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状元府里踏访陈冕故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06:52 大众网-生活日报

  状元府里的老房子见证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记者王鸿光摄)

  济南在历史上共诞生过两位状元,其中之一的清代状元陈冕便诞生于现在鞭指巷西侧的状元府故居内。5月8日上午,在陈冕的曾孙陈建邦的指引下,记者对状元府故居进行了实地踏访。

  鞭指巷9号院:状元井里泉水依旧

  上午10:20,记者乘车从泉城路沿省府前街向北,至双忠祠街向西南一拐便到了鞭指巷。在鞭指巷9号大院前,70岁的陈建邦老先生已经等候多时了。

  “这就是原来状元府的正门!”陈老先生指着鞭指巷9号、11号大院的门楼告诉记者。9号、11号两院原来是连为一体的,是150年前由陈冕的祖父陈显彝建造的,1859年陈冕便诞生于此。陈冕出生前,其父收到百姓赠送的一顶精致官帽——祝后人成栋梁之材,故生子名冕,字冠生。

  来到9号大院里,一个小四合院映入眼帘,这个四合院与大门的方位相对,正屋为五开间、前出厦的西屋,南、北屋为略矮的厢房。绕过西屋南侧的狭窄过道,又转入一个小四合院,结构与前一个四合院类似。再往西行,一面墙挡住了去路,墙根的一口古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就是当年的状元井。”

  陈建邦一边掀开井盖一边对记者说,当年状元府的人就是饮用这口井里的泉水,“现在的水还是那么清澈见底!”

  陈建邦告诉记者,9号院现在是济南市第一印染厂的宿舍,曾经住着17户人家,是个典型的大杂院。

  鞭指巷11号院:处处透着书香气

  “这个院子里也有两个四合院,现在已经成了省政府的公房宿舍。”从9号院转出来,在陈建邦的指引下,记者又来到11号大院内。记者注意到,11号院是一个结构与9号院大体相同的院落,只是建筑规格略小。院子里到处都是葡萄树、石榴树、大槐树、香椿树。已经裂缝的石阶、屋檐处新换的大瓦、摸上去凉丝丝的青砖,处处都透着一股书香门第的气息。

  “明年我就让高考的孩子搬过来住!”在此居住的刘大妈的女儿笑着说:“沾点状元的灵气,咱也考所名牌大学!”

  西熨斗隅巷:四合院里人是物非

  看完鞭指巷9号、11号大院,记者与陈建邦沿着双忠祠街西行约200米,来到西熨斗隅巷。

  “这些院子也是状元府的组成部分。”陈建邦一一对记者介绍着西熨斗隅巷16号、20号、22号、24号4个院落。走进16号院内,一处坐东朝西的五开间二层小楼最引人注目,“这就是当年陈冕的藏书楼!”陈建邦对记者说。

  而一走进西熨斗隅巷20号院内,家住于此的李淑云大妈便和陈建邦亲热地攀谈起来。

  “记得小时候这个院子可漂亮了!”李大妈回忆说,她所住的院子是父亲1920年从陈冕的孙子手中买下来的,当年到处是爬山虎、石榴树,台阶上也全是花,还有泉水、石井。陈家的孩子、李家的孩子,一大群孩子在这里玩,其中就包括陈建邦、李淑云。记者注意到,由于东侧兴建了宿舍楼,目前这个小院已经显得比较狭窄。

  在西熨斗隅巷22号院内,记者看到,一栋宿舍楼已经占据了院子的东半部分。陈建邦说,这个院子就是当年状元府北院的西八院,而北八院的北屋就是陈冕当年的书房,屋前曾挂有“小墨墨斋”牌匾。

  据陈建邦介绍,当年,状元府是由20个古朴典雅的四合院和一个南花园组成,东起鞭指巷,西至西熨斗隅巷,南至将军庙街。近百年来,状元府的大部分建筑已经被拆除,原来的地方建起了宿舍楼、宾馆。

  本报记者尹玉涛通讯员多贤

  ■相关链接

  一代英才陈冕

  陈冕天生聪颖,博闻强志,14岁的他便考中秀才,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秀才之一。光绪九年(1883年)4月21日,24岁的陈冕一举夺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也是清代建朝以来的第105位状元。

  就在陈冕中状元的那一年,黄河决口,山东历城、邹平、利津等县40余万灾民无家可归。陈冕和其父陈恩寿一次捐出巨款数万银两救灾,并亲自到抗洪前线参加救灾工作。

  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西发生大旱,陈冕将家中余财凑成黄金千两全部捐献。为了筹集救灾资金,陈冕还先后将状元府的大部分房产变卖,只留下几个小四合院给自己家人居住。

  就在这一年的8月17日,34岁的陈冕因赈灾劳累过度而突发肺心病,逝于济南鞭指巷状元府内。

  199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下第一策——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一书曾推举出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的8位状元。陈冕位居其一,其文才、德行堪与文天祥、张謇齐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