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侯义斌:痴心只为报家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5:49 《人物》杂志
侯义斌:痴心只为报家国(图)

侯义斌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文/戴 红

  侯义斌简历:1952年出生,陕西武功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电脑研究所 所长;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研究院 副院长;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博导、软件学院院长、副校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

  中国给他一块坚实的土地,国外有他自由的蓝天。他选择了祖国,是因为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切的眷恋......

  痴心报国

  5月的郁金香是荷兰最炫目的风景。

  人们记忆的坐标锁定在1986年5月30日荷兰爱因霍芬市。那天,爱因霍芬大学的中心大礼堂里人头攒动,迷人的郁金香和人们手中捧着的一束束鲜花使人沉醉。

  这座城市因为拥有菲利普公司而著称于世,爱因霍芬大学也因为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为学界称道。礼堂里更多的是来自各地的华人华侨,他们是从一周前《爱因霍芬日报》上看到这条消息后汇集来的:

  "爱因霍芬大学将于5月30日下午14时在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大陆)留学生侯义斌博士论文答辩,欢迎参加。"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当地华人华侨中成了头号新闻。

  一个大学里进行博士答辩,本不是新闻。然而这个学生是来自中国!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当地人对中国大陆的了解还仅限于功夫片里的拳脚和遍布大街小巷的中餐馆(有10万华人的荷兰就有1000多个中餐馆)。多少年来,从没有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能在这所大学取得博士头衔。

  侯义斌是1982年在西安交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了世行贷款的公费留学生,1983年来到荷兰爱因霍芬大学攻读博士的。荷兰的高等教育法非常严格苛刻,当时,他们不承认中国自己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想读博士,必须经过由荷兰大学教授组成的考察组,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学科知识面、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严格考核才能取得入学资格。

  侯义斌清楚地记得,刚到荷兰时,他在一家中餐馆见到一个满是白发的青年学子。这是一个来自清华大学的留学生,这位天之骄子万没想到堂堂的清华大学头衔在这里居然不好使!更没成想教授考察组对他的博士生资格考核没有通过,他不得不从头重新先读荷兰的硕士学位。武子胥过昭关,情急之下,一头华发转瞬变白。

  近乎于苛刻的考察组的教授,极其严格地"考核"侯义斌。他们中的一些人明显地对来自中国西部黄土地的学子表现出不了解。然而,在考核中他们惊异地发现,不论是数学基础、数字逻辑,还是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侯义斌都能驾轻就熟,他用不争的事实改变了教授们的看法。四个月后,荷兰教科部部长签署正式公函,确认了侯义斌的硕士水平,并正式批准他为博士研究生。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更艰巨的挑战紧随其后。根据荷方规定,博士生的学制是4年,即便是当地的学生也很少有人4年能完成博士学习和研究工作。

  这真的把侯义斌难住了!他是两手空空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的。世行提供的贷款,只有两年期限。以后的三年靠什么支付?

  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任何选择的他,只有用比其他所有人都出色的成绩来为自己赢得宝贵的学习机会。

  一天的24个小时,除了睡觉外侯义斌都用于读书和科研!拼命地工作!方便面和面包是他永远的食谱。他没有闲暇徜徉于美丽的莱茵河,没有机会漫步于异国情调的都市和乡村。他的脚印都留在了宿舍到实验室的路上,他的心思全部用来推算复杂的公式和单调枯燥的设计程序。

  荷兰大学的规矩一般是教授先到学校。然而,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每天都比教授们早到实验室。每一个月,侯义斌必定要向指导他的六位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提交一份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机系统设计分解理论研究的学术报告。

  当报告递交到第十份时,指导教授郑重地通知他,你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博士生的要求,把这些报告集中起来,是一部翔实而有创见的学术专著,可以正式申请进行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1986年5月,当他的博士学位研究进行到2年零9个月时,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便发生了......

  答辩仪式异常庄重。当着装特别的仪仗队引导着身着博士袍的答辩委员会的教授在主席台前八字形落座后,全场鸦雀无声。几百人的目光,蓝色的、黑色的眸子共同聚焦在这个眉宇间透着睿智与英气的中国青年身上。

  侯义斌充满自信地做了清晰、准确的陈述,对教授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圆满地回答。期间,一位教授突然提出一个尖刻的问题,会场上气氛骤然紧张。侯义斌冷静地回答,指出这个问题提的不对,并用充分的理由使对方和其他教授信服。侯义斌以全票通过了答辩,戴上了神圣的博士桂冠。

  那些几辈定居在爱因霍芬的华侨们激动不已,侯义斌让他们找回了中国人的尊严。他们纷纷拥上前去祝贺,献花的人排成了长队....

