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五一黄金周专题 > 正文

百年中英街没落之谜:黄金周一天只有千人来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1:38 大洋网-广州日报
百年中英街没落之谜:黄金周一天只有千人来访

中英街界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50米长的小街最高峰时一天有10万游客 而刚刚过去的这个黄金周一天只有1000人

  黄金周难挽中英街没落。五一正是旅游景点大肆掘金的时候,但全国闻名的中英街却依旧冷清,深圳一侧大部分商铺仍是“铁将军”把门。

  很难想象,这个250米长的小街曾集中了47家金铺,“香港货”吸引全国各地的人纷纷
涌来: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甚至是芒果和洗衣粉。

  这条“一街两制”的小街从上世纪90年代后,由极盛回落。它的名字与商业欺诈、“黑马”旅行社、黑导游联系在一起。

  此时此刻,这条小街的命运再次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她曾经的辉煌让人回味,她目前的衰落让人叹息,她的重新振兴让人思索。

  五一期间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中英街,试图解开她从辉煌到没落的谜团。

  五一期间,记者报名参加了沙头角旅游有限公司组织的旅游团,费用为50元。对于户口不在深圳的外地游客来说,必须参加这一指定公司组成的旅游团,办理完“特许证”才能进入中英街。在领到通行证后,记者乘上了中巴。车行驶到进入沙头角的关口时停了下来,一位广东边防六支队的战士走上车,一一检查每名游客的证件。被誉为“世界所无,中国唯一”的中英街就位于沙头角内。

  目前,整个沙头角内全部属于中英街社区。今年55岁的中英街社区工作站站长刘伟强就出生在中英街。刘伟强说,沙头角属于边防禁区,面积不到0.17平方公里,在这里有深圳常住居民900多人,另外还有1000多外来人员,此外还有4000多名香港人在这里买楼置业。

  中英街的街口就位于沙头角关口旁约100米的地方。由于街内游人不多,步行在中英街上,记者不到几分钟就从头走到了尾。第一印象是这条街竟是如此之小,她长不过250米,宽只有三四米。

  黄金时代 一街集中47家金铺

  中英街的黄金时期始于改革开放。在中英街出生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中英街成为“购物天堂”还得“感谢”1979年刮的一次台风。当时,迅速涌来的海潮把中英街上一些店铺的货物给淹了。这些店主便把这些货洗干净后摆在外面边晒边卖。当时由于内地货物奇缺,这些淹了水的货居然一下子卖光了。后来店主又进了很多货来卖。其他的商人也闻讯云集于此。中英街迅速兴旺起来。1980年,沙头角的工农业总收入比两年前猛增37倍!过去一些逃往香港的居民,陆续经过中英街回到家乡。

  当年还是中英街广播员的刘伟强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高峰的时候,在如此小的一条街上,一天内涌入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人们只能侧着身子才能移动,挤到一家店铺前就大声喊,“给我一个,给我一个”,仿佛不要钱似的。

  在中英街上演的“购金热”更是将中英街“购物天堂”的美誉演绎到了极致。1988年初,中英街香港一侧开了3家金铺,由于当时内地黄金并不能随意买到,中英街的金银首饰变成了销售热点,中英街香港一侧的金铺猛增至32家,面对这股诱人的购金浪潮,深圳方面的公司也纷纷向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申请设立金行。深港双方共有金铺47家,成为全国第一条“黄金街”。据统计,1988年5月至10月间,中英街上的金铺共销售黄金饰品达5吨,金额6.5亿港元。“购金热”一直持续到1992年达到了高潮。

  除了是黄金街外,中英街也是其他商品销售的天堂。在深圳市工作的王先生也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当年中英街内有很多水果特别好吃又便宜,而且像芒果这样的水果,中英街外还根本没得卖。每次几个朋友都是约好专门坐车跑到中英街里去吃水果,就算是来回要花几元钱的车费,大家都觉得很划算。”当年在沙头角关口经常可以看到不少人拎着大包大包的洗衣粉,整箱整箱的方便面兴高彩烈地往外搬。正是在这个时期,深圳游客中流行着一句名言,“没到过中英街,就不算去过深圳”。

  每天大量的游客挤进中英街也感觉着“一街两制”的新奇。沙头角东和小学的陈老师说,“当时在中英街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深圳一侧的保安是不能越界到香港一侧去的。当时有深圳一侧的保安要抓一个人,但只要此人一跳到界碑分隔的另一边,保安就不能抓。哪怕就是一步的距离也不能越过。”

  衰落岁月 商业欺诈困扰中英街

  上世纪90年后期,随着内地商品的日趋丰富,中英街的商业也由极盛回落。沙头角地区税收的资料记载:1998年沙头角的国税和地税收入为1350多万元,2000年下降为990多万元。中英街的商业出现下滑趋势。刘伟强说,上世纪90年代后,中英街内人还是有,但已经没有以往那样红火了。随着港澳游的启动,特别是港澳自由行的开放,中英街引以为傲的“香港货”没有了竞争力。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商业欺诈。一些不良商人为了榨取利润卖假货,还用强制的手段逼游客买东西。一些外地游客屡屡“中招”买到了假货后,纷纷向深圳市有关部门投诉。深圳市盐田区的一位政协委员表示,每年在盐田区召开的两会上,中英街都成为了当地提案和议案中的热点问题。

