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中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生存现状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1:30 公益时报

  编者按:

  日前,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蓝皮书。这份报告是历时半年的调查结果,对中国环保NGO的困境做出了详尽真实的描述。报告中所有数据尽管在意料之中,也引起人们再一次震惊。

  我们震惊的是,这些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环保人,这些把"拯救地球保护青山绿水"视为自己使命的环保人,这些为了自己的信念义无反顾的环保人,满怀着崇高的理想,却举步维艰。逾7成环保NGO无固定经费来源,6成无专用办公室,4成多的全职人员不领薪酬,超过一半的全职人员没有任何福利保障……

  环保NGO究竟有多难?为什么这么难?他们应如何做才能走出困境?本报特别策划“环保NGO生存现状”专题报道,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他们诉求的声音。

  环保NGO,困窘的美丽

  -实习记者 徐 可 摄影报道

  经过多年理论探索和不断实践,中国环保NGO组织以其独特的风格、称谓、形式、策略等开展了各项有组织的环保活动,对我国环境保护及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环保NGO的生存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居无定所:

  “我在哪办公室就在哪”

  因为没有办公室,对环保NGO进行采访时,也给记者带来了困难。当记者提出要到办公室和绿色北京的宋欣周面谈时,他无奈地说:“我想我们就做电话采访吧,因为我们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办公室,专职人员只有我一个,所以我在哪里办公室就在哪里。”

  记者采访到的另外三家环保NGO,他们的办公条件也不乐观,都是在居民楼里,更像是一个住处而不是办公室,房间里堆满了办公桌、会议桌和资料,所以显得很拥挤,而且他们的办公地点也是不断更换。

  在瀚海沙工作的周维对记者说:“瀚海沙的办公室从2002年成立到现在一共换过3次,因为前两次的地方已经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办公室了。第一个是一室一厅的平房,虽然每个月的房租只有500元,但是里面很潮,办公很不合适,所以我们基本上就是在里面放一些资料和碰头开会用。第二个虽然可以定义成它是一个办公室,但是其实是我同事住的地方,所以也不太方便,尤其是有志愿者或其他人出入时就很不合适。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正式的办公室,志愿者团队也很难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原来同事就把他住的三居室按每个月1400元租给了我们,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因为租写字楼的费用实在太高了,所以我们只能是一切费用从俭,把几个项目的行政费用合在一起才付了这房租。在这个地段来说,这个价钱是很便宜了,而且那个同事也很支持我们,一般是我们能够拿出多少钱,他就接受多少钱,所以他这应该算是有捐助性质的。”

  绿网也是换过3次办公地点,最早是在创始人的地下室,现在是志愿者提供的2000元/月的一室一厅。绿十字的办公室是由“金色啄木鸟”提供的,金色啄木鸟起初是免费提供给绿十字的,到2005年开始收一些费用,但是也比外面的价格便宜。

  办公地点频繁更换,除了上述原因,还一个是资金的不稳定造成的。“我们租办公室的费用都是几个项目里面的行政费用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也不敢长期租用,因为万一一段时间断档了就没有费用来源了。”

  专职员工不超过五个

  这四家环保NGO的专职工作人员是从无到有,但是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超过5个。瀚海沙共5个专职人员,绿十字5个专职人员和1个兼职会计,绿色北京在2005年时还有3个专职人员,但最终又都离开了,现在只有宋欣周一人。当然也有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的,绿网的工作人员李媛向记者介绍到:“绿网是1999年成立的,2001年到2002年开始有基金会资助,但是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全部都是志愿者。虽然这时候有少部分的经费来源,但是志愿者不但不拿工资还要投入时间和金钱。到2004年开始有一个专职的工作人员和一个兼职的协调人。从2005年到2006年绿网扩大了两倍的人力资源,有了5个专职人员和2个兼职人员。”

  李媛说:“绿网的工作人员虽不多,但是它是年轻人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一点瀚海沙的周维也有同感,但她也同样看到了小机构的困惑。“小机构的人员少所以项目也相对较少,一个项目的周期是两年,经费在20万到30万左右,但是项目制使小型机构运作缺乏灵活性,因为项目经费基本都是专款专用的,支持行政、志愿者活动和机构发展的费用是有限的。”但是为了使组织能更好地发展李媛认为:“组织规模的扩大应该和组织制度的完善保持同步,在制度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组织规模会使组织变得很混乱。”

