他的好友推 切尔牧师帮助,甚至作家马克·吐温都出面阻止事态的恶化。耶鲁大学还联合许多美国人致信总理衙门。因为当时很多人包括 詹天佑都已经考上了大学。如果撤回,将是巨大的损失。但是,他们的努力均告无效。

  1881年6月8日(光绪七年五月十二日),清总理衙门奏:“臣等查该学生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 未免见异思迁……是以外洋之长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经习染,已大失该局之初心……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 调回。”

  不明就里的慈禧太后批准裁撤了留学事务局,中国首次派生出洋事业就这样被迫中止了。1881年9月26日,最 后一批留美幼童离开哈特福德。

  詹天佑开始是被派往广州教英语。尽管如此,包括他在内的这些青年人,用学到的有限知识,为国家付出了毕生的努 力。他们当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为主。从文从政的也有很大出息,比如,有人担任过

清华大学校长、北洋大学校长、 国务总理、外交部长、副部长等。另有多人成为海军将领。

  在逃亡中遗憾地离去

  中国人留洋事业的中止,容闳是最为难堪和无奈的人了。不过,他并没有气馁。在美国等待了13年后,他又应张之 洞之邀回国创业。是时,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已经颇有建树。但是,他似乎已无法与洋务派为伍。不到一年,他辞职暂住上海 。

  1896年期间,他参照美国的体制,草拟了建设中国国家银行的方案,并得到户部尚书翁同龢等官员的赞成从而上 奏朝廷。命运再次给容闳开了个玩笑。盛宣怀抢先兴办了银行!同时,他提出的兴建天津到镇江的铁路计划也因遭到盛宣怀和 张之洞的反对而流产。

  屡次的打击,使他得出结论:“在这个帝国中,上自慈禧太后下至最低微卑贱的差役,无不与贿赂有染,整个国家政 治结构因此被弄得千疮百孔……在中国,金钱是无所不能的,一个人能用金钱达到任何目的。一切都是交易。谁出价最高,谁 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容闳把希望寄托于维新派。但是,百日维新的失败,他转而坚信革命的必要。1900年,容闳73岁了,壮心不已 的他组织了“中国议会”,准备起义事项。张之洞挫败了他的事业,容闳被通缉。随后他逃到了台湾。此时台湾已经被割让给 日本。当台湾总督(日本人)将清政府嘱咐其逮捕他的消息告诉容闳时,容闳斩钉截铁地说:“IwasreadytodieforChinaatanytime ,providedthatthedeathwasanhonorableone(我随时都准备为中国而死,只要死得 其所)。”

  1902年,容闳返回美国。此间他积极支持孙中山武装起义的计划。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垂暮之年的容闳备受鼓舞 。1912年1月,他还致函祝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三个月后,容闳病逝。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