  在沙头角关口外旅行社的缴费处摆满了盐田区消委会发出的提醒宣传单,上面写着“中英街不良商家欺诈手法大曝光 一、与不法导游串通,合演‘双簧’;二、虚夸商品性能,以次充好;三、低价引诱,高价成交;四、代客出关,索取高额出关费”。在沙头角关口外,盐田区有关部门还组成了联合的执法小组随时接受游客的投诉。随行的导游也是一再提醒游客不要购买中英街的电器、手机等商品。

  尽管是五一黄金周,但进入中英街的游客并不太多。中英街深圳一侧大部分商铺是闭门谢客的,只是在香港一侧的店铺还是在照常经营。记者细细地观察了一下,在香港一侧的店铺大多数也是由内地的人承租。当地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曾经有一段时间在香港一侧真正由香港人开的店铺只剩下3家。一位导游表示,今年五一期间每天最多的时候进入中英街的游客也才1000多人。

  中英街寻找新定位,购物功能不能弱化,着力加强文化味道

  在盐田区有关部门展开了一场重拳行动之后,今年4月份中英街内深圳一侧的一些商铺纷纷关门,采取了一场悄悄的对抗行动。而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部分商家关门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部门不再允许这些商家自行聘请黑导游带客进到中英街内购物,这断了不法商贩的客源。 

  这次政府的决心很大,哪怕关一年的门也不怕。“中英街并不会因为整顿而死掉”。

  目前,盐田区政府出资5000万元对中英街进行改造,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据有关人士透露,深圳市盐田区正就中英街的商贸改革问题进行研究。

  对此进行过调研的孙霄说,中英街今后的发展一定要找准她的定位。加强她的文化味道,中英街旅游发展应该与香港新界结合起来考虑,积极推进内地游客到新界的过境游和新界的环岛游。

  孙霄说,对于中英街来说,购物功能不可没有,保留这一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但在中英街商贸体制上要进行改革,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根据中英街“一街两制”、中西文化的碰撞点来定位。中英街应该由香港和深圳方面联合管理,改革现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对于中英街商业中出现的问题联合执法。

  作为一条特殊街区,进入的商业企业也有要特殊的标准,中英街两侧的店铺经营特色要分开。由于文化不同,中英街两侧商铺在经营模式和经营特色上都有很多不同,这也是“一街两制”的生命力所在。在中英街实行商品分流,深圳一侧做足传统文化的文章,加大文化产品的投入,香港一侧尽可能引进一些高端的商品来经营。中英街应该作为一个特殊的街区来定位,如果随意让其发展,“一街两制”的鲜明特色就将不复存在了。如果放手不管让她自生自灭,是对中英街品牌的不负责任”。

  在中英街生活了几十年的刘伟强对于中英街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说:“中英街有着十分独特的地理位置,这是不可替代的,这里有吴氏宗祠,有天后宫,这里环境优美,这里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有许多历史的故事。今后中英街的发展应该是以旅游带动商业,中英街的人文景观旅游是她最大的优势。”

  百年中英街史话

  在中英街的街口有一口保存完好的古井,谈起古井,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孙霄一下把历史的年轮拉回到了1669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推行《迁海令》后,包括沙头角在内的沿海地区荒无人烟。1669年新安县复界,来自粤北的客家人南迁到沙头角。海边没有淡水,客家人的第一件事便是打井取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进行的“新界”北部陆界勘界结束。沙头角的土地和居民被“劈”成了两个部分,有了“英界”和“华界”之分。其中有一段处于河道上的边界,被当地人称为“鸬鹚径”的用麻石铺成的沿河小道,即是后来形成中英街的地方。

  1905年,英方在沙头角这一段边界竖立了20块界碑,并编了号码,中英街上的第3号至第7号界碑由此而来。

  1949年10月,沙头角解放,中英街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垒的前沿。“当时中英街的高音喇叭经常放着激动人心的政治口号。英方将中英街设为宵禁区,禁止居民夜间通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方管辖一侧的小学生好奇地去香港一侧看了电视回来,都要给予‘洗脑’以肃清资本主义流毒。如果谁的口袋中被查出装有港币,则一定要揪出来批斗。沙头角一侧居民也很少有人敢接纳港方亲戚赠送的衣物、食品等,生怕被人扣上里通外国的罪名。”孙霄说。

  1997年7月1日,中英街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边防战士还看到了香港警察换徽的一幕。而此时,有关中英街的名称需不需要保留的争议突起。最后,当地政府决定保留中英街这个名称,界碑仍竖立在街中,中英街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游览地。

  随后,盐田区委、区政府决定将每年的3月18日,即沙头角勘界日确定为中英街警示日。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3月18日中英街内都鸣18响警示钟声。文/图 记者 何涛

  相关专题:2006五一黄金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