  人手不够,但决不盲目招人

  环保NGO的工作人员并不多,这在工作时也会有一定的阻碍。瀚海沙的周维就举例说:“就拿我们在做支持草根项目时接触的组织来说,他们都是有很多想法的,每一个想法都很丰富,可是面临的问题是这个机构只有两个人。正在成长的机构面临的不只是缺钱的问题,如果他们需要多少资金就可以获得多少的话,那样最终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这两个人都累死了,二是他们哪个项目都做不好。对于瀚海沙来说也有同样的困惑。我们也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因为人手不够,所以在做项目时只能去权衡哪一个更重要。”

  “虽然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我们决不盲目地招人”。周维强调,“不盲目招人是因为我们需要考虑我们的费用,如果需要一个行政助理就马上招来了,但是因为我们费用的不灵活,无法支付他的报酬,那么我给他的工资就有可能开不出来了。再有不盲目还体现在质量上,我们要找到适合这份工作的人。在寻找合作伙伴时,都会先让他们做半年的志愿者或半职人员,以这种形势对整个组织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熟悉工作。最后一个原因是,我们不像一般的企业或者大的机构,我们希望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相近的理念,在工作和生活中分享更多的东西。所以就目前组织的发展来说,盲目扩大人力资源并不是一件好事。”

  李媛也认同这个观点:“组织的规模应该和组织的制度完善一同向前走的,而不要盲目地去扩大组织规模,因为在制度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会使组织变得很混乱。”

  没注册,社保不好上

  记者走访的四家驻京环保NGO的员工工资有的在1000元/月左右,有的在2000元/月左右,瀚海沙的工资要与基金会协商决定,因为不同的基金会认可的工资水平是不同的,但是也可以保证每个月的工资在2000到3000块钱,在那工作的周维觉得这个数目能够满足自己的开销。

  谈到在环保NGO的员工没有福利保障时,绿网的李媛向记者解释道:“因为只有注册了的组织,作为被社会认可的一个单位才有可能给员工上社会保险。而我们组织没有注册,因此要是想上社保的话,需要由个人来承担全部费用。相比较而言,更多的人愿意选择买商业保险。就我个人来说,目前商业保险我也没有上。虽然基金会给的项目工资里包括300元的保险补助,但是目前我觉得根据我的经济状况,每个月的这300元保险补助我更愿意留下来花了,而不是去买这份保障,也许以后我会考虑。”

  瀚海沙则是采用向基金会申请在项目里设意外伤害保险,另外还申请了每个月500元的“公共保障基金”。“我们把这笔钱存在机构里,制定管理和使用制度,由我们5个人共同管理形成了一个内部的保障基金。”

  “国人为什么很少支持自己的草根组织?”

  瀚海沙的资金大部分来自跟他们理念相近、关注问题相同的基金会或发展机构。李媛在介绍绿网的经费来源时是这样说的:“我们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很少。企业的捐助也非常少。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注册,企业会考虑捐款是不是可以减税。与此同时,环保NGO在接受企业捐款时也很谨慎,要考虑他们做这件事情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和目的。是他们真的意识到了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还是只是想扩大企业的信誉度,为自己做广告宣传。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它的产品是否是环保的。绿网有很少部分资金来源于个人捐助,而最大一部分的资金来源于香港和国际基金会。”李媛有些困惑:国人为什么很少支持自己的草根民间组织?“我现在还没弄清楚,是不是国人没有这个经济实力?还是说大部分的人意识淡薄?另外我想是不是在制度上也还不够健全?”

  中国渐富,

  获取国际资助渐难

  绿十字从成立到现在得到过基金会支持的仅有三次,“去年除了基金会资助我们的,我们还亏了十万多,最后我们是向外地一个培训学校借了五万块钱,才维持了下来”。荣尊堂语气凝重地说,“目前国外基金会的原则是支持最贫困落后的国家,中国现在已经慢慢发展起来了,他们的资金在向其他国家转移,所以现在申请是越来越困难了。而且民间组织也比较多,尤其草根式的环保NGO又是最多,但是基金会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申请项目也不是很容易。比如有十个组织同时向基金会申请,最终只可能批准两个,不可能都支持的。”

  如果有一天国际组织停止了对中国NGO的资助,那么它们又将如何生存下去呢?而且目前接受国际基金会的资助时还存在一个问题,“国际基金会不太了解中国国情,他会支持你做项目,但是做项目的同时,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的配套资金,但是像我们这些‘草根’组织,完全是靠自己筹资的,根本不可能有配套资金。有的基金会申请项目时有固定格式的申请表,其中费用预算支出中有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一栏,如果你后两项是空白的,那国际组织是不会同意这个项目申请的。”绿十字的荣尊堂无奈地说。

