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本报再为百名贫困生圆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2:36 江南都市报

  联合“利群阳光”斥资50万元在我省展开新一轮助学行动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开始了,根据我省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我省又将产生20多万名大学新生,这其中不 乏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大学门前矗立着一道高高的学费门槛,对这些寒门学子来说有一种喜过悲来的感觉。

  每年高考之后,许多优秀寒门学子徘徊在大学校门之外,贫穷使他们黯然神伤。请别忧伤,江南都市报今年再举爱心 大旗,利群阳光首先和我们站在一起,利群阳光斥资50万元,为100名赣鄱寒门学子每人送上5000元的入学费用。如 果你是应届考取的贫困大学生,请向我们求助,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爱心企业,乐善好施的人士,伸出你们热情的手,和我们站 在一起。

  建议、求助、咨询热线:0791-6849690短信请发送至:088880333

  -“新闻助学”成为本报知名品牌

  对于公众媒体来说,它的责任和价值除了传播信息之外,还应该通过自身的精神文化追求,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关注需要帮助的人群。本报就是这样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成功塑造了自己“爱心媒体”的良好形象和“新闻助学”的知名 品牌。

  作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媒体,本报致力于社会公众事业,塑造了自己爱心媒体的良好形象。自1997年以来,本报先 后与“希望工程”、中国扶贫基金会、省市慈善总会、“春蕾计划”等部门和单位合作开展新闻助学行动。1998年,我省 遭受特大洪水袭击,一些大学新生因家庭遭灾而陷入困境,为了这些新生如愿以偿跨入大学校门,本报举办了“真情圆你大学 梦”的大型公益活动,香港两位企业家分别慷慨捐资20万元和10万元。此次活动共资助了300名大学新生踏入了大学校 门;2000年8月,经本报牵线,国内一名影视名人向南昌市救助失学女童“春蕾计划”捐助10万元;同年10月,经过 本报搭桥,北京一家公司出资40万元,向我省兴国、瑞金各捐建一所希望小学;2001年,本报与团省委、省青少年发展 基金会合作,启动了江南都市报读者助学金,报社全体员工身体力行率先捐款,一次性募集资金3万元;此后,本报又与省慈 善总会共同设立了江南都市报读者慈善扶贫济困基金,并成功举办了义演晚会。

  至今,本报已刊发有关助学报道1100多篇,募集助学款980多万元,帮助4300多名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跨 进了清华、北大等大学的神圣殿堂。特别在去年,由于杭州卷烟厂的爱心加盟,本报的助学行动成为夏秋季节灿烂天空的一抹 秀色,助学活动高潮迭起,成为一场规模空前的“爱心盛会”。

  -去年本报送出百束灿烂阳光

  去年,本报与杭州卷烟厂首次联手,举办了“利群阳光”助学行动。从接受报名到确定人选,再到在滕王阁旁举行5 0万元资助赣鄱学子助学金发放仪式,时间跨过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历时120多天。本报以帮助每一个有追求的青年为宗旨 ,按照公平、公正、择优、择困的原则,从近千个报名学子中筛选出赣鄱大地上最需要资助的100名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 学子,并为他们每人发放5000元的入学费用。

  这一由浙江中烟工业公司(杭州卷烟厂)联手全国10省市强势媒体推出的活动已经连续进行了5年,资助了全国2 500名贫寒学子。利群阳光助学行动缘起于2001年,由杭州卷烟厂等单位在浙江省发起利群助学特别行动,出资50万 元资助100名特困新生圆了大学梦。

  此后,利群阳光助学活动规模一年胜过一年,社会反响一年大过一年。2005年,本报首次承办了利群阳光助学行 动在江西区域的助学活动,这项活动同时也拓展到北京、浙江、山东、江苏、广东、湖南、辽宁、福建、河北九省一市。至去 年,共有2500名贫寒学子因此顺利跨入高等学府。

  -人大代表建议加大扶助贫困学子力度

  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旭烽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大对贫困学子扶助 力度的建议》,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关注。这份建议与“利群阳光助学行动”调查报告有关。

  王旭烽对坚持了5年的“利群阳光助学”活动一直很关注。两会前夕,浙江大学根据本报等九省一市强势媒体的报道 ,对5年来受到资助的“阳光学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85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42.6%, 从而产生了一份详实的调查报告。这可以说是中国近年来对贫困大学生最具权威的调查。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有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人 数大概在160万。高校贫困生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社会问题。

  “阳光助学”调查报告中的几个数据引起了王旭烽的注意:一是这些贫困生的家庭平均年收入在4100元左右,而 现在每个学生的学费平均就在5400元左右,还不包括日常生活费;二是在受资助的学子中,有33%的人认为阳光助学的 资助对自己的生活改善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改善,这说明临时性的资助不能解决长远的问题;三是当问及“周围同学是否知道自 己是贫困生”时,有高达71%的受访者选择“是”,这种隐私的暴露,往往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一些心理影响。

