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快拿着晚报去辽博看国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09:39 沈阳晚报

  

快拿着晚报去辽博看国宝
快拿着晚报去辽博看国宝
快拿着晚报去辽博看国宝
清宫散佚书画文物是辽宁省博物馆独家珍藏的国宝。5月11日记者获悉,今天(5月12日),辽博举办《清宫散佚书画名品与仿真品对照展》,30余件国宝级书画真品与仿真品一起对照展览,让人们在鉴赏国宝的同时,领略仿真品神韵。

  20世纪20年代初,大量的古代书画珍品流出清宫;20世纪40年代中期,流散的大部分古代书画珍品,辗转入藏辽宁省博物馆。

  多年来,围绕这批清宫散佚书画珍品,以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为代表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清宫散佚书画搜集和亲历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邀请国内知名画家,临摹了大批唐宋书画作品入藏辽博。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书画仿制传统,北京鼎轩·彩虹仿真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以辽博馆藏清宫散佚书画名品为主要仿制对象,采用先进摄制与印刷技术,制作了全方位再现原作风貌与神韵的精美仿真古代书画作品,得到国内有关专家的赞许。

  这次展览是杨仁恺先生倡导的,展出清宫散佚书画国宝30余件、仿真品50余件。其中,展出的30余件清宫散佚书画真品,有《簪花仕女图》、《瑞鹤图》、《神骏图》、《草书千字文》、《浒溪草堂图》、《姑苏繁华图》、《仲尼梦奠帖》等。这些稀世珍宝有着不少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据介绍,《清宫散佚书画名品与仿真品对照展》于5月12日开展,展期两个月。届时,人们可在一饱清宫散佚书画真品眼福的同时,领略高科技仿真书画真品的艺术魅力。珍品与仿真品相映成趣,定会让观众感受到浓郁兴趣。

  《簪花仕女图》五块画绢合一画

  《簪花仕女图》长180厘米、高46厘米,工笔重彩描画了5名高髻博裳、婀娜多姿的簪花仕女。画面线条刚健婀娜,色彩艳而不俗,独具盛唐遗风。该画作者周昉,中唐时期京兆(西安)人,曾官为越州、宣州长史,以丹青闻名,擅绘仕女,其笔下多为雍容华贵妇人。

  《簪花仕女图》除绘有5名仕女外,还有一名打扇的侍女、两只宠物小狗、一只丹顶鹤,以及假山花草。仕女们的胡服、黛眉、发髻等妆饰、服饰,真实记录了唐代贞元年间,妇女露胸、裸臂、披纱、斜领大袖、曳地大幅长裙的奢靡风气。

  有趣的是,一直被人们认为完整的《簪花仕女图》,于1972年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装裱时,人们竟惊讶地发现,该画原来并非一幅完整作品,而是由5块画绢拼合而成的。经专家考证得知,《簪花仕女图》原来是唐代盛行的典型“坐屏”屏风画,共分成5部分。该“坐屏”上的屏风画流传到南宋绍兴年间前后,被南宋内务府得到时,才被装裱到一起,以便于收藏,直到如今。据考证,周昉擅长屏风画。晚唐诗人韩昉有“何繇见周昉,移入画屏中”名句,于考证《簪花仕女图》为周昉真迹,十分重要。

  《瑞鹤图》徽宗亲笔画“瑞鹤”

  北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腐朽、软弱无能,却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他早年倾心书画创作,其别具一格的“瘦金体”,为后人研习的法书。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倡导了“宣和画院”,对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做出巨大贡献。长138.5厘米、高51.8厘米的《瑞鹤图》,便是宋徽宗的传世力作。

  据载,赵佶曾亲自挑选宫廷画师设题画鹤,但众画师的画没有一幅让赵佶满意的。因为画师们都没仔细观察,仙鹤踏石的足先左还是先右。经过赵佶指点,画师们才恍然大悟。《瑞鹤图》画卷上彩云缭绕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上,两鹤伫立、互相呼应。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的气氛。

  《瑞鹤图》还隐藏着一段历史秘闻: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1112年正月十六日傍晚),都城汴梁上空忽然云气漂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有两只竟然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上。众宫人惊诧不已;汴梁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鹤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最后迤逦向西北方飞去。目睹此景,宋徽宗赵佶兴奋不已,认为是国运兴盛预兆,便创作了《瑞鹤图》。

  金兵攻陷汴梁,尽掠九十二府库160多年积藏的金银财宝、书画珍玩,连同徽、钦二帝等3000余皇族、臣僚席卷北去。《瑞鹤图》从此散落民间,下落不明。

  600多年后,《瑞鹤图》竟奇迹般浮现,先后由元代胡行简、明代项元汴、吴彦良等人收藏。归藏清朝内府后,《瑞鹤图》备受诸帝珍爱,在其上面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玺印,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

  《姑苏繁华图》

  粉墙黛瓦是苏州

  苏州古称姑苏,《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为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于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绘画。该画画面设色淡雅,格调清新自然,绘有各色人物4800余个,各种房屋、寺院2000余间,各色桥梁40余座,舟楫车轿300余个。画面中市镇密集,商旅如织,船楫相连,水运繁忙。画面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村)、一镇(木渎镇)、一城(苏州城)、一街(山塘街)的景观。其中,木渎镇画面占全卷的二分之一。所以,至今苏州一带,仍流传着“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之说。

  木渎山塘街,是一条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修建的千年古道。康熙皇帝6次“驾幸”虎丘时,均“出阊门,乘舟历山塘”。如今,木渎山塘街还保留着乾隆临幸时的“御道”。在山塘街上,遍布着白公祠、唐宋五贤祠、张国维祠、李延龄祠、吴一鹏等名人故居,给这条江南老街带来了几许雅气。

  在《姑苏繁华图》远景山丘上,依稀可见一座宝塔,那便是木渎久负盛名的宋代斜塔,而斜塔所在的山丘,即为“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康熙帝和乾隆帝每次南巡时,都要光临虎丘。当时虎丘的各类建筑,多达5080余间。遗憾的是,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在清军与太平天国的战火中化为废墟。如今,具有2500年历史的虎丘,又恢复了风光旖旎的旧时容颜。本报高级记者邱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