  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耄耋华侨老妇,被一位荷兰老人推着颤悠悠地走到前面。她捧着一束红色的郁金香,攥住侯义斌的双手,激动地说:“我是宋庆龄的朋友,看到你获得荷兰的博士学位很高兴,你为中国人争了光”。

  此时,一种剪不断的情思,一个炎黄子孙的强国梦,撞击着这个中国学子的心田……

  1987年,侯义斌谢绝了教授和学校的一次次盛情,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工作条件,回到了西安交大。更为难得的是,爱因霍芬大学致函西安交通大学:“鉴于侯义斌的出色学习成就,今后凡是西安交大选送的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一律免去博士生资格考核”。

  1989年6、7月间,作为西安交大计算机系教授的侯义斌出访美国和参加国际会议,正赶上老布什签署了给持有中国护照的留学生发放"绿卡"的总统令。这被许多人认为是千载难逢的,侯义斌谢绝了在美朋友和学生的劝留,放弃了这个留居美国的特殊机会,毅然按原计划回到祖国。

  自主创新

  1987年6月,侯义斌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谢绝了荷兰、瑞士、美国等大公司的高薪聘请,并说服正在荷兰办理攻读学位手续的妻子,“夫妻双双把家还"。

  回国后,他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不完全指定时序机的全分解”和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可编程硬件研究"。这两个课题不论在国内外都属于开拓性项目。前者是在当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和数字系统设计中提出的新课题。他为此创建了一个完整的代数系统-三方元代数,在国际上首创了系统全分解理论,从而使复杂的分解问题变成简单的代数运算。"可编程硬件"是国际上当时出现的一种新型集成电路,研究这种新器件在我国的应用、开发和设计,对我国的硬件研制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侯义斌成就簿上最令人瞩目的,是他从1984年便开始研究的"非键盘中外文输入技术"。鉴定委员会认为,这项成果是汉字输入方法研究上的一个新突破,其易学易用程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文字是最重要的要素。一种文字的传播速度,制约着这个民族接受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速度和质量,更制约着这个民族以自己的科技文化对世界施加影响的速度和质量。当时,我国汉字输入方法已发展到数百种,但所有的方法对使用者都有相当难度的培训和记忆要求。侯义斌设法找到了一种可以不经过专门培训,只要认识汉字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汉字输入的办法。

  英文只有26个字母,使用计算机处理英文之易,使英文成为世界上最通用普及的微机语言工具。汉字,却多似繁星达数万之众。无论五笔字形还是拼音法、仓颉法,都摆脱不了查找键盘的方式,成为键盘的奴隶。而侯义斌却从爱因霍芬大学实验室的一个鼠标器上得到了启发,他的"非键盘输入法"使得所有认识汉字(哪怕不知道它的读音如何)的人都能不经过培训即可用计算机处理汉字。这种新产品只用鼠标器上的二个键,使用者分别敲击这二个按键,计算机屏幕上的光标就会在一个虚拟中文键盘上自动取出所要的汉字,就好像用坐标定位,在打字机上取字一样方便。

  1988年,侯义斌发明了第三代汉字输入新技术;1989年,他将这项技术转化为"CAIT人人汉字输入系统"的高技术新产品。

  为了这项研究,侯义斌一家人节衣缩食,自己掏钱购买了一台25000元的微机;为了这个项目,多年来他没有好好休过一个假日;为了这个项目,夫妻俩在家里经常彻夜工作;为了这个项目,他家的电费每月高的惊人……

  当这项专利在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南韩等国申请专利后,国内许多企业重金要求购买其专利或与他个人合作,而侯义斌毅然将这个当时评估价值230万元的成果,无偿赠送给培育他的母校西安交大。

  1991美国第十届电子电器协会、计算机与通讯年会聘他为会议组织程序委员会委员;1992年10月中文信息处理国际学术会议聘请他为特约报告人。国家科委和中央电视台、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为他的发明拍摄专题片......

  回国后,他发表论文100多篇,英文学术专著一部,发明专利二个,科教电影一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国家教委霍英东基金会研究一等奖、中国专利局优秀发明奖;先后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四个,获得"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专家、"陕西省科技劳模"、"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西安市精神文明标兵"等荣誉称号……

  倾情三农

  倘若从个人的履历表来看,从1972年起,命运对侯义斌似乎格外垂青:大学生、硕士研究生、讲师、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教授、博导、研究所所长、研究院院长、大学副校长......

  然而,从1972年往前看,莘莘学子侯义斌,却是脚下踩着家乡的黄土,一路走来的西北土娃娃。爷爷务农,父亲务农,他的兄弟们也都务农。

  1957年。八百里秦川,陕西武功县普集街乡郑村的一家农舍里,传来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侯义斌的母亲,历经了长时期的病痛折磨,终于在一个飘雪的寒冬,抛下4个儿女,撒手西归。

  那年,侯义斌只有5岁,家里还有个2岁的妹妹。

  为了这个家,大哥娶了媳妇。这个17岁的嫂子,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含辛茹苦地侍奉老人,照顾弟妹。家中的日子十分清苦。

  上帝似乎将他放错了位置。侯义斌从小放牛拾柴割猪草,春耕秋收下大田,像西北的庄稼汉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而当哥嫂勒紧腰带送这个一心要读书的弟弟念完了小学和中学时,和镰刀锄头打了十几年交道的侯义斌,逻辑思维的潜质被悄然激活了。那些年,《数理化自学丛书》是他最喜欢的书。

  农村长大的侯义斌,忘不了长着一双大手和一对大脚,黑黑的、憨憨的嫂子!忘不了养育他的黄土地,忘不了被誉为"上帝不幸之子"的中国农民!

