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春版昆剧为何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4月中下旬,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再次应邀进北京大学演出,庆贺北大艺术学院成立。虽然与上次公演仅相隔1年,依然引起轰动,“青春牡丹,北大还魂”成了校园中最时髦的语汇。

  倾注了著名当代作家白先勇数年心血的青春版《牡丹亭》在青年精英中“曲高和众”,人气和口碑达到昆曲多年来前所未有的高峰,媒体的追捧始终未断,成为近年戏曲界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被称为“隔世之音”的昆曲剧目的成功,带给我们思考的还不仅仅是戏剧。

  原汁原味是什么?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昆曲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与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抢救、保护、传承,成为昆曲的首要任务。“原汁原味”似乎又是抢救和保护的一条宗旨。白先勇在与北大学生的对话中说,原汁原味是什么?目前留下来的是剧本和“传”字辈老师传授的表演。所谓青春版是把传统的昆曲进行改良,其实是一台恢复传统的演出。由白先勇领衔的两岸艺术家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对明代大师汤显祖的原著,“只删不改”成为二度创作的原则。选中苏州昆剧院、邀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执导,都是为了“原汁原味”。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不仅是“原汁原味”的成功,更是创新的成功。青春版《牡丹亭》以青年人为观众对象,由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担纲,在不失昆曲精致、幽雅风格的前提下,依照简约、朴实的原则,将原著的55折精简为27折,在服饰、舞美设计等加入了新的元素,增强了舞台效果,整台戏还适当调快了节奏,使这台被白先勇称为“中华民族正宗的爱情神话”的戏,展示了简约、写意、抒情之美,昆曲的古典美学与21世纪的审美观念得到了很好的磨合。

  艺术资源如何优化

  青春版《牡丹亭》作出了回答:开放式的剧组制是一条重要途径。苏州昆剧院以戏为龙头,现分为《牡丹亭》和《长生殿》两个剧组,分别运作。青春版《牡丹亭》剧组云集了海峡两岸昆曲界的精英,被誉为“昆曲义工”、担任总制作人和总策划的白先勇无疑是剧组的主心骨和拍板人,从邀集专家整理剧本到挑选、培训演员等,始终亲力亲为。执导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和张继青分别来自江苏昆剧院和浙江昆剧团,并收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的两位青年主演为徒,悉心指导和传授。背后有一批被称为“昆党”的台湾企业家设立非赢利性基金会,为剧目提供投入资金。

  开放式的剧组制在影视界早已盛行,而在戏剧界还不多见。开放式的剧组制突破了院团行政体制的束缚,成为优化艺术资源配置的良好平台。

  昆剧能否市场化生存

  青春版《牡丹亭》有明确的观众定位,演出按市场的模式运行。国内很少有剧团像青春版《牡丹亭》把市场推介工作做得那么充分:演出前较长一段时间,在演出地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有关昆曲和剧目的讲座等,加上媒体的关注,往往未演先热。白先勇在绝大部分场合都亲临主持。名人效应无法可比,市场推介的理念值得学习。

  然而,昆曲本来就是小众文化、精英文化,不可能像大众文化那样走市场。昆曲以典雅的古汉语为基础,这也给现代青年人的理解带来难度。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意义在于突破了人数越来越少的观众群,在青年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中找到了知音,这是昆曲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希望。昆曲界的“自救”和政府、社会的“他救”相结合,才是昆曲保护、抢救、传承的正确途径。

  本报记者朱金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