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民间环保人士于晓刚荣获环境金人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1:17 公益时报

  - 本报记者 蔡 卓 编译

  被誉为“绿色诺贝尔奖”的“环境金人奖”(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ce)评奖委员会4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市向今年获奖的6位生态保护人士颁奖。在保护云南生态环境和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流域”主任于晓刚成为本年度此奖在亚洲的惟一得主,同时他将获得奖金12.5万美元。这是该奖创办16年来中国人第
二次获奖,第一次是由反对“三峡工程”的环保人戴晴于1993年获得。

  于晓刚早年在云南从事社区林业科研工作。他花费多年时间建立了开创性的流域管理计划,同时研究并记录了水坝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中央政府增加对那些因水坝而搬迁的村民的赔偿,并开始对重大水坝开发进行社会影响评估,于晓刚的报告被视为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在颁奖典礼上,戈德曼环境奖创始人理查德·戈德曼在致词时说:“这6名获奖者是你们从未听说过的最重要的无名英雄。他们都为了保护自己祖国的环境而奋斗,经常独自面对巨大的危险。他们的惊人成就使我们每一个人深受启发。”

  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克里斯多夫·弗莱文则对于晓刚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于晓刚先生利用他的流域管理方面的知识,致力帮助受水坝建设影响的地方社区重建生活。于晓刚先生克服各种不利条件,让他们在开发过程中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他所采取的方法将帮助中国在不牺牲自然资源和公众权益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于晓刚本人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面对如此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这点成功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开始。要在全中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所有中国人的参与。”

  “环境金人奖”创建于1990年,创办人是居住在美国旧金山的民权领袖和慈善家理查德·戈德曼及其妻子罗达·戈德曼。罗达已于1996年去世。夫妻二人认为,草根环保组织的领导者大多不为人所知,在公众的视线之外从事着保护地球的工作,所以戈德曼夫妇希望设立奖金表彰和鼓励这些英雄。“环境金人奖”每年嘉奖6名环保人士,他们分别来自北美洲、中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岛屿国家。每位获奖者将获得12.5万美元奖金,这是全世界环保领域最高额的奖金。

  除了于晓光,今年的获奖者还包括:

乌克兰的奥莉亚·梅兰(Olya Melen),26岁,职业是律师,通过她的努力,黑海地区一片世界上最珍贵的湿地——“多瑙河三角洲”得以暂时保护。利比里亚的斯雅克(Silas Kpanan),36岁,她揭露了利比里亚前总统查尔斯·泰勒非法伐木获取钱财用于长达14年内战,造成15万人死亡的事实。巴西人费德沙·德席维亚,35岁,他因奋起保卫亚马逊地区的热带雨林而受到称赞。美国人威廉斯(Craig E. Williams),这位年纪58岁的越战老兵成功地劝服五角大楼停止在美国境内焚化化学武器的计划。最后一位来自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肯吉尔(Anne Kajir),32岁,他揭发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内部牵涉层面广泛的贪污腐败──当局纵容财团非法砍伐林木,破坏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大且最完整的热带森林地区。

  于晓刚事迹简介

  于晓刚现年55岁。2000年,他在撰写博士论文“拉市海修建水坝的社会影响评估”之后实施了拉市海流域管理项目。这座水坝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严重影响了当地渔民和农民的生计。由于农田被水库淹没,多数村民转而以打鱼为生。后来,鱼类资源随着过度捕捞而萎缩,鸟类又损坏了剩余田地上的粮食,当地居民的生活进一步陷入困境。于晓刚召集居民、当地政府机关和私人企业家建立了流域管理项目,2005年该项目被誉为中国十大可持续发展案例。这是中国由非政府组织、居民和地方政府参与的首个流域管理项目。

  2002年,于晓刚向中央政府递交了一份关于澜沧江(湄公河)漫湾大坝社会影响的报告,促使政府为当地社区追加了7000万人民币(870万美元)的移民安置费,用于减轻大坝的负面社会影响。漫湾电站社会影响评估工作完成后,于晓刚就不停地倡导在重大项目决策时必须进行社会影响评估。过去,修建水坝的计划只需要政府官员的指令,而在今天,因为于晓刚和其他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中国政府已开始要求在所有提议的重大开发项目的决策过程中进行社会影响评估。

  2003年,云南省政府宣布计划在怒江、金沙江(长江)、澜沧江(湄公河)三江并流地区的怒江上新建13座水坝。于晓刚利用拉市海和漫湾水坝的故事教育了三江流域的村民,用公共汽车把他们送到湄公河受水坝影响的地区。在那里,村民看到了由于水坝而无以为生的男男女女,靠捡拾垃圾卖钱为生。于晓刚还与

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了关于水坝影响的电视节目并在全国播放。

  2004年,温家宝总理搁置了怒江的水坝计划,并指示需要“谨慎研究,科学决策”。

  于晓刚特别希望让地方村民参与水坝的决策过程,并通过研讨会和培训课程增强他们参与决策的能力。2004年,他带领五名村民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会上他们获得机会与政府高层官员、水坝公司的执行官以及水坝建设专家交流意见。于晓刚还想让中国非政府组织行动起来,积极倡导社会影响评估制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