  因此为了不依靠他人,能自食其力,绿十字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向基金会和企业申请资助的同时,还自己想办法找出路,希望在生存上闯一条路来自己养活自己。比如做一些可以营利的公益项目,可能这种做法有些NGO不太理解,认为NGO就应该是非营利的。但是如果有营利了,我们也会把这些钱放在机构里为下一个项目服务,而不是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总之,我们是想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

  注册登记:

  最大的困惑

  环保NGO普遍认为,上述问题还可以自己解决,寻找办法,但是注册是他们最大的困惑。没有明确、合法的身份就给他们的工作带来阻碍,所以注册登记成了解决环保NGO生存问题的症结。

  “对于绿色北京,资金还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登记注册是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根本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其他问题就都是问题了,比如我们要如何去筹资呢?我们在民政部没有登记,而只是挂在一些机构做了会员单位(绿色北京是中华环保联合会的理事单位)。你说这种身份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因为没有合法身份也使环保NGO的社会公信度不高,绿网的李媛也无奈地说:“向基金会和企业申请项目时,有些会在意你是不是注册单位。进入社区开展工作时也遇到过被问:‘你们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资质?属于哪个部门管?’等等。”

  既然没有合法什么会带来这么多的不便,那就去登记好了。李媛叹叹气说:“哪有那么容易。对于环保NGO的注册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在民政系统注册成民间非营利组织,另一种是在工商注册成企业单位。但是无论是哪种途径对于我们来说都不容易。民非注册主要是有政策的限制,民间组织法规定,在同一地域同一性质的组织只能注册一家。另外在民非注册需要找挂靠单位,而没有一个部门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如果我们挂靠在他下面的话,他要费很多精力和人力来监督我们在做什么,这样会消耗许多管理成本。所以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政府部门挂靠。另一种在工商注册的话需要缴税,而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本来我们就是非营利的。因此我们还是想等国家制度比较完善了,对我们没有那么多限制的时候去注册民非。

  “其实民间组织是协助政府和帮助政府的,政府不是万能的,它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做到。所以这些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环保NGO的角色就是在帮助政府完善社会发展的,这是一个好现象。为什么不多给予我们支持呢?”

  绿十字也认为要想解决环保NGO生存困难的问题,是需要政府在政策和法律上给予支持的。“首先是政府不要对环保NGO有认识偏差,我们是在法律和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我觉得民政系统可以对在民间组织进行考核,我们做了什么事都可以得到检查和监控,企业可以倒闭,民间组织越轨也可以受到制裁啊,这样也利于那些好的组织有更好的发展。另外我们经费不稳定也是因为政府没有一个制度环境来保护,我们做一些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益的工作,做得好,政府应该可以买我们的服务,但我们都没有这么幸运。比如我们原来在恒基中心有一个公益柜台,是一个宣传推广再生纸制品和其他环保产品的很好的一个窗口,对宣传绿色北京、绿色奥运和资源回收再生利用都十分有意义,恒基的老总也很支持我们,把柜台免费租给我们用。但是后来因为恒基的老总换人了,新的老总不再支持我们。因为这个柜台本身就是非营利的,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们只好撤了。”

  面对环保NGO今后的生存发展,宋欣周认为:“在全球都倡导环保的背景下,我们是很有发展机会的,但是我国政府对环保NGO的支持还是不够。没有明确的政策出台,没有严格的法规规范,这对环保NGO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和帮助。而且由于没有生存空间,许多环保NGO都是倒一个再起一个,这样只是数量多,而影响力不大,自身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我个人认为这对环保NGO的发展不利,使大多数还停留在1998到2000年的水平。”

  提高信誉,NGO自寻出路

  环保NGO想要生存发展,还需加强培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瀚海沙的周维觉得除了在生存上有困难,还有在实施项目时对自己的突破。“2004年我在做支持草根时真的很困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一开始我们不太理解为什么基金会总是给我们提问题,让我们不断修改,后来发现确实是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现在每做完一个项目我们都会沉下心来思考我们做事情的方式,所以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们花时间去学习。”

  如果想和基金会或是企业有长期的更好的合作,除了项目要不断有进展外,在资金管理上也很重要,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信誉。在实施项目时不能乱用项目款,要严格按照计划书里面写的去做,如果有变动要及时与资助方沟通,说明为什么变更计划。所以诚信对我们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李媛补充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