  针对这些调查结果,王旭烽建议: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应相应地对贫困地区或农村的孩子适度倾斜,设立分地区 、分类别的贫困生专项基金,并逐步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我国目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相 对于贫困生仍显不足,仍需完善;鉴于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着自卑、焦虑、挫折感和自我封闭感强的心理特点,在保护其个人隐 私的基础上,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大学生不仅要经济扶贫、心理扶贫,还要对其进行个人能 力扶贫。如帮助其提升人际交往、为家乡服务、就业等方面的个人能力。

  -寒门学子生存状态调查震撼人心

  阳光洒在心间,温暖一生旅程。“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是由本报和杭州卷烟厂及九省一市强势媒体共同发起的大型社 会公益活动。加上5年来社会各界的爱心加入,共计有近3000名寒门学子受到了资助。

  这些接受资助的贫寒学子,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状况又是如何?接受资助后,他们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对于 未来,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谋划打算?去年底,本报记者联合浙江大学通过和历年来受资助的江西贫困学子面对面的访谈,作了 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

  ●三成贫困生家庭父母双亡或一方去世

  首先从家庭人员结构来看,记者调查发现,有三成的家庭父母双亡或者一方去世,四成的家庭家人残疾或者患病,超 过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劳动力不足,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维持生存尚且不容易,更不必说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了。

  因为父亲突然在高考前去世,去年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的贫困学子龚玲,为数千元的学费一筹莫展。如果没有形式多 样的“新闻助学”活动,像龚玲这样的贫困学子势必被不幸的命运主宰,熄灭心中的灯火。

  余江县学子郝齐炎,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家庭条件很差。考上重点大学后,一家人为学费忙碌奔波仍然无法筹集学费 ,最终在“利群阳光”的资助下,郝齐炎顺利进入心仪已久的大学深造。

  ●家庭年收入3000元学费就要5400元

  高安市贫困学子黄春根,家庭年收入只有3200元,去年被重点大学录取后,光第一学期的学费就需6000元, 还不包括其日常生活费。这期间,如果不是本报新闻助学的倾力帮助,黄春根难以踏进大学校门。调查中,记者发现,许多贫 困家庭的年收入和学子的学费严重失衡,这些贫困生家庭的收入都比较低。家庭年收入不到3000元的就占到了将近三分之 二。

  记者了解到,平均每个学生每年的学费就在5400元左右,仅子女的大学教育费用就足以使一个家庭入不敷出,处 于负债状态。而一个正常的家庭还需要在吃穿、医疗、住房方面的支出,这样一来在经济方面捉襟见肘就不足为奇了。

  ●每月生活费只有200元

  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家庭所能提供的生活费是相当有限的,平均每月在217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年1953元左右 (以每年9个月计算)。一半以上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在101-300元之间,还有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的,能提供4 00元以上生活费的家庭所占比例较少。按目前的物价和消费水平来推算,217元的生活费只能满足贫困学子们的吃饭等基 本需求,其他开支就需要依靠另外的收入来源弥补了。

  ●吃饭每

天花费大多只有6元

  这些贫困大学生的生活非常节俭。在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读书的“利群阳光”的受助者李丽,每天的膳食消费只有6元 钱。调查表明,三分之二以上的贫困学子们每天的膳食消费在5-9元之间,其中5-7元所占的比重最大,有相当一部分学 生的吃饭一天不超过5元,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完成正常营养摄入的。

  ●贫困是一种学习动力

  从对贫困学子的调查情况看,“阳光学子”们的成绩普遍较好,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居于前几名,约有一半的 学子是中等偏上。在问及“是否因为是贫困生而对自己学习要求更高”时,共有95%的同学持肯定答案,认为贫困已成为一 种学习动力。

  ●半数人选择继续读研

  在回答毕业以后有何打算的问题上,有50%的人选择参加工作,50%的人选择继续读研,两者比例大体相当。相 比较之下,选择出国

留学和自己创业的人比例就比较少了。
出国留学
的比例不高,显然同贫困生家庭情况有关,拮据的家境根 本无法承担巨额的出国费用。

  在期望的工作地点上,调查发现,有30%的人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人选择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选 择一般省会城市和回到家乡的次之。选择中小城市和去支援西部的相对较少,分别为20%和10%。

  ●希望将来能够回报社会

  在回答“利群阳光资助对你增加回报社会意识触动大吗”的问题上,有99%的人选择了很大,只有极个别的人对此 毫无触动。

  结合“利群资助后,你的心态有何变化”这一开放题,许多受访者表示,利群的资助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减轻了家里 的负担,也减少了心理压力,让自己可以安心地读书,或者不用半工半读,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读书。除此之外,更是感受到了 社会的关心和温暖,消除了自己的孤独感,觉得生活有了希望,从此学会了感恩社会。比如“减少了对富人的敌视”,“看待 社会的角度不像以前那样狭隘了”。许多人表示,在自己的困境得到缓解之后,希望将来有能力回报社会,将爱传递。(文/ 记者曾晓琴徐黎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