  侯义斌常回老家。他看到,大片农田被分割成一条条小块,一户户农家用手作牛耕的方式在经营自家的几亩地,虽然相对集体经济时期的低效率粮食单产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离大面积机械化耕作和高产的现代化农业却相差甚远。农民这样的生产方式引起了侯义斌的深思。他感到,农村需要更高层次的改革和农业科技化的支持。1993年,在陕西省委书记和省长召开的科技专家座谈会上,所有专家都在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谈相应科研的重要性并要求省里给予重视和支持,唯独侯义斌只字不谈他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把关注的视角对准了"三农",在会上大谈农村和农业问题,建议省里深化对农村的改革和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支持。

  2005年"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中国农村重回改革中心》引起大家的关注。记者引用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侯义斌的发言,"这反映出中国在发展战略及政策思路方面的重大变化,表明中国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改革的中心将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稳定的隐患,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政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深化农村改革和加速农业的科技化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在农村启动的此轮改革将触及农村税收、金融、土地管理、粮食流通、县乡机构、司法监督、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一场涉及到农村发展全局的新改革已经到来。"

  去年,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部署,这使侯义斌倍感鼓舞。他认为,中央的这个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农村更高层次改革与发展的新纪元。他认为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关键是农业的科技现代化和农业生产规模化。为此,政府要做好二项基础工作:一是制定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二是为农业科技化和规模化提供公共支撑平台。还有,作为当前农民急需的生活保障之一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和保险体系,以确保九亿农民的身体健康,让农民能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建设之中。

  侯义斌不仅竭力为"三农"鼓与呼,作为计算机专家,他把自己的专业和农业科技现代化联系起来,想到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为农村培养成千上万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因此,在西安时,他和他的研究所同事用科研收益为革命老区陕西商州的中学捐赠了价值60万元的电脑和软件,建起了一个电脑培训中心,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实事。

  建言献策

  1989年10月,侯义斌应邀参加了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留学回国人员座谈会。人事部指定侯义斌作重点发言。在发言中,侯义斌汇报了自己留学归国后的工作和体会,着重向中央建议设立一项基金,专门支持刚回国的留学人员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李铁映和宋健同志商议后,当场表示接受侯义斌的建议,以国务院的名义发文,设立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这项工作自1990年正式启动至今,国家为此投入10多亿元,支持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万名留学回国人员,对吸引和支持留学生回国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1997年3月的八届五次全国政协全会上,李鹏总理要到科技界参加联组讨论,科技界委员推举中科院院士黄荣辉委员和侯义斌委员作为代表发言,重点谈我国的基础研究问题。他们在分别汇报了科学院和高校两大系统的基础研究状况和问题之后,建议中央采取专门措施加强我国的基础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李鹏总理听后当即表态,采纳有关基础研究的建议,设立专项基金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藉此而形成了著名的“973”计划,国家投入数十亿元支持基础研究工作。

  作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侯义斌,他伸向社会的触角还远远不止这些。

  2004年"两会"期间,一篇《警惕信息产业"空心化"》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侯义斌对我国信息产业自主

知识产权问题的建言。他认为,在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我们会很被动,信息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

  "我们之所以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国的微电子技术非常薄弱。"据侯义斌介绍,所谓微电子技术,主要是指CPU和存储器。"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收效并不是很大,与国外的最先进技术的差距依然很大。"

  要不要搞自己的CPU?"当然要搞,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如果不掌握,我们将永远受制于人。"而且由于不掌握芯片、

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大把的银子流到了外国公司的腰包。这也是我国整个IT产业的利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怎么搞?这些年来国家不是没有重视,不是没有投资,但为什么见不到明显成效呢?侯义斌建议,在CPU等关键技术攻关上,国家应采用"超常规"的发展策略,"要拿出当年搞'两弹一星'的劲头来。"我国在CPU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有十年,这不是靠一两个企业或科研单位可以完成的,应当集中全国力量。当年我国的国力那么薄弱,"两弹一星"都能研制成功,为什么?就是因为国家高度重视,而且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

  除了核心技术之外,侯义斌委员还对IT应用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下大力气抓了网络建设和硬件普及,却放松了应用和业务的开发。结果,我们有全世界最先进的网络和硬件设施,但是应用水平却很低,很多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没有产生更好的效益。"为此,他建议国家通过立法来规范和管理IT应用,让已经投资的IT设备高效运转起来,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只有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真正发挥作用,我国的信息产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如果说我过去有了一些成绩,也是国家和人民培养的结果。我只想把我学到的本领都贡献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上,为实现人民生活小康的宏伟目标,做出我最大的努力。"

  侯义斌的话听起来似乎极其普通,然而,其内在的震撼力却使他在长长的人生求索中锐进不息。我们为他喝彩,为他的报国心,为他